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观过一个级别很高的幼儿园(兼收外国儿童),走进了一个大班(五六岁儿童)的教室。女教师搞的是“观摩课”,请来了不少的中外家长旁听。女教师不断向孩子提问,其中一个问题是:“你们最爱的是什么?”由于大多数的孩子是中国孩子,当然要抢着回答。我知道,无论是问还是答都是事先排演的,故而中国孩子回答得很熟练。在那些回答中,就包括“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真理”、“爱正义”、“爱科学”、“爱劳动”等等。听了之后,老实说我不禁冒汗。因为孩子除了略懂“爱科学”、“爱劳动”的意思之外,莫说对于什么是党、什么是社会主义绝不可能真懂,即使对什么是人民也懵懵懂懂。恕我直言,有些名词连成年人(包括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也未必能作出精确的解义。
喊了许许多多的爱,对所爱的对象却未实际地触摸过和入深地理解过,用这样的爱构成的感情建筑实际上与一堆闪光的沙砾无大区别。
虽然有许多极高品位的爱,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的体现,如爱国、爱民以及爱某种信仰、某种主义、某种学说、某种道德条律,但那种高品位的爱又必须从切实触摸到某种对象的实体入手、起步。比如“爱国”,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国家的名号(如“中国”、“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等等)的自豪感上,而很少落实到对国民中具体之人的动情,或是只对国事予以依赖而自己不想负任何责任或尽任何义务,这样的爱国也就没有多大价值。此外如“爱民”,也要选择具体的对象。只有将一切善良之民、有德之民、不幸之民、弱势之民作为爱的对象,才是真正的爱民。对国民中的任何有恶性之人,只因为他是中国人就去爱,也只能称之为盲爱、滥爱。
任何的非理性之爱,不是愚爱就是伪爱。比如当年流行的“阶级友爱”,也是爱得糊里糊涂。因为所爱的无非是“无产阶级”这个名词,并无多少很具体的感情含量。致使“”时期自称“无产阶级派”的人,为了去争“造反派”之名而彼此之间也斗得死去活来甚而血淋淋,岂有一星儿真爱可言! 对真正的爱,坦率地说,那时的中国连真正的启蒙期都未度过。今天我们中国的爱质量、爱水平(也可称为“爱商”)处于什么样的现状呢?老实说,实在不能太乐观。无论是当年将“爱”予以政治化,还是今天将“爱”予以商业化,包括将“爱”狭隘到只限于两性之爱,都有未脱离爱盲的意味。
什么是真正的爱?突出的标志只有三个:
一,真正的爱首先是一种纯感情,不具有任何利益交换因素; 二,真正的爱首先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行为;
三,千种万种的爱都必须以仁爱(即由衷地爱他人)为基础。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以仇恨为基本动力、基本意识、基本行动的习惯太悠久了,也太顽固了,而在爱的体现中注入的利益交换因素也太多了。因此,改变我们爱的取向、爱的形态、爱的质量,仍是实现精神文明的重要课题。总之,要净化和匡正对爱的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