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7月3日8:00—9:30】
2019年重庆一中高2021级高一下期末考试
历史测试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魏晋时期有人主张收荒地为国有,不准“大家”乱占,但准许贫苦农民自肯;各州郡置田官,发展军屯
和民屯。这些主张
A.目的是为恢复井田制度 B.蕴含国家干预的思想 C.体现提倡精耕细作 D.利于土地私有和买卖
2.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
范围之内,禁止“材力强壮、技能工巧”的工匠通过缴纳金钱免去劳役。这一规定意在 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3.下图为唐宋时期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这一时期
A.收入明显减少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
4.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
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B.商业发展削弱了皇权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 5.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这一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大量人口流向城市 C.市镇经济趋向繁荣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6.下表为18世纪后期中国对外贸易变化简表。这些变化说明
第页 1
A.清海禁的松弛 B.中国传统经济优势犹存 C.清朝丧失海关自主权力 D.中国外贸逐步转为入超
7.福州船政局创办经费47万两,初由清拨款,自1866年11月起经费常年由福建省提供。19世纪70
年代初,由于经费困难,船政局一度拟制造商船供商人雇领租用,但被禁止。这反映出 A.政体不利于近代企业发展 B.资金不足是近代化的最大障碍 C.清阻挠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D.市场狭小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8.1904年1月,清颁布的《公司律》规定:“附股人(出资人)不论官职大小,或署己名,或以官
阶署名,与无职之附股人均只为股东,一律看待,其应得余利暨议决之权以及各项利益,与股东一体均沾,无稍立异。”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资产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B.民族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C.列强的在华经济受到了抑制 D.国内的官僚资本逐渐走向萎缩
9.1887年,以地租、利润、利息为主的财产收入占全国国民收入的比例为21%,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
民收入中财产收入所占比重为51%。此变化表明
A.政局动荡制约国民收入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城市人口出现缓慢增长 D.中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10.下表是1913及1930年中国机器纱线产额及消费量统计表(单位:磅)。它说明当时中国
A.机器纺纱业获得长足发展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纺织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D.传统手工业的衰落
11.1938年国民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以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同时在农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民这些措临 A.导致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迅速膨胀 B.扭转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为持久抗战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D.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2.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
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刊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这一现象 A.有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反映出新的传媒方式被广泛接受 C.导致西方国家控制中国 D.说明清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
13.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到:“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
第页
2
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一思想
A.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 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14.1962年,将原来并入国营商业的合作社商业和小商小贩逐步退出来,重新组成合作商店、合
作小组。同时,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社员经营多种家庭副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些措施表明 A.计划经济的初步确立 B.妥善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对立 C.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 D.国民经济调整注意发挥市场作用
15.下图描述了1952—201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就业)人数的演变路径。据图示“A、B、C”三
处非农就业人数大跳跃可以推知
A.计划经济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 B.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C.非农就业大跳跃是调整的结果 D.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
16.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
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欧洲北部优势的形成主要市因为
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B.垄断性工业企业的建立 C.西、葡对美洲殖民掠夺 D.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17.1688年之前,英国9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欧洲。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出口虽有所增加,
但这一比重却下降到3%左右,而对美洲的出口所占比重则增长到58%左右。这一状况 A.得益于英国工业的完成 B.有利于英国工业的发展 C.说明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反映了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18.下表为《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表》(单位:百万吨二氧化碳)。据此 可知,当时
1850年 1870年 10年 1900年 英国 122.7 228.7 353.3 420.1 德国 15.2 76.7 208.4 327.0 法国 19.6 50.6 97.9 129.4 美国 19.8 98.7 402.1 663.3 A.世界环境破坏源于英美经济发展 B.英国经济发展始终停滞不前 C.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D.英美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德法
19.10年,美国《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将大企业州际贸易列为非法;1914年,美国《克莱顿反托拉
斯法》将“对不同的商品购买者实行价格歧视”“直接或间接取得其他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等不公
第页
3
平竞争方式均列为非法。这表明美国
A.力图维护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B.资本集中影响了经济稳定 C.希望建立不受的经济秩序 D.否定了垄断企业的合法性
20.从1922年到1926年,在商业流转总额中,苏联私营商业由73%逐新下降到25%,国营商业由18%
逐渐上升到57%,合作社商业由9%逐渐上升到18%。这反映了苏联 A.战时主义失败 B.商品货币关系遭到否定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加强 D.采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1.1933年3至6月美国国会相继通过《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
年7月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8月通过《社会保障法》;1938年又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这反映出美国
