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老年人;特殊需求;公园绿地;活动内容;活动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对公园绿地的需求
老年人随着生理、心理、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形成了自身的特殊需求,这种需求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还有基于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老年人的这些特殊需求在城市公园绿地中均能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这些需求同时也对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公园绿地满足老年人生理需求分析
生理衰老是指人体随年龄的自然增长,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形态表现出一系列的退行变化,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也随之逐渐减退,直至生命活动终止。
对老年人来讲,衰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的阶段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这些不仅和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有关,还和老年人附近的户外活动环境设计息息相关。
。老年人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迟缓和健忘,一个稳定、熟悉、易识别的城市公园绿地,将非常有助于老年人认知周围的环境,弥补其反应和功能上的不足;老年人肌肉及骨骼系统的退化导致灵活度下降,针对老年人的城市公园绿地设计,要特别注意防滑,做到无障碍设计,危险地域要增设扶栏等安全设施;老年人的听力衰退使其在交谈时经常与谈话人靠近来弥补听觉上的衰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社交空间的尺度和形式,对公园中相关设施的设计也提出新的要求。
1.1.2健康需求老年人对健康的强烈需求驱使老年人走出户外,走进公园绿地,积极开展静止性或运动性活动,积极参与群体性活动。在场地设计中,要营造不同类型的空间,满足老年人不同类型活动的需求。
1.1.3舒适需求老年人身体抵抗能力不断下降,对温度、湿度和气候的适应能力减弱,需要更多地吸收新鲜的空气、沐浴阳光、放松心情。因而在公园绿地设计中,安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适宜的园林设施、合理的植物配置是老年人所渴望的,也是设计师应考虑的。
1.2公园绿地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分析
公园绿地是老年人外出交往的理想场所,是获得友谊、慰籍的最佳平台,因此必须按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进行专门设计,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交流需求、归属需求和依存需求等。
1.2.1交流需求老年人希望自己有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普遍希望与子女能够和谐相处,非常重视同邻里和他人的关系。老年人在公园绿地中活动,能够互敬互爱、谈心聊天,会倍感温暖和幸福。
1.2.2归属需求老年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希望能够融入群体和社会。老年人的归属感主要表现为希望群体组织或他人能够接纳自己,同时也希望能在集体活动中得到群体或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在公园绿地活动中,大量的群体活动,使不同爱好的老年人获得自身的归属感。
1.2.3依存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
1.3公园绿地满足老年人社会需求分析
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工作需求和学习需求,公园绿地同样能满足老年人的这些需求。
1.3.1工作需求退休的老年多尚有工作能力,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不适应生活节奏的变化,大多希望再次从事一定工作,展现自身价值。老年人在公园绿地通过参加老年人合唱团、歌舞团以及有关社会公益活动等,满足了自身的工作需求,促进了身心健康。
1.3.2学习需求退休以后有了充裕的时间,老年人往往愿意继续上老年大学,这种补充性学习没有任何压力,其动力完全来自于个人兴趣。由于传统老年大学受场所所限,往往比较集中,同时又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把许多老年人拒之门外。因此公园绿地就成了大量自发的老年开展活动的场所,一些爱好相同的老年人,合购一些基本设施,相互学习,相互切磋,成本低廉,达到了健身与学习的双重效果。
二、老年人在公园绿地中活动的规律及特征
2.1老年人出行活动的范围
老年人出行受其生理与心理特点影响,呈现为以家为圆心按距离呈辐射状同心圆模式。居住区内以个体活动为主,随意性大,出行频次高,停留时间短。社区公园设施相对单一,场地较小,老年人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通常是以小群体活动或个体活动为主。区级公园、广场等活动设施较丰富,场所规模适中,人际氛围好,活动形式丰富,能满足老年人的多种活动需求和爱好,因此往往可以促进老年人出行频率的提高,是不同活动群体老年人活动的最佳选择。全市性公园、郊野及风景区公园规模较大,活动人群流动性较大,难以形成活动人群之间的固定活动模式,适宜季节性或节日性出行,使用频率低,以家庭出行居多。
2.2老年人在公园绿地中的活动特征
2.2.1群体性老年人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在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特长爱好、价值取向、年龄层次及健康状况等因素的激发下,在交往中产生相互吸引和共鸣,引起集聚。在适宜的场地,且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包括阳光、树木、建筑等,通常是最先由一个组织者来倡导有共同爱好的响应者来发起,并不断生长、完,直至成型。通常是特定的人群,如京剧爱好者,表现为集中式围聚,多个老人旁观。这种群体行为有利于老年人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创造气氛和提高愉悦之情。
2.2.2参与性老年人在交往活动中通过视觉交流手段“看”与“被看”来体现自我存在和价值。老年人通过人看人,看到了“昔日的年轻活力”以及时代的节奏。老年人视“看”与“被看”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2.2.3场所性老年人总是喜欢优先光临那些自己常去且有熟悉或“情投意合”的老年朋友的地方,人与场所之间形成特殊的依赖关系。。
2.2.4时间性老年人活动一般有特定的时段。我国老年人外出主要集中在上午6—12时,大约占到68%的出行比例,参与气功、太极拳、剑术、健美操等或遛鸟等晨练。下午2—5时一般以闲散型活动为主,地点较分散,多为阳光充足的建筑物门前、墙角,或是街头、小块绿地等,一些相互熟悉的小团体进行下棋、打牌等活动。晚饭后7—9时(以夏季为主),以交谊舞或健美操为主,大都选择较为宽阔场地(一般在居住区级公园或广场),在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同时能吸引许多中青年加入。散步等活动是在任何时间段都比较常见的一种活动方式。人们在室外逗留的时间越长,他们邂逅的频率就越高,交谈也越多。所以适宜的场所是保证驻足停留的关键。
三、结语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园绿地中的老龄使用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都将逐渐上升。同时由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使用者对公园绿地建设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因此,设计师和建设者对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把握以及对老年人活动规律和特征等的知晓,对科学建设适宜老年人的城市公园绿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逊.老年期心理问题的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4,21(1):110-112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设计
