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业余举重训练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业余体校教练也是众多体育教师中的一员。体育教师队伍逐年壮大,体育教师的素质也相应提高。在实际教学中也感到肩负责任重大。《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作为体育工作者理所当然的承担起培养体育人才的责任。我的训练不同于学校的体育教师,还要担负起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初级训练,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举重队员训练处于举步维艰的现状
举重,作为力量三大项中最古老的一个,是一个实用性项目,因此很少有健美那样的孤立训练动作,而是基本上都是全身性训练动作,以腿部主动发力,上体辅助发力。挺举、抓举就是典型的例子。九几年时,我县体育好的队员企业单位争着要,就业很好,队员很多,输送到省队的也不少。但如今,企业解体,工人下岗,学的人就少之又少了,特别是小县城很少有人让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参加这个项目的训练,家长重视不够,大多数家长都以孩子将来发展方向选择特长,所以,参加这个项目的孩子很少,训练很困难,在队员的选材上很难保证是最优的。举重训练枯燥,针对独生子女娇气过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训练也很难坚持长久,出成绩很不容易,可以说举步维艰。针对这一现状在训练时做如下几点:
(一)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育人
打铁需本身硬,要想训练好学生,首先提升自己。提高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净化心灵,不受外界干扰。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我们的工作性质,比较辛苦的体育实践课,我们在精神、待遇、生活上明显低,因此在思想上难免存在一些问题,训练变得不积极,混日子,没有上进精神,对体育训练失去了最初的热爱。忽视了对自己的思想觉悟的提高、业务的钻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养成。因此必须摒弃心理存在的问题。提升自身修养,铭记师德。 (二)在工作实践中,科研能力不足,只是停留在写总结的层面上,没有一定的“学术味”,今后加强学习把自己的经验总结进行加工与拔高,把缺乏说服力的文章变得有研究价值的学术论文。自己要拥有广博精深的文化知识、系统的训练理论和过硬的运动技术、技能及教学、训练能力。
(三)面对小学生丰富训练课堂相当重要,可以避免动作练习的枯燥感和单调感,还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增添其乐无穷的新鲜感,从而达到累而想练,疲而不厌,爱好体育活动的兴趣。在学生心里埋下体育种子。
(四)在竞技场上狠抓“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教练员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控制自己的心态,运用运动心理帮助运动员发挥心理力量。赛前精心准备:赛前运动员情绪一般容易波动、出现赛前时兴奋、忧郁的现象特点,做好赛前心理调适,赛中精心指导,赛后调整恢复。做到科学合理的指导。为以
后的大赛做好铺垫。
二、“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快乐成长”理念 针对小学生每天不能一味的重复练习举重动作,训练时在选择内容上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来训练。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辅助训练。像后蹲、前蹲、下蹲翻、窄拉、宽拉、卧推、弯举、划船等动作融入一些游戏动作,让训练变得活泼多彩。例如:在练腿部力量时,设计了教练与队员蹲马步比赛;蛙跳比赛;抓举练习设计了与孙悟空比力量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训练前常用风趣精彩的语言,巧妙地导入,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还可以运用一些小故事创编小动物的动作融入教学之中,模仿小动物来叫一叫,跳一跳,做一做…这样训练能把枯燥的体育知识变得活灵活现了,孩子们能在玩中体验到快乐,在玩中掌握了运动技巧,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队员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融洽的师生情感是和谐课堂的粘合剂
情感是维系训练课堂的纽带,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训练课的基础,所以训练课堂上应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围。首先是教练员要尊重队员,爱护队员、关心队员,对队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言辞过激,讽刺挖苦,师生间才能搭建起平等、民主的情感平台。体育训练是我们教练员的主阵地,训练能力的提高也是势在必行了,让队员主动练习,培养队员终身体育意识,使体育生活化,让体育训练课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后续培养举重人才
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业余举重教练员,只有不断地更新训练观念,不断探索适应队员全面发展的持久训练策略;只有真正从队员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出发,抓住队员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元化训练方法、手段,丰富举重训练课堂;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队员的训练积极性,激发队员上举重训练课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队员身心素质,达到健康第一的境地。也为输送举重运动员做好最基础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