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商业银行;;范围经济
Abstract:Applying the Generalized Translog Cost Function,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panel data of 14 commercial banks from 2001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ral economies of scale of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but,in terms of specific economies of scale on loan,the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is inferior to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he economies of scope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re better than the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in respect of specific output economies of scope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there are cost compensations between loan and deposit,investment and deposit; but there are light scope diseconomies between loan and investment.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economy of scale,economy of scope
中图分类号:F83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2-00-04
一、引言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一直是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热点。商业银行规模扩大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递减就是规模经济;反之,就是规模不经济。如果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则存在范围经济;反之,则存在范围不经济。对于该问题,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样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斯顿(Benston,1972)最早提出了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认为无论银行自身规模大小如何,给定其它条件不变,只要银行规模扩大一倍,银行的平均成本将下降5―8%。本斯顿等人(1982)采用中介法实证分析了1975―1978年美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情况,发现美国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在100―250万美元之间存在着最有效规模,偏离这个规模则表现为规模不经济。卡瓦略(Cavallo,2002)等人利用1992―1997年法国等欧洲六国的商业银行数据研究发现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伯杰等(Berger等,1994)发现全能银行的效率更多地来自收入的增长而非成本的降低。克拉克(Clark,1996)对日本、以色列、欧洲国家的银行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金融服务联合生产中存在显著的范围经济。曾(Tseng,1999)利用二次成本函数对美国加州不同类型的银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加州银行业由整体的规模不经济过渡到了部分规模经济,在存款和贷款两项业务上并不存在范围经济。
国内的研究侧重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较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指标分析法比较不同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于良春等,1999)。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或非参数分析方法。徐传谌等人(2002)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研究了1994―2000年我国的商业银行,得出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规模不经济的结论。成刚(2006)利用复合成本函数估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1998―2003年的成本函数,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着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国有银行略好于股份制银行。陈宇峰(2007)利用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1993―2003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计算规模经济系数SCE和扩增型规模经济系数AS-CE,对我国银行业规模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分支机构数量变动影响时,所有银行均呈现显著的规模经济;增设分支机构这种粗放型扩张模式,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效应。邹巍(2010)通过建立测度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计量经济模型,利用我国12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发现2006-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3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呈现规模不经济情况。杨大强(2008)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范围不经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着轻微的范围经济。张成、李敏(2010)运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分析了我国8家商业银行1996―2007年的面板数据,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程度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综上分析,不同的经验分析方法和研究样本将会导致差异性较大的结果。本文拟采用能更好拟合现实中银行成本曲线的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选取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期较为准确地描述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状况,并对特定产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进行分析。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GTCF)是用Box-Cox因子替换出现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TCF)中的产出的对数值 而得到的:
(1)
对称性要求: ; ;
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中,总体规模经济(GSOE)为:
(2)
特定产品规模经济(PSSE)定义为:
(3)
总体范围经济(GSOE)定义为:
(4)
任意两种成本互补特定产品的范围经济(PSSOE)定义为:
(5)