工业以来,在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的同时,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日益恶化。“高碳”成为了威胁人类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开始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通过节能减排来控制城市建设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
1.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框架概述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是由国际自然基金会提出的,其具体理念是通过提高紧凑化城市建设的进程,来控制城市的规模,从而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低碳的概念最先是有西方国家的提出的,原先是针对景观设计提出的一种理念。我国将这一概念引入后,将其应用到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并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现状,提出了我国实现低碳化城市建设的目标。
我国建设低碳化城市的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设计低碳城市规划的整体框架和相应技术的选择。第二个步骤是对低碳化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进行一定的调整。第三个步骤是对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的创新性研究。第四个步骤是制定低碳化城市化建设具体指标。最后是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
低碳程式化建设的管理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土地管理使用、环境和区域设计、运输管理和输送系统。
2.低碳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策略
我国对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缺陷的完善。在研究界,对低碳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想模型已经逐渐达成了一致,即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以紧凑型城市为基础。
紧凑型城市是在低碳城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状况和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紧凑型城市的建设采用的是土地密度和混合型的利用方式,并且引进了新的城市建设技术,能够促进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从低碳城市建设的方面,紧凑型城市理念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进行有效的优化;能够显著的降低交通运输的成本;能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周期;能够对土地和其他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
3.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的总结
3.1低碳城市研究过程的阶段特征
。这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节能环保的做法由来已久,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节能环保的理念已经不再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综合性环保要求,因此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来。并成为了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低碳城市的理念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对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研究成果和建设规模上都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并且研究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理论阶段。
3.2研究领域的层次结构
当前,国内外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上。首先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化。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两个概念是可以进行综合应用的,并且相关的理论可以对城市建设的流程形成一定的支持。第二个层面是对可持续理论的开发。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支撑的,因此要确保规划和建设的质量,就要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和深入研究,使其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最后,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开发应当将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为目标,并明确各个环节的建设目标。
3.3研究范畴的横向划分
低碳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和城市空间布局。其次是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相制性研究。所谓的相制性就是指低碳城市规划和设计是相互制约的。对两者的协同研究能够起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3.4研究方法的技术支撑
与先前的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相比,低碳城市具有更加显著的特征。这一理念对环保这一抽象的概念有更加量化的标准。“碳审计”成为了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性因素。与传统的城市建设相比,低碳城市采取了更加有效的碳计量指标和控制措施,并对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了动态管理。
3.5碳排放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根本和是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的解决思路有两个。首先是在传统的建筑学理论基础上建设能源消耗和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城市建设模型。其次是在规划学和地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形态环境建设的绩效考量标准。
4.结束语
低碳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无论是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是环境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应该加大对低碳城市相关概念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02):22-23.
