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后遇到相关劳动纠纷,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适用范围包括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发生的争议。申请劳动仲裁需提交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仲裁庭会于开庭的五日前通知双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将会被按照撤诉自理,对被申请人可以
法律分析
自己离职后,如果遇到相关劳动纠纷,是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
如果劳动者认为自己的自愿离职是有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二、申请劳动仲裁的程序
申请劳动仲裁的程序如下:
1.提交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
2.仲裁受理。仲裁委员会在从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3.开庭审理。仲裁庭会于开庭的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将会对你按照撤诉自理,对被申请人可以做缺席裁决。
4.仲裁调解。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会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
5.仲裁裁决。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会从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三、劳动仲裁不予受理的条件
1.申请人不具有主体资格。
2.申请人与申请仲裁的争议无直接利害关系。
3.争议内容不属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
4.争议不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的管辖;
5.仲裁申请已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的时效。
6.申请书及有关材料不符合要求。
拓展延伸
离职后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劳动者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之日起1年内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其次,如果劳动争议发生于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事项,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再次,如果劳动者申请仲裁,应当提供与争议有直接关系的证据;最后,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要求劳动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结语
离职后遇到相关劳动纠纷,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如果认为自愿离职有争议,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包括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发生的争议,都适用该法。申请劳动仲裁的程序包括提交申请书、仲裁受理、开庭审理、仲裁调解和仲裁裁决等环节。同时,仲裁申请有一定的时效期间和不予受理的条件,劳动者应当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并按要求提交申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修订):第十六章 职位聘任 第一百零五条 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申请仲裁。
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需要设立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的代表、聘用机关的代表、聘任制公务员的代表以及法律专家组成。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