本文选取4家国有商业银行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数据来进行检验,所选取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及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各个变量的定义如下:
TC是总成本(亿元), 为未清偿贷款(亿元), 为投资(亿元), 为银行存款(亿元), 为劳动价格, 为资本价格,R为利息成本。
由于4家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负债水平上均居垄断地位,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成本函数有可能不同。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整个样本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全部14家银行、第二组为4家国有商业银行、第三组为剩下的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三、实证结果
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中的似然非线性回归方法,在Eviews3.1软件中对三组样本成本函数的系数进行估计(见表1)。
表1:三组样本银行系数估计结果
Vari-
able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 -3.6604 0.0486 -6.1422 0.4580 -2.2354 0.12
6.1663 1.8285 2.4656 1.3028 14.9656 9.6195
-0.5266 9.2201 -0.8419 1.1926 1.9743 7.7506
-3.0511 1.4021 -0.3788 7.3553 15.7431 10.4204
0.1597 0.0439 0.3715 0.4274 0.1754 0.1166
-2.5969 1.0300 -2.1388 6.4194 13.8196 7.6791
-1.80 1.2800 0.2931 3.2237 -28.8032 2.8862
-3.7468 6.3654 -1.0617 4.7975 19.7040 3.7611
-1.1867 8.1067 -0.8696 2.2951 -60.5132 1.2182
0.7822 6.7321 0.4523 4.0769 -17.5436 4.7250
1.3083 7.9054 0.7359 2.6703 33.13 7.6123
-0.0951 0.02 -1.5399 0.4532 -0.096 0.2092
1.1915 4.21 0.3926 6.1292 -5.7058 6.9927
-0.1992 1.4676 -0.4695 2.3950 2.2951 2.6168
-1.0861 2.1313 -0.3398 4.0391 -1.5230 4.7788
-0.2729 1.8574 0.0404 1.8196 -0.5344 2.0394
将各组系数代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衡量公式,求得各组银行的总体规模经济、特定产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特定产出范围经济(见表2―5)。
表2:总体规模经济分析结果GOSE
第一组样本 第二组样本 第三组样本
总体规模经济GOSE 0.9347 0.9601 0.8803
表3:特定产出规模经济分析结果PSSE
第一组银行 第二组银行 第三组银行
存款的规模经济PSSE(Y3) 0.9142 0.9540 0.6046
贷款的规模经济PSSE(Y1) 0.8209 0.7915 0.8852
投资的规模经济PSSE(Y2) 0.1155 -1.3402 0.2280
表4:总体范围经济GSOE
第一组银行 第二组银行 第三组银行
总体范围经济(GSOE) 1.3491 1.8577 1.1658
表5:特定产出范围经济PSSOE
第一组银行 第二组银行 第三组银行
贷款与投资的范围经济 PSSOE(Y1Y2) 1.3552 1.0679 2.5580
贷款与存款的范围经济PSSOE(Y1Y3) -0.8192 -0.9023 -0.7963
投资与存款的范围经济PSSOE(Y2Y3) -0.5185 -0.7524 0.1092
四、分析与建议
(一)规模经济
对于总体规模经济(GOSE)与特定产出规模经济(PSSE)的衡量,当OSE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组样本总体规模经济数值0.9347
对特定产出规模经济的分析,三组银行特定产出规模经济数值均小于1,说明银行在特定的存款、贷款、投资方面均存在规模经济,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规模经济的数值小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较快。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经济的数值大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这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较分散相关。受分业经营的,两类银行投资规模经济数值都相对较低,拓展的潜力很大。
(二)范围经济的结果
对于总体范围经济的衡量,若总体范围经济GSOE>0,则存在总体范围经济,反之不存在总体范围经济。对于特定产出范围经济,本文从任意两种产品之间成本互补性方面对两者是否存在范围经济进行界定,即当PSSOE(Y1Y2)
从表4中可以看出,这三组样本银行均存在范围经济,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优势更加明显。4家国有商业银行联合生产时总成本的相对减少量要远大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联合生产时总成本的相对减少量,这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大、网点广有关。从时间序列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国有商业银行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表5显示的是各种产出之间的成本互补性,三组样本中贷款与投资均不存在互补关系,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贷款与存款、投资与存款存在互补关系,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特定产品的范围经济明显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三)建议
一是适度控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规模,促使其尽快由不明显的规模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二是加快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发挥规模经济相对优势,优化银行业结构,提高银行业效率,满足多层次的资金需求;三是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下,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使更多的银行享受范围经济的优势。
参考文献:
[1]Allen N. Berger,David B. Humphrey.1994.Bank Scale Economies, Mergers, Concentration,and Efficiency: The U.S.Experience.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
nia:94-25.
[2]Benston G. 1972.Economics of sca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5):255-268.
[3]Benston G,Hanweck A,Humphrey B.1982. Scale economies in banking:a restructure and reassessment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4(5):435-456.
[4]Cavallo L,Rossi S.2002.D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ffect the performanc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European banking systems? A parametric analysis using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8(1):123-146.