A.建成保障完善的福利国家 B.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C.国家经济、社会职能扩大 D.制定经济计划刺激经济发展
22.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
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为震惊。这反映出当时 A.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 B.美国经济发展“滞涨” C.美苏争霸重点在科技领域 D.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
23.下表为1970年和1979年美国各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美国
年份 1970 1979 农业 5 3 制造业 30 13 服务和信息业 15 72 A.国家干预导致经济衰退 B.科技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C.工业衰退导致经济危机 D.新自由主义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4.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
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出英国
A.福利国家的调整 B.行政能力的削弱 C.社会保障内容的扩大 D.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三个小题共52分,其中25题16分,26题14分,27题2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增加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人口增长最多的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1724—1851年间人口增加7700万人,而耕地垦辟仅1100万亩。实际上,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所生产的粮食,不过占整个粮食生产的20%。粮食生产的80%是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加大劳动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获得的。大量的劳动投入固然意味着人均粮食产量的降低,但在人口急剧翻番的几个世纪里,毕竟基本解决了粮食生产的重大问题。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急剧扩大了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而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增加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商品率的能力有限,1953年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10月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2月初开始全国城乡(除、外)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在此前后,作出计划收购油料、食油计划供应的决定,1954年实行棉花计划收购和棉布的计划收购与凭票供应。
——摘自杨先才《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粮食生产问题得以解决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3年解决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的主要措施,并简析
第页
4
其影响。(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重商主义理论认为,国家的力量基于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家应追求自给、尽量少进口多出口,以积累更多的金银。西欧各民族君主国的王权都实行重商主义的经济,17世纪末一些国家建立国家银行,充当担保人,使银行拥有很高的信誉,促进了资金的集中使用;股份制公司也得到的扶持和保护,他们获得颁发的“特许状”,成为独霸一方的贸易公司。
——摘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英国对谷物贸易的管制由来已久,谷物法的特点是鼓励出口和进口。18世纪中后期,英国由粮食的输出国变为输入国,谷物法的性质也转变为对进口的。1839年,工业资产阶级在曼彻斯特成立\"反谷物法协会\",致力于废除《谷物法》,使英国农业“全球化”。 英国各界对《谷物法》的态度,反应了不同经济思想的价值观之争,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李嘉图为此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李嘉图阐述废除谷物法的理由,主张允许谷物自由贸易,进口低价谷物,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1846年力倡自由贸易的皮尔首相提出废除《谷物法》提案,经过激烈辩论,废除《谷物法》的议案获得通过。
——摘编自梁发芾《英国史上谷物法的存废之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西欧国家重商主义举措在当时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谷物法》存废之争背后的不同经济主张,并简析废除《谷物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历史背景。(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1868—1920美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时间 1868—1880 1881—1920 平均年增长 近40% 10% 概况简介 1880年美国完成工业,钢铁产量从美国内战(1861—1865年)后的2万吨激增至127万吨。 20世纪初,第一次并购浪潮造就了控制美国65%钢铁产量的美国钢铁公司。 ——根据李拥军《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等整理
材料二 1952年,在党“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的号召下,一支5万多人的基建大军以及号称“五百罗汉”的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集结鞍钢,迅速投入“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建设。“一五”期间,鞍钢先后恢复了第一、第二炼钢厂,新建了第三炼钢厂,1957年,鞍钢钢产量达到291.2万吨,生铁338.1万吨,钢材191.8万吨。除了鞍钢、武钢和包钢外,富拉尔基特钢于1957年 10月建成设产。“一五”期间,中国钢产量从 1952年的135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535万吨。钢种从只能生产170多种发展到370多种;规格从旧中国的100多种增加到1957年的4000余种。过去无法生产的钢轨、无缝钢管、大型钢材、以及高级合金钢材等,到1957年都能生产,钢材自给率从5%提高到86%。
——摘编自余扬斌《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钢铁工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8—1920年美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国初期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2分)
第页
5
2019年重庆一中高2021级高一下期末考试
历史测试试参
1—5 BCCAD 6—10 BABDA 11—15 CAADC 16—20 DBCAC 21—24 CDBA 25
(1)的重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耕地面积的扩大;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8分,任意答出4点得8分。) (2)措施: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实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分)
影响:保障了“一五”期间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满足城镇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逐渐形成计划经济。(4分,任意答出两点得4分) 26
(1)导致西欧国家之间的矛盾,引发殖民争霸战争;促使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利于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
(2)贸易上实行保护主义还是自由贸易,国家应该干预经济还是放任自由。(4分,笼统回答“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同等得4分。)
背景:英国工业的发展,要求扩大市场,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兴起。(4分)
27
(1)特点:钢铁工业发展迅速。(2分)
原因:两次工业影响和推动(技术提高,需求推动);钢铁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美国政治形势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动。(8分)
(2)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苏联的技术援助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辛勤付出。(8分)意义:初步建立了的、布局较合理的钢铁工业体系,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钢铁工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国防工业,巩固政权。(4分)
第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