关键词: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51-03
前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以及城市化进程地快速推进,由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严重的问题。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到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以及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都体现了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解决气候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在此背景之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渐在各国达成共识。。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苏州作为中国最典型的现代化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建设低碳城市的条件。苏州是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近年来,苏州市十分重视苏州低碳经济的发展,编制了《苏州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为苏州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发展方向。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步伐已经迈出,然而,为更好地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对苏州目前的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做出评价,本文将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苏州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5个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苏州目前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给出具体的建议。
一、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指标构建原则。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低碳城市发展的水平,应该构建一个反映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2)数据可得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进行实证研究,因此,选择指标时,数据应该可以通过各级统计年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获得,以便进行研究;(3)代表性、综合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应该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能够反映所要说明的问题。
2.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笔者在深入研究低碳城市特征的基础上,参照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报告以及目前国内外评价低碳城市发展的指标构成,基于上述原则,构建了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下页表1)。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比较
数据选取及分析过程。本文数据选自2011年苏州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南京统计年鉴、无锡统计年鉴以及常州统计年鉴,并经整理测算而得。
因子分析法步骤:
第一步:首先收集整理5个城市15个指标的相应数值,由于各指标之间的计量单位与数量级不一样,为了准确地评价各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的方法是:标准化方法(Z Scores)。
公式:x′ij=(xij-xj)/σj,其中:xj=ij,σ=,
第二步:求 R 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建立相关系数矩阵 R 并得到其特征向量。采用统计软件 SPSS15.0 进行分析,得出 R 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
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共有三大特征根:5.199、4.908、4.012。它们在一起解释了变量标准化方差的94.602%。因此,前三个主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所能表达出的足够的信息。
第三步: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对所提取的四个主因子 F1、F2、F3 建立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上页表3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由上页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由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A4)、人均生活用电量(B3)、人口密度(B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5)决定;第二主因子由人均GDP(A1)、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C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C3)决定;第三主因子第三产业占GDP比重(A3)、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A5)、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B1)、每百户家庭家用汽车拥有数量(B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C4)、环境投入占GDP比重(C6)决定。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各因子所占权重即各自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并由此得到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的综合指数F:
F=41.504/94.602 F1+28.618/94.602 F2+24.480/94.602 F3
将标准化的数据代入前式可得出5个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序。一般来说,综合得分越高,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就越高;得分大于0意味着该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在5个城市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则在平均水平之下,需要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以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最后通过计算得出2010年苏州同沪、宁、锡、常五个城市的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序结果如下(见表4):
通过因子分析法,将苏州与沪、宁、锡、常四个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苏州目前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居于5个城市之首,常州次之。这说明苏州近几年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苏州在因子2与因子3的排名均为第一,而从因子2和因子3所涉及的指标来看,这些指标涉及到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对环保的投入等方面,最能直接反映低碳城市发展的情况,苏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近几年在低碳方面的投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在因子2、因子3各指标中,苏州也有落后的方面,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苏州仅有41.4%,在5个城市中位列最后。苏州的人均拥有汽车数量位于5个城市之首,而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却最低,这种交通方式显然与低碳交通的理念不相符合。然而苏州在因子1的排名却不高,从原始数据来看,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还不高,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人均用电量在5个城市中仅次于上海,这说明居民节能减排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产业的低碳化,产业低碳化要求产业技术密集程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大幅度提升,产业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产品附加值高,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得以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大大提高。然而苏州目前仍然是第二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的比重同周边城市相比还不高,这种产业结构十分不利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因此苏州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提供相关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加大公交投入力度,加快公共交通发展步伐,完善公共交通线网,增加公共交通密度。加快城市的轻轨和地铁建设,打造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降低汽油燃料比重。逐步私家车使用,提高私家车在城市繁忙路段的用车停车成本。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引进和开发运输新技术。
3.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减少碳排放不仅是的责任,更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极力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即在维持高水准生活的同时尽量使用节能低碳的产品和工具。应大力宣传低碳理念,教育市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意识,号召市民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平时注意节水节电,分类处理垃圾,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努力实现个人生活的低排放、零排放。
参考文献:
[1] 金石.WWF 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2008,(2A):22.
[2] 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
[3]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8-13.
[4] 崔耀杰.基于快速公共交通发展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2009,(19):11-16.