[5]Clark,J.A.1996.Economic cost,scale efficiency,and competitive viability in banking[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Vo.l3:342-365.
[6]Tseng.K.C.,1999:Bank 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in California,American Business Review,Vo.l 17:79-85.
[7]成刚.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基于复合成本函数的分析[J].财经大学学报,2006,(7).
[8]陈宇峰.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与银行规模经济――基于扩增型规模经济方法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9]吴奉刚,陈国伟.金融效率研究评述[J].金融发展研究,2008,(10).
[10]徐传谌,郑贵廷,齐树天.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透析[J].经济研究,2002,(10).
[11]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与发展[J].经济研究,1999,(8).
[12]杨大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研究――基于范围经济视角的分析[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2008,(4).
引言
1.规模经济
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会产生的经济性,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呈现下降趋势。
2.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则意味着对多产品进行共同生产相对于单独生产的经济性,是指一个厂商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生产要素共同使用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3.小结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充分利用是推动大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被钱德勒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而由它们决定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的竞争性,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领域。但在现实中,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般都比定义上的要复杂。
旅游经济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适度规模的经营,加之以科学的规划管理,同样也能为旅游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一)规模经济
1.内容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2.原因
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高效率;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提高运输、订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加强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3.主要类型
规模内部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规模外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规模结构经济。。
4.优势
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而使单位购入成本下降;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制约因素
自然条件,比如,石油储量决定油田规模;物质技术装备,如化工设备和装置能力影响化工企业的规模;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市场、劳力、运输、专业化协作对企业规模有影响;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的影响等。
6.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
通过进入与企业知识基础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市场从事多元化;沿着企业既有主导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合并。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会导致大型多元化企业的出现和发展,这在德国和美国的化工产业中的确是常见现象。
企业的规模经济除了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以外,还受到企业的管理能力、财务实力、市场营销等能力的制约。很简单,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那么过大的规模只会造成管理混乱而降低效益;营销渠道不够多,过大的规模就会造成产品积压;研发能力差,再大的规模、再多的产品也提供不了更强的发展后劲,反而造成过高的退出成本;财务实力差,资金短缺,正如人会贫血一样,规模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企业的贫血;正像木桶中的水容量只取决于长度最短的那一根木板一样,企业的效率也取决于效率最差的那一环节。所以,企业在购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地进行决策。
(二)范围经济
1.内容
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
与规模经济不同,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像财会、公关)等部门。范围经济一般成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依据。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范畴。
2.原因
投入要素具有多种使用价值;管理者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充分发挥;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
3.竞争优势
