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不但在于智力因素,更重要的在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塑造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先决条件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运用一些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进而培养感情,训练行为,其中包括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品德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青少年为对象,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与方。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增强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也是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一定原则。首先,设计教育内容应考虑全体学生的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设计教育方法时,要创造条件让全体同学都参与,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同学,要鼓励其表现自我。其次,要采取主动姿态,全面了解学生,预防和发展要摆在首位。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力,使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但也要
承认差异的存在,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身体心理素质既是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其中心理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心理结构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水平、特点及其功能的良好程度。任何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等,都必须过个体心理结构的筛选、认同和内化,才能成为其心理结构的内容并促进其心理发展。
由此可见,个体心理结构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总体结构中的奠基性工程。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一切形式的素质教育都是无从谈起的。
二、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品德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品德是心理现象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品德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应。
品德不是指某一个人偶尔的道德行为表现,而是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都一贯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具有个别差异。虽然同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遵循着前提相同的道德准则,但是他们得到的表现可能千差万别。而且道德品质是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指导下所做的合乎道德规范的道德行为。
三、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品德发展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如果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对其品德发展至关重要。家庭环境可以影响学生品德发展。在不同的家庭气氛中,子女品德发展状况有明显差异。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健康成长,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必需的。同时也需要家长对子女有正确的教育态度,这样才能使孩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朝健康方向发展,进而拥有高尚和谐的品德。
学校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不仅通过德育途径来实现,还通过诸如集体,班风,教师的工作作风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来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于多种场合,如家庭,学校。且分布于各个年龄段,只有在多种场合,各种年龄段都得以良好的实施,才算完成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德发展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