关键词 低碳城市;系统模型;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2-0067-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14
。 我国多位学者对低碳城市从多个视角进行了定义:夏?堡 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 的能源生态体系[2];付 允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应当以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低 碳经济,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同时改变生活方式、优 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庄贵阳定义 的低碳城市是“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 为特征、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 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 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4]”。以上学者的定义多偏重于理论,笔者从理论结合实 践的视角认为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战略,企业坚持低碳生产方式、公民坚持低碳 生活方式、坚持推出以低碳社会为理念的城市建设的,能源技术与结构是低碳城市 建设基础、低碳交通与低碳建筑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当前基本内容、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城市 建设的支持,全体市民低碳思维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
本研究在低碳城市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低碳城市系统,低碳城市系统的提出可 以从宏观上把握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方向,从中观上把握各个低碳子系统环节的运行机制 ,从微观上探索可持续发展城市各个低碳细节实现的方法。
1 低碳城市的研究分类
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理论的 内涵与外延做了积极有效用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多视角的成果:
1.1 已涉及的视角
(1)低碳经济视角。吴正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 [5];辛章平等认为我国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有能力、有责任也有必要采取行动 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去,率新建成低碳城市,给后进的城市提供示范 和方向[6];黄滔认为低碳城市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 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校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7];冯会会等研究 者认为低碳城市在我国还处于实践阶段,而循环经济已经趋于成熟,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碳减排,是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和重要路径[8]。(2)能源视角。能源是城市系统生存发展的命脉,是城市系统的输入,只有能源低碳化, 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才成为可能。龙惟定等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稀缺,低碳城市形态必然是紧凑型的高密度 、高容积率和高层的模式,而适应这种城市形态的城市能源系统必然是使用低碳能源、分散 产能和减少需求的模式,并分别在城市、社区和终端用户3 个层面实现[9];张维功等 从低碳城市系统热能源视角认为供热热源规划应符合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 热源规划 的主要原则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 改善供热能源结构, 提升城市能源和供热领域 可持续发展水平[10];马学禄认为在低碳城市建设在能源方面 要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清洁技术,倡导各种可再生能源[11]; 刘怡君等认为快速城市化必然带动城市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城市的未来应以低 碳 模式为发展方向,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 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 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 ,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2]。
(3)城市规划视角。赵刚认为低碳建设须规划先行,要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产业和民 生之中,要将低碳城市纳入“十二五”规划,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13];候波等认为为实现温室气候排放目标,建立低碳城市规划体系将成为这一新 理念的标志,也将是发展低碳城市,实现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规划是发展低碳城 市的基本战略、有效策略和可靠保障[14];叶祖达认为城市规划在建设低碳经济中 有重要的角色,作为可以影响城市发展的土地、资源、建筑、交通等范畴的专业,对城市化 过程中合理资源分配和使用都有协调和调整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城市规划必需有两大城 市规划策略:“减缓”和“适应”[15];张泉等对国内外低碳城市 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方面,并针对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 关系、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理论基础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16];顾朝林认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主要在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 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揭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 之间的耦合关系,解释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科学问题联接[17] ;陈群元等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可通过规划手段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增强 碳汇能力[18]。
(4)低碳交通视角。交通系统是低碳城市的运营速度的体现,频繁交通堵塞会造成极大的 能源浪费。陈洁行等针对杭州的低碳 城市交通发展从公交优先,健康出行,环保交通工具与新能源动力应用,政治高污染黄标车 与交通对城市空气污染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相对性的策略[19];余凌曲 等从轨道交通视角提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将大幅降低城市排放强度,将有效提升城市 交通效率,将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20];崔耀杰从快速公交视角提出从城市的交 通出发,从交通模式上彻底改变以小汽车为主的交通模式,提倡快速公共交通,是城市在低 排放的快速公共交通模式下发展,形成新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21]。