生产成本优势,主要表现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差异化优势,指企业提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的质量、功能、外观、品种、规格及提供的服务等,这种多样性能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类似产品;市场营销优势,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体现了企业在产品、品质和价格方面的竞争能力。同时又能在内部建立的营销平台上,利用原有的渠道销售多种产品,还能更好地利用企业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对跟进者形成巨大的进入障碍;技术创新优势,范围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导致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抵御风险的优势,在成本、差异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应用
。这是波特的发现 。也就是 “天生”的资源。竞争优势,除了取决于生产要素外,更取决于企业外部的需求、相关产业、战略等综合因素。比较优势强调的是企业向内部生产生素要效益的单打独斗的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向外借用资源的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方式。
尽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各自明确的定义,但实际上范围经济也是一种特殊的规模经济,所不同的是范围经济中的产品是多样化,而规模经济较为单一,从投资的角度上来说,则都是投资增加引起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之处,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理应用在不同的地方。
要解决旅游企业小、散、乱的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要在旅游企业外部运用规模经济,发挥企业比较优势。通过购买或合并来扩大旅游企业规模,在一定范围上使企业达到规模经济,降低一系列成本,比如购买设备的成本、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加大宣传力度的成本等,使企业在运营上更专业化,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自然垄断规制;性质;需求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自然垄断的性质
自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第一个提出了自然垄断概念以来,有关自然垄断的理论解释就开始在经济学界引起讨论,缪勒时代的自然垄断还是一个自然资源稀缺条件下的概念,主要是从自然因素或自然条件的角度来阐述自然垄断的,把自然垄断的原因归结为制度的垄断和自然要素的稀缺性[1],在缪勒时代,经济学以古典经济学为主流,而萨伊定律的所谓“供给创造需求”更是大行其道,经济学界大多从供给尤其是自然资源方面来解释经济问题,自然垄断问题的解释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来解释。。
随着社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及技术的进步,缪勒时代的自然垄断性质解释自然也发生了变化,在法罗等经济学家对于自然垄断中经济特性率先研究的基础上,以米勒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从经济性为切入点,主要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理解和阐述自然垄断理论。米勒认为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函数呈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即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2]。从上述可以看出,经济学家开始从规模经济入手,认为自然垄断是一种成本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具备规模经济下平均成本的持续下降导致的行业垄断。。
然而,随着社会化生产的进一步演进,对于单一产品规模经济的自然垄断理论解释已不再适应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现实经济中的企业大多都是多产品生产的企业,对于多产品自然垄断的研究成为经济学家们的研究热点,以詹姆斯.邦布莱特为首的经济学家曾提出范围经济在自然垄断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对于某些公共设施的服务来说,即使在单位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即不存在规模经济时,由一家企业提供全部服务也仍然是最经济的[3]。由此可以看出詹姆斯.邦布莱特认为自然垄断并非一定是由单一产品生产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导致的,平均成本的下降并不是自然垄断存在的必然条件。在此基础上,夏基和鲍莫尔、潘札与威利格认为,自然垄断的定义或者最显著的特征应该是其成本的劣加性[4]。由此,成本劣加性成为解释自然垄断的充分必要条件。只要存在成本劣加性,不管是否存在所谓的平均成本下降导致的规模经济,都可能存在自然垄断。因为此时,行业中由一家厂商去生产是最合适的。于是,自然垄断的性质具有成本劣加性是其最核心的性质。综上所述,自然垄断的性质是不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它从稀缺性向规模经济性,再向成本劣加性演进,而其中最适应于当前自然垄断性质的是其成本劣加性,而成本劣加性的存在也使得自然垄断必然带有网络性的特征,因为自然垄断多样性表现下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暗含着网络特征带来的各种成本总和最低。
二、需求角度下的自然垄断规制
自然垄断具有稀缺性,规模经济性,成本劣加性,网络性的性质,使得其产生进入壁垒和定价困境的问题。由于自然垄断行业的性质决定其只允许一家企业进行生产才是最经济的。再者,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定义P=MC,社会福利才是最大化,然而由于自然垄断行业本身性质所决定的AC与MC之间的关系,使得自然垄断存在定价困境,当AC>MC时,就会出现强自然垄断现象,从而使得自然垄断企业面临定价的困境,根据P=MC,社会福利才是最大化,但此时,由于PMC,向AC=MC,再向AC
纵观自然垄断的规制理论,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传统理论,和军在其《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理论研究: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中将自然垄断规制的传统理论总结为: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的经济理论三个阶段[5]。主要是探讨自然垄断下规制失效的理论,认为规制是有成本的,规制失效就是最大的成本,主张放松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第二种是鲍莫尔,潘泽和威利格的“可竞争性市场”理论,主要内容是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功效,关键在于加强沉淀成本管理[6]。第三种是伯格和奇尔赫特在其专著《自然垄断规制》中提出的自然垄断弹性管制理论[7],认为需要根据自然垄断行业是否有进入障碍提出不同的规制措施,这是因为在弱自然垄断,定价困境得到解决,不再需要去规制价格,而在强自然垄断下,企业本身的可维持力避免了被潜在进入者挤出市场,可以用潜在进入者代替规制,不需要管制进入。
