本文讲述了发布关于疫情的虚假言论将会受到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追究,其中包括行政拘留和行政罚款,以及犯罪构成和处罚依据。具体来说,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构成有四个要件,分别是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而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等行为可能会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
法律分析
发布关于疫情的虚假言论将会受到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追究。行政责任主要包括治安管理方面的行政拘留和行政罚款;若涉及刑事责任,则是指犯有散布虚假恐怖信息罪,将受到我国刑法的规定进行定罪处罚。
一、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构成有哪些?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有如下四个构成要件: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主体为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是故意。
二、传播不当言论处罚依据
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人,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若情节较为严重,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自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最高人民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五条已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拓展延伸
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的裁量标准?
人民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的裁量标准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编造出来的虚假恐怖信息,经过传播出去,让公众知道,才能制造恐怖气氛,引起恐怖,进而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犯罪既遂,追究刑事责任。
结语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一种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会受到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追究。对散布谣言等不当言论的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公民有责任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遵守法律法规,不散布虚假信息,不传播谣言。
法律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