(5)其他低碳视角。李靖等在低碳技术视角认为推广低碳城市应用技 术, 其节能减排效果显著,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 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 , 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蒋有绪等从碳汇视角认为增加城市 的森林碳汇是城市减排的重要补充,发展城市森林或者创建森林城市应是发展低碳城市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可以先行的重要一步[23];赵宏宇等从研究“碳 足迹”的计量方法和影响因素出发,确定低碳城市规划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城市用地与交通间 足迹”[24];戴星翼从低碳建筑视角认为城市系统建设大拆大建通常是高碳的,豆 腐渣工程必定是高碳的,重复开挖的道路必然是高碳的,只有消除了此类现象的城市建筑, 才有资格进入低碳城市的行列 [25]。
1.2 需补充的视角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经济、能源、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技术、碳足迹、碳汇与城市建筑等多 视角来研究低碳城市系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成果存在多个视角上一定的不足 ,这些视角是低碳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1)低碳生产视角。企业生产方式经历传统生产方式、末端治理生产方式与精益生产方式 ,以往生产方式的进化都是为了帮助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低碳城市系统发展方式要求 企业生产必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此目标,笔者从供应流视角提出了低碳生产方式,把某条供应流采中用低碳生产方 式的企业群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低碳生产方式要求低碳生产系统内的各企业不仅要求企业 内部生产制造运营低碳化,而且要求企业参与供应流企业群的低碳化运作。
(2)低碳生活视角。从超市开始收取塑料袋的费用开始,低碳生活概念开始进入市民的视 线,但是这个只是低碳生活的冰山一角。在现实市民生活中,非低碳生活方式几乎没有撼动 ,要推动市民生活系统低碳化,在未来的研究中,首先应该在低碳思想教化上下足功夫,运 用立体媒体等信息传导工具,把低碳的理念真正植入每位市民的思维中,落实在市民生活方 式上;其次借鉴市场机制制定,使得市民生活采用低碳方式,能够直接收到经济效益回 报,从经济上调动市民主动性与推动市民生活低碳化;最后要多学习国外先进的低碳生活理 念与方式,根据中国民族性特点加以吸收改良后推广到全国。
(3)低碳建筑视角。城市建筑是在碳排放中占50%以上的份额,远远高于交通、工业生产与 市民生活,在低碳城市系统中重视程度权重仅仅次于低碳能源,但是目前相关的科研较少, 相关建筑产业要有危机感,传统高碳技术已经与低碳城市发展背道而驰了,要在建筑思维上 嵌入低碳的概念,把低碳落实到建筑的全部细节;低碳建筑的材料创新,每单位的建筑体都 是由若干单位的建筑材料组合而成,建筑材料的低碳化推进低碳建筑系统的低碳,建筑材料 不仅要低碳化,而且还要向着改善环境帮助自然自我净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劳动力的低碳规 范施工,过去与现在的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往往充满高碳的野蛮施工,造成极大的浪费,使得 人力、物力与资源的无功效消耗;现有建筑体的低碳化升级,现有的建筑大多隔热功能欠缺 ,可以采用自然资源有如稻草与木材等合成新型材料去返修现有的建筑,将有效控制升级后 的建筑减少对热与能源的需求。
2 低碳城市系统模型研究
2.1 低碳城市系统模型构建
笔者认同经济学家唐方方教授的观点:低碳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城市的低碳化不只是节能 减排及循环经济这么简单[26]。低碳城市研究与规划必须采用系统论的思想,低碳 城市系统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在此试图在此视角上做拓展性研究。以达到提高城市 竞争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 体的排放的目的。
低碳城市系统(LCS,LowCarbon City System)是指LCS内各个子系统与要素按照人工设 计的、预先规划的规则或设计好的方向运作,以实现或完成LCS内各个子系统与要素单独不 能完成的以城市为单位的人类群体采用低碳的生存方式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低碳城市系统建设,重点是低碳,目的是发展,低碳约束将制约城市发展方向的选 择,决定城市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发展。
从系统的特征研究低碳城市系统是把某一个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低碳能源系统是LCS的 输入,低碳排放系统是LCS的输出,LCS内的子系统群之间两两耦合,低碳技术系统和低碳政 策系统能对LCS的输入输出起到正反馈作用,通过低碳城市系统实现以城市为单位的人类群 体采用低碳的生存方式与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与延续。
前一节分析了低碳城市的经济、能源、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技术创新、城市建筑、低碳生 产与低碳生活等视角。这些构成了低碳城市系统的子系统与要素,根据这些子系统构建了低 碳城市系统模型图见图1所示:
图1 低碳城市系统模型图
Fig.1 Model of lowcarbon city system
如低碳城市系统模型图1所示,LCS有一定的结构,是由许 多子系统所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与相互 制约,他们之间有着相对稳定 的耦合方式、组织秩序以及失控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低碳城市系统是一类非线性反馈系统 、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低碳城市系统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城市有组 织的经济、能源、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技术创新、城市建筑、生产与生活等子系统活动的 相互耦合过程,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都可能对其它子系统产生短期或长期的影响。 低碳城市系统演化的一般规律,具有动态性、突变性和不可逆性,其结构具有分形特征。
2.2 低碳城市系统模型构建的必要性
低碳城市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各个城市发展的特征不同,但是在环境的大背景 下,任何城市发展都无可忽视环境恶化,都可以抽象为如图1所示的城市功能子系统模块。 那么,将低碳理念对我国城市系统建设进行指导,走集约化道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是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低碳城市系统是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面对我国城市的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不 足的现状,需要多元化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借鉴,而低碳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 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增长的控制、资源利用、城市生产、城市交通、城市建筑、 技术水平、居民生活等。低碳理念对城市建设有着非常直观的指导和借鉴作用。通过对国内 外建设低碳城市经验的总结,结合中国城市实际而构建的低碳城市系统,以尝试适合中国的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3 低碳城市系统的发展建议
低碳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有着系统运作的一切规律,了解低碳城市系统的碳流的方 向、规模以及系统内部机理与影响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低碳措施,减少碳排放,促进 低碳发展,对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减缓全球极端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1)低碳城市系统的战略思维建立。“低碳”的词汇已遍布城市系统的大街小巷,如何将低碳 从一个词汇落到实处,成了低碳城市发展科研的关键。这就要求低碳城市系统在治理城市时 ,必须通过多种媒体的有效宣传,制定符合城市系统实际情况的促进,使得全体市民形 。