综上可知,无论是从自然垄断的性质还是由此引发经济学家们对于自然垄断的规制,经济学家们都侧重从供给的角度进行问题的研究,对于自然垄断的规制无论是放松还是主张具体规制,都表现为对厂商行为规制。然而,笔者认为经济中永远存在供求双方,不存在单一方面。随着自然垄断的规制改革在全球范围的开展,很有必要从需求的角度出发,以便更为全面地探讨自然垄断规制问题。自然垄断存在的成本劣加性使得其一直是供给角度的解释,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自然垄断存在的成本劣加性是不是就是最有利的呢?单从成本的角度来衡量自然垄断存在的有效性和体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似乎不足使人信服。对于消费者来而言,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似乎更应该是效用最大化,或者是消费者剩余最大化。而之所以规制自然垄断行业,一方面在于维持有效竞争,以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的规制势必带有一定的政治目标,而其中,以保障消费者福利就是对自然垄断规制的出发点之一。Ware用社会剩余最大化而不是成本最小化来定义自然垄断,认为自然垄断产生于单个企业使市场中的社会剩余最大化的行业,以避免成本比较所依据的片面性。而肖兴志提出了用效用优加性的概念代替成本劣加性的概念,作为定义自然垄断的关键[8]。姜春海认为将产出成本最低等同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是几乎所有的自然垄断理论的最大失误。威廉姆森认为,对自然垄断的早期的分析没有纳入消费者、企业和因为市场结构而发生的成本[9]。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在供给角度对厂商行为放松规制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从需求的角度衡量规制措施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不应该一味地照搬西方的放松规制,引入竞争的理论,而更应该结合国情,在我国市场改革仍未完善,立法制度仍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多考虑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所带来的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从消费者自身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规制措施,对于消费者需求较多的方面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机制以保证供给的充足,对于消费需求较少的方面则加强对厂商的行为规制,以避免厂商过度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信行业改制,铁路大部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正在进一步的得到改善。我们应当在吸取西方经典自然垄断规制理论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着手,以便更为全面地进行自然垄断规制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3]林森,祝荣富,董佳鑫.自然垄断行业的可竞争性分析[J].商业时代,2009(05).
[4]于立.自然垄断理论演进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06).
[5]陈本强,彭志远.自然垄断规制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10(05).
[7]朱生刚.我国自然垄断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经济影响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俄罗斯;汽车产业
[中图分类号] F741 [文献标识码] A
一、战略性贸易概述
战略性贸易 (Strategic Trade Policy) 提出于20世纪 70 年代,这个领域代表性的学者有克鲁格曼(P.R.Krugman)、布兰德(J.A.Brander)和斯潘塞 (B.J.Spencer),他们的理论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按照布兰德的定义,战略性贸易是能够影响或改变厂商间战略关系的贸易,即一国率先采取贸易干预,导致厂商改变自己的战略选择,从而使竞争向有利于本国厂商的方向发展,通过抽取外国垄断厂商的垄断租金达到利润转移的目的,最终提高本国国民福利,而这一提高足以弥补本身的实施成本。
。;二是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租金,通过提高关税等手段,抽取外国厂商的垄断租金,从而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三是以进口保护作为促进出口的手段。
战略性贸易理论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规模收益递增的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使市场的运行偏离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使“看不见的手”不能正常发挥其功效,使自由贸易失去了最优性,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效应是实施战略性贸易的两个前提条件。
关键词 网络经济 B2B商业模式 双边市场理论 外部规模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一、B2B电子商务模式
。在我国的电子商务中,较之面向个人用户的B2C和C2C模式,面向企业用户的B2B模式无疑更具市场潜力,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Zootetal.(2000)研究了30家欧洲的电子商务企业后发现:提升效率(如培育品牌信誉降低消费者心理成本、节约消费者购买时间)与保持粘性(即吸引、保留顾客)是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创造的两种基本手段。
二、B2B电子商务平台的双边市场性质
Rochet和Tirole对双边市场的定义为:“当平台向需求双方索取的价格总水平P=PB+PS不变时(PB为用户B的价格,PS为用户S的价格),任何用户方价格的变化都会对平台的总需求和交易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个平台市场被称之为双边市场。”
仔细分析B2B平台的特征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B2B平台都具有双边市场的特征,譬如,每一个B2B平台都相当于一个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同时服务于具有两种不同需求的企业,即平台的两边市场;。笔者认为,双边市场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得意义在于:社会分工的明细、服务技术的提高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平台企业产生的需求。
三、B2B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外部规模经济
(一)网络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关于外部规模经济性,马歇尔阐述了为什么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的三个主要原因:厂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知识外溢。
