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智慧博物馆让博物馆更聪明 从“物品的墓地到思想的摇篮”(古德),到“让文物活起来”(**),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外遗产 思想的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从领袖、博物馆专家到社会公众共同的愿望。但是,让愿望成为现实,需要 具体的博物馆实践,尤其是合理的中程理论与方法的指导。智慧博物馆当属于这样的博物馆领域中 新兴的中程理论之一。智慧博物馆和前几年已经引人注目的“数字博物馆”不同,它不再是将藏品和 展览通过数字化之后搬到网上,而是借助互联网包括物联网等技术,让博物馆里以藏品、展品为核心 的各种要素,包括博物馆观众和博物馆自身都变得更加智慧起来,诚如宋新潮先生在《关于智慧博物 馆体系建设的思考》中概括的智慧博物馆要做到智慧保管和保护、智慧展览和管理——更重要的是, 为观众提供智慧型服务。 这期“智慧博物馆”专题栏目选取的一组文章虽然没有系统的规划,但是基本上涉及到了当下智 慧博物馆建设的方方面面,比如智慧博物馆的理论与模型、建设路径(宋新潮),藏品与保护管理、门 票及相关信息管理(卢民,冯志军)、展示(李绚丽)、教育(刘健)和服务(宋向光)等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等,作为智慧博物馆业务支撑的后台数据库建设及其标准(翟琼等)、包含观众行为及其反馈的观众 调研、相关游戏开发(赵雨阳等),以及二维码、3D、虚拟现实、互联网、物联网等具体技术。从中或许可 以看到,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诞生以来,博物馆信息化的精度及其相互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已经由以 藏品为中心向以整个博物馆业务链乃至整个场域为中心不断深化和拓展。智慧博物馆不仅将改变观 众在博物馆里的体验和博物馆人工作与思维的方式,也许也会重新定义博物馆的业务内涵和业务流 程等博物馆学的本体论问题。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随着人类抬起观察和思考的头颅,世间万物似乎也因为这个新的物种 而被赋灵——人类的探索、发现、记忆、认知和创造,也使得它们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沿着这条道 路往前摸索并不断进步,曾经有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阶段,有关于万事万物的愈益丰富的科学知识 体系。19世纪末从渐渐遍布各地的电报线、电话线开始,人类实现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千年梦想,而 今天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更加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发现、思考和交流等行为与思 维方式,以及人类环境的生存状态,IBM等率先提出的智慧地球及其创新实践,似乎正在让神话传说 中的大地母亲盖娅真的在现实中苏醒、显灵,但是,具体到物与物、物与人、物与事等等的深度关联, 也许在智慧博物馆这个相对密闭压缩的自然和人文空间里可以率先探索出一种新型的模式来。 本期有几篇文章继续关注“博物馆与教育”,包括特稿文章《博物馆教育的反思》(尹凯)。其实在 博物馆上述这样的空间特性里,就参观者的行为特点来说,他们与其说是来受教育,不如说是带有自 愿性和自主性的探索和学习。这种行为及其性质也一直是被包括信息化技术等等的社会环境所塑造 着适应着并演变着的。参观者、博物馆人以及博物馆藏品展品所体现的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正在 合成一种协同进化的新型有机体。 博物馆缘起于收藏,像是大干世界及其过往历史的DNA库存。只要这些自然与文化的基因与种 子不死,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其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历史与现实的智慧就将会跨越时空地对接并 蔓延。古往今来,物我大干,它们的交汇与碰撞,能否让人及其生活的世界共同变得智慧起来? 下期的专题专栏将关注“博物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博物馆人对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 日主题的思考,也是纪念和祈愿。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