(2)系统观视角规划低碳城市系统建设。单一视角研究低碳城市系统只能解决某一个子系 统的良性发展,但是子系统群之间是一个竞合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都可能 对其它子系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低碳城市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子系统或要素必 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得整个系统良性运作,就必须以一个整体系统的视角来研究规划低碳城 市系统建设,使得子系统或要素群与整个系统方向一致,合力最大化。
(3)方式结构低碳子系统群的耦合策略。低碳城市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群之间的竞合关系 是系统的特性,不能规避,在低碳城市系统治理中,必须根据国家与发展规划进行碳耗 总量控制,借助市场机制在区域范围内有效竞合配置,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加新技术产业 革新,使得碳耗持续下降。
(4)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投入,促进低碳资源的多样性与“良性排放”。从低碳城市系统模 型可以直观的看出,低碳技术系统会对基础低碳、支撑低碳与方式结构低碳形成作用力:加 大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用与替代能源的进一步使用与推广;加大技术创 新可以改变排放方式与排放污染负效用,使得排放不但不污染环境而且还会促进自然的自我 净化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可以促进方式结构低碳领域内的各个子系统的碳耗与竞合方式,使 得子系统群高校友好发展,整体碳耗最小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 ,19(3):12-18.[Dai Yixin. The Necessity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Developing Lo w Carbon City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 9(3):12-18.]
[2]夏?堡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 Xia Fangbao.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Way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City[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8,(2A):33-35.]
[3]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 ( 2):5-10.[Fu Yun, Wang Yunlin, Li Ding.Study on the Developing of Lowcarbon
City[J].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8, (2):5-10.]
[4]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4-36.[Zh uang Guiyang.Low Carbon Economy Is Guid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World Economic D evelopment[J]. World Environment, 2008,(2):34-36.]
[5]陶永亮.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N].中国建设报,2010-03-18(5) .[Tao Yongliang. Lowcarbon C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Affair in Developing L owcarbon Economy[N]. China Construction,2010-03-18(5).]
[6]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4):98-102. [Xin Zhangping, Zhang Taiyi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y[J]. Urba n Studies,2008,15(4):98-102.]
[7]黄滔.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低碳城市[J].中国经贸导刊,2010,(6): 36-37.[Hua ng Tao.Developing Recycle Economy and Constructing Low Carbon City[J]. China E conomic & Trade Herald,2010,(6): 36-37.]
[8]冯会会,苗红,薛冰,等.循环经济: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手段[J].再生资源与 循环经济,2009,11(2):17-20.[Feng Huihui ,Miao Hong ,Xue Bing , et al.Circu lar Economy:Path and Means to Lowcarbon City[J].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Re cycling Economy. 2009,11(2):17-20.]
[9]龙惟定,白玮,梁浩,等.低碳城市的城市形态和能源愿景[J].建筑科学,2010, (2):13-18.[Long Weiding, Bai Wei, Liang Hao,et al.Urban Form and Energy Vision
in Lowcarbon Cities[J]. Building Science,2010,(2):13-18.]
[10]张维功,焦磊.低碳城市与供热热源规划[C].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 际论坛文集,2009:253-255.[Zhang Weigong, Jiao Lei. Lowcarbon City and Energy Supp ly[C]. 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Collection, 2009:253-255.]
[11]马学禄.低碳城市建设的能源战略[J].城市住宅,2009,(12):74-75.[Ma
Xuel u. The Energy Strategies of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J]. Urban Building,
2009,(12):74-75.]
[12]刘怡君,付允,汪云林.国家低碳城市发展战略问题[J].建设科技,2009,(8) :44-45.[Liu Yijun, Fu Yun, Wang Yunlin. The Strategies of Lowcarbon City De velopment[J]. Construction Science,2009,(8):44-45.]
[13]赵刚.低碳城市建设须规划先行[J].经济,2010,66(6):41-43.[Zhao Gang. P lanning is the First Step in the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J]. Economy,20 10,66(6):41-43.]
[14]候波,焦琰.浅析建立低碳城市规划体系的意义[J].价值工程,2010,(4):185. [Hou Bo, Jiao Da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System[J]. Value Engineering,2010,(4):185.]
[15]叶祖达.发展低碳城市之:反思规划决策流程[J].生态城市规划,2009,176(7): 6-10.[Ye Zuda. Considering the Flow of Lowcarbon City Plan System[J].Value
Engineering,2009,176(7):6-10.]
[16]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34( 2):13-18.[Zhang Quan,Ye Xingping,Chen Guowei.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A Ne w Vision[J]. City Plan,2010,34(2):13-18.]