网络经济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为基本特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网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易费用的差异和网络效应的存在,即网络经济的发展降低交易费用和节约交易成本,以费用较低的网络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经济。同时,网络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外部环境与条件,使得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新特点。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使得需求方规模经济日益凸现。企业通过扩张网络进行竞争,网络可以通过与网络连接起来大幅度地增加价值,从而形成一种需求方的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是一种根本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由于产量增加导致成本降低而形成的规模经济,它产生于网络技术的外部经济性。
(二)B2B电子市场的外部规模经济。
Bailey和Bakos(1997)通过研究认为B2B电子市场具备聚集――使买方有更多了解卖方产品和价格的机会,使卖方有向更多买方展示产品的机会;匹配――使买卖双方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易伙伴;便利――提供更多的快捷电子服务,如网上商务、网上支付等;信用――通过对交易双方资质的审查和交易后的监管,防止交易前后的道德危险和逆向选择等机会主义行为。
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市场的结构,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电子商务使企业规模影响竞争力的基础发生改变,中小企业可与某个大型企业结盟,建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形成战略联盟,也可利用网络,组成虚拟企业,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这方面来看,在网络经济下企业规模影响将弱化。
四、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由于电子商务具有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通过设计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来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性。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的重要竞争手段,正以其所特有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地改变各行业原有的竞争格局。同时,它的兴起为我国企业突破原有的市场边界和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Zott C, Amit R, Donlevy J. Strategies for Value Creation in E-Commerce:Best Practice in Europe[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0, 18(5).
[2] Bailey J.P, Bakos Y.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Emerging Role of Electronic Intermedia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1997(3)
摘 要 本文就银行业的范围经济进行了分析,在阐述商业银行范围经济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范围不经济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应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开展混业经营,拓展业务范围,降低其风险,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混业经营 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在各类企业之间会考虑到有无范围经济,是否适合兼并。它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
一、范围经济的发展
范围经济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和威利格在1975年定义,是指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的成本总和,强调生产的范围经济。1990年钱德勒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销售经济,是利用单一经营单位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强调的是生产和销售的范围经济,比生产的范围经济更进一步。2005年丁晓正认为范围经济是由于投入要素、生产设备的联合运用,或联合市场计划,或共同管理,企业在生产两种 以上产品时拥有的成本优势。这一定义说明了范围经济可能来自生产、销售、管理或资金使用等各个过程,拓展了生产、销售意义上的范围经济。
尽管范围经济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必须生产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第二,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而降低。。
范围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范围经济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是范围经济的内在经济性,或企业的范围经济。王永将企业的范围经济分为企业和行业两个层次。广义的范围经济指同一地区范围内多个企业生产多种相关产品给单个企业带来的益处,即聚集效应,是范围经济的外在经济性,或区域的范围经济,这是对范围经济理解的延伸。
范围经济具有可度量性,国际上普遍采用潘扎尔和威利格提出的范围经济程度(SC)来计量。
假如存在两种产品,若 ,则表示范围经济, 越大表示范围越经济;而 ,则表示范围不经济。范围经济产生的原因有:投入要素的共享,即不同商品的生产会使用相同的设备或其他的投入;统一管理的效率;生产过程的互补性。
二、银行中的范围经济
1.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界定
银行虽然不能生产类似工商企业的产品,但可以将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看作金融产品。银行的范围经济是指随着银行经营产品品种的增加或者业务领域的扩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的下降或者边际收益提高的现象。银行业的范围经济主要表现在由银行生产多种金融产品的成本要大大低于一些专业化机构分别生产相同金融产品的成本,它包括产品多元化所带来的经济和地域扩张所带来的经济两个部分。
2.范围经济对银行的影响
范围经济与联合生产有关,对银行的效率和成本都会产生影响。从成本方面来看,联合生产具有可以分摊固定成本的优势,并且可以获得信息共享的好处,提高银行的效率。范围经济存在于生产多种产品的单家企业生产这些产品比每种产品由单个企业生产更为便宜时。银行是特殊的厂商,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并且属于多产出的厂商。
西方学者认为银行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度技术进步具有密切关系,且影响着银行的效率和成本。有关银行效率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探讨银行规模及产品组合对成本的影响,即所谓的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另一类则是探讨银行实际的效率与效率边界的差异。由于衡量的方法不同,对于银行是否享有范围经济的结论并不一致。既有认为联合生产并不能降低成本,规模较大的银行已有多元不经济的现象。也有相信银行联合生产可以节省成本。
银行的监管需要成本,银行业的监管成本一般分为四类:一是监管者支付的成本,包括立法成本、执法成本和危机救助成本;二是被监管者支付的成本,包括服从成本和福利成本(抑制成本和生产者的福利损失);三是消费者还必须支付的消费者福利损失;四是监管失灵成本。
商业银行需要监管,以保证其安全性,但一方面监管会引起直接的资源成本,包括监管机构在实施监管行为的过程以及被监管方在执行监管条例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另一方面监管会引起间接的效率损失,银行实施监管条例可能会使被监管主体采取更为激进的经营策略、妨碍金融中介的创新、削弱银行的竞争力,进而导致银行业的低效率,其监管行为会干扰市场机制对资源的自动配置作用,又了充分竞争,从而这些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个社会福利水平。而范围经济一方面则可以减少监管所引起的直接资源成本,另一方面不仅可以使被监管主体采取更为稳妥的经营策略、促进金融中介的创新、增强银行的竞争力,从而提高银行行业的效率,增加银行内部的资源自动配置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的福利水平。
3.国内学者的研究及一些启示
杜莉、王锋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1994―1999年的范围经济状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存在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现象,并且范围经济系数与银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规模较大的银行在扩大经营范围时更容易获得范围收益。王聪、邹朋飞对中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商业银行规模不经济而范围经济。。刘宗华、邹新月对1994―2001年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总体范围经济。杨大强运用广义超越对数函数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1995―2005年的范围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现范围不经济,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出现范围经济。窦育民,李富有运用商业银行的二次成本函数方法,通过对中国14家商业银行1994―2006年的范围经济状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果显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所选样本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不经济,少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经济;而中国l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样本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经济,少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不经济。在中国14家商业银行出现范围经济时,股份制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系数的总体水平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中国14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分别与其固定资产和存款总额的自然对数呈负向相关关系,而与银行的产权制度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三、结论
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本质是其成本效率问题,范围经济对银行的效率和成本都会产生影响。通过分析说明银行的产权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关键因素。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产权不明晰,结构人员冗繁,无法建立其良好的激励机制,造成银行效率更为低下,缺乏竞争力,没有真正发挥优势,进一步导致范围不经济。因此,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真正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实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
。发达国家银行混业经营下,其业务综合化,资源共享和品牌效应,成本节约都产生了范围经济;相比较下,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下由于业务种类少,技术水平不高、职工素质低,利率管制造成范围不经济的状况。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而混业经营载体的最高形式――全能银行,可带来明显的范围经济,并且全能银行是范围经济的最佳表现形式,全能银行的范围经济不仅表现在产品的综合化和全面化经营上,而且在监管模式选择上也同样带来显著的范围经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范围经济资产专用性低,进入成本低,可以改善银行的内部资金结构,拓展资金的运用渠道,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只有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开展混业经营,拓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才能真正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田苗苗.范围经济研究述评.问题研究.2009(3):-91.
[3]徐文彬.全能银行监管模式选择的范围经济分新.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8):73-77.
[4]窦育民,李富有.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87-91.
[5]马祥振,王文平.银行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技术进步.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34-36.
[6]杨大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51-56.
[7]郭艳玲.我国商业银行通过业务范围拓展实现范围经济探讨.金融视线.2008(9):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