[17]顾朝林.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模式[J].城乡建设,2009,(11):71-72.[Gu Zhaoli n. Development Model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J]. Urban and Rural Develop ment,2009,(11):71-72.]
[18]陈群元,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17-19.[Chen Qunyuan, Yu Dingquan. Planning Idea of Constructing Low Carbon
Cities in China[J]. Modern Urban Research,2009,(11):17-19.]
[19]陈洁行,沈悦林,龚勤,等.杭州的低碳城市交通实践与发展对策[J].城市发展 研究,2009,16(12):19-22.[Chen Jiexing, Shen Yuelin, Gong Qin, et al.Lowcarb on City of Hangzhou:Transportation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J]. Urban Development Reserch, 2009,16(12):19-22.]
[20]余凌曲,张建森.轨道交通对低碳城市建设的作用[J].开放导报,2009,(10):2 6-30.[Yu Lingqu, Zhang Jiansen. On Rail Transits Role in Low Carbon Urbaniza tion [J].China Opening Herald,2009,(10):26-30.]
[21]崔耀杰.基于快速公共交通发展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2009, 19:11-16.[Cui Yaojie. Study on the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Fast Public Traffic[J]. China Population,2009,19:11-16.]
[22]李靖, 戴慎志.低碳城市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应用初探[C].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 际论坛文集,2009:367-369.[Li Jing, Dai Shenzhi.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in Lowcar bon City Planning[C]. 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nni ng Collection,2009:367-369.]
[23]蒋有绪,张炜银.谈谈森林城市和低碳城市[J].中国城市林业,2010,(8):4-7. [Jiang Youxu, Zhang Weiyin.On Forest City and Lowcarbon City[J].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2010,(8):4-7.]
[24]赵宏宇,郭湘闽,褚筠.“碳足迹”视角下的低碳城市规划[J].规划师论坛,201 0,26(5):9-15.[Zhao Hongyu, Guo Xiangzhu, Zhu Jun.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Footprint”[J].Planner,2010,26(5):9-15.]
[25]戴星翼.谁有资格进入低碳城市行列[EB/OL].[2010/7/31]. http:/ /finance.省略/roll/20100720/.shtml.[Dai Xingyi. Who is Eligible
to Enter the Ranks of Lowcarbon Cities.[EB/OL].[2010/7/31]. fina nce.省略/roll/20100720/.shtml.]
[26]唐方方.应当在低碳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EB/OL].[2010/8/9].financ e.省略/hy/20100606/09348068118.shtml.[Tang Fangfang. Finding the Balanc e between Lowcarbon and Development. [EB/OL].[2010/8/9].finance.省略/hy/20100606/09348068118.shtml.]
Lowcarbon City System Model
LI Jinbing1,2 TANG Fangfang1,3
(1. 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2.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3. Experiments Economics Laboratory,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Chengdu Sichuan 610074,China)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内涵;措施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在2003年能源《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而日本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 Carbon 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低碳城市”的内涵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能源低消耗和CO2低排放。低碳城市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优先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在城市建设中要求推动地方与金融企业的激励与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推广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
二、发展低碳城市规划的几点建议
1、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制度设计。城市发展向低碳转型需要实现生产与生活2个层面的低碳化转型,应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供给者,同时协调社会各方包括企业、非组织以及公众的共同参与,制定完整的低碳城市管理,全面促进城市低碳化转型。具体而言,制定低碳城市的管理体系,必须首先从低碳城市内涵、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低碳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生活发展模式等层面明确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强制性、激励性和自愿性三类。强制性可能包括法律法规、考核制度、总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激励性可能包括税费、交易、补贴和投融资等,自愿性可能包括消费引导、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
2、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二是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三是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从今后的发展看,笔者认为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是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自身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3、注重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生态。低碳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先锋军,其规划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低碳城市进行符合生态学原理——自然原理。一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要结合自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框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态。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要充分的结合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态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护林带、公园等要素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空间格局,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间设计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要素的生态化规划布局达到系统自我循环和自我调节,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4、注重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进行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要求产业结构应以低碳化为落脚点,包括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两方面,最终使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生产,产业结构升级。传统的产业具有的特点主要是资源与能源消耗量较大,利用率不高,在生产中,废弃物与中间产物均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碳排放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在以传统产业为立足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进行升级改造时,要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损耗,并将落后产能淘汰、关闭经过多次整改还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生产,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不仅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要注重发展低碳绿色新型产业,依托现有资源与能源,加大力度进行新能源与新材料的自主创新力度,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城市垃圾发电等新型产业,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5、强调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技术创新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紧跟世界低碳技术发展潮流,通过积极引进低碳发展相关技术,加快我国低碳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竞争能力。同时,加紧自身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和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关键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占领未来全球低碳技术制高点。深化科技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依靠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快低碳城市发展步伐。
6、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制约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目前城市规划的各项指标均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需要加入新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但是要注意这些指标的可操作性与对各地区的适用性。以此为基础,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综上所述,在进行低碳城市探索时,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做出充分的战略评估,结合城市自身特征,确立低碳发展的思路,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这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迅,曹广忠,徐文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
所谓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城市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我们发现,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所在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不同,不同的城市也选择了各式各样的低碳发展模式。。
目标模式――综合型“低碳社会”
。该类城市多是工业化后期城市,具备良好的经济转型基础,如伦敦、东京、丹麦等城市。
过渡模式
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低碳社会”,然而任何经济的低碳转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城市需要选择一个切入点或一个领域来优先发展。综合国内外低碳城市的发展实践,这里归纳三种低碳城市建设的过渡模式。
第一,低碳产业拉动模式。所谓低碳产业,是指相对能源密集型产业而言,能够以相对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产出的行业,多指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上部分城市的低碳转型,采用低碳产业拉动的方式,即城市发展以某种或某类低碳产业发展为核心,逐步弱化其他行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产业结构相对较单一的低碳发展模式。典型的范例如伯明翰和波士顿,前者以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为发展核心,后者选择发展低碳高科技产业,均通过构建知识型城市实现低碳发展。
第二,示范型“以点带面”发展模式。在城市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初期,多个城市选择先建设示范区的形式,探索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转型经验,进而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城市的低碳发展。典型的城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建的马斯达尔生态低碳城,即探索建立一个“零碳排放”的生态园区。该种模式也是国内城市普遍尝试的一种方式。
第三,“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我们将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行业定义为低碳支撑产业,该类产业可能本身并不是低碳的,如风机制造,太阳能利用所必须的多晶硅制造、光伏设备制造等,这些设备的生产实际上是高耗能的,然而又是上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所必须的。在全国甚至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视角下,这类产业虽然是耗能的,但为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是低碳经济发展中必要且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将发展“低碳支撑产业”的城市也作为低碳城市发展过渡模式的一种,尤其是在全国进行低碳城市发展探索的初级阶段,这类城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大多数城市也只是处于这种摸索性阶段,仍需要探索出合理的适合自身特征的发展模式。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探索
尽管国内城市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初期的探索,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摸索出明确的发展路径。国外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与规划设计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经验,然而中国的低碳城市不能完全遵循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模式。中国需在低碳发展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低碳转型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以低碳经济为载体,在低碳转型过程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需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发展之路,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低碳城市定位也不可能以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量减排为目标(如英国、日本的低碳城市)。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需要以经济发展与保护气候的协调为目标,因此,发展优先是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现实途径。然而,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要实现低碳发展,结构调整是重中之重。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低碳产业的选择来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低碳转型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发展低碳产业各城市也各有侧重,不同的城市依据自身发展特征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可选择低碳产业拉动模式或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低碳产业拉动模式。具有独特资源或产业优势的地区可以依据自身禀赋和发展特征选取低碳产业,如发展教育产业,建设知识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低碳旅游业等,最终形成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但能够低碳发展的城市状态。当然,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也仅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要实现真正的低碳发展,必须在建筑、交通、消费模式等方方面面融入低碳理念。
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需谨防重复建设。发展低碳支撑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如保定、德州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国内甚至国际的新能源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城市的选择必须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与产业发展优势,避免盲目跟风,同时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愿景,短期内的产业选择也要为未来的经济转型搭建基础: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及时掌握市场动向,避免重复建设;另外,该类产业的建设,必须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成为高耗能的“世界加工厂”。
低碳示范区建设为城市低碳发展探索方向。推动低碳示范,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有效模式,可以为城市低碳发展指明方向。相比国际上的低碳城市,中国的城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需要逐步探索有效的合理的发展模式。而示范型的发展模式,将为城市的全面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甚至教训,该种模式也是国内开始普遍运作的一种方式,探索出成功经验后如何将园区或示范区的发展经验扩展到城市甚至更多相似的地区,将是示范发挥作用的关键。对于一些综合型城市,可以申请建立低碳发展示范区,开展规划与试点,探索可复制到全市的低碳发展经验。
注重低碳理念的渗透,构建综合型低碳城市是最终目标。低碳经济转型是必须也是必然,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长远来看,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构建一个综合型的低碳社会。城市建设需注重低碳理念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也将为经济的低碳转型提供保障。同时,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起着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合理的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因此,综合型的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无论采取何种过渡模式,都需要辅以长远的综合发展战略和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构造未来的低碳发展蓝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