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土壤;;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生产、使用的农药原药已达1000多种,加工成制剂近万种,大量使用的有100多种,主要是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等。这些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农林牧业的增产、保收和保存,以及人类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已经对土壤了严重污染,导致土壤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和农作物产品出现微量的残留农药,甚至到人畜健康。
1 农药污染的危害
农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有机氮类、氨基酸酯、有机硫、拟除虫菊酯、有机砷、有机汞等多种类型。如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线虫剂、杀螨剂、杀鼠剂、落叶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类型。使用较多的是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3大类。这些农药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一部分化学元素具有残留期长、降解速度慢、污染长效性的特性,如果长期大量施用,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1 农药污染的形成原因
农药污染的途径主要包括3个方面。
1.1.1 直接污染
即因喷洒农药可造成农作物表面沾附污染,被吸收后转运至各个部分而造成农药残留。污染的程度与农药的性质、剂型、施用方法及浓度和时间有关。
1.1.2 间接污染
即由于大量施用农药以及工业“三废”的污染,大量农药进入空气、水体和土壤,成为环境污染物。农作物长期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农药,可引起食品二次污染。
1.1.3 生物富集作用于食物链而造成污染
某些化学物质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即每经过一种生物体,其浓度就有一次明显的提高。某些理化性质比较稳定的农药,如有机氯、有机汞和有机砷制剂等,脂溶性强,与酶和蛋白质有较大的亲和力,不易排出体外,在食物链中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逐级在生物体内浓缩,可使其残留量增高。
1.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是指人类向土壤环境中投入或排入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农药,而导致土壤环境质量降低,以至影响土壤生产力和危害环境生物安全的现象。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与施用农药的理化性质、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施药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使土壤颗粒与土壤溶液界面上的农药浓度大于土壤本体中农药浓度的现象。吸附会降低农药的活性,影响药效的发挥,同时也阻滞了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挥发。。
土壤被农药污染后,会对农作物、土壤生物、生态环境等造成威胁。其中,土壤农药污染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被转运到植物组织或收获的产品中,农药在植物体内残留影响植物的生长,进入收获品中则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当土壤中的残留农药被植物吸收通过农产品或者随着土壤表层饮用水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就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当土壤中的残留农药通过影响某种生物的数量从而影响了当地的生物链就会严重影响环境。
1.3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4种:农药直接进入土壤。比如将农药直接施入土壤或以拌种、浸种和毒谷等形式施入土壤;向作物喷洒农药时,农药直接落到地面上或附着在作物上,经风吹雨淋落入土壤;农药随着大气沉降,经雨水溶解和淋溶后进入灌溉水和植株体内;随死亡动植物残体或用污水灌溉而将农药带入土壤。只有对农药在土壤中长期残留积累的方式和结果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够在预测和防治土壤化学农药污染工作中,采用正确的技术和方法。
2 土壤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与技术
2.1 预防措施
土壤农药污染治理工作不仅仅集中在事后治理,事先预防也是重要环节。做好预防是减少农药进入土壤数量,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2.1.1 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所谓高效就是用量少,杀虫效果好;而低毒是指对人畜的毒性低,不致癌、不致畸、不产生特异病变。低残留是农药在施用后降解速度快,在食品中残留量少。
2.1.2 合理使用农药
根据《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的规定对主要作物和常用农药规定了最高用药量或最低稀释倍数,最高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2.1.3 加强对农药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主管部门应依法加强对农药登记和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对未取得农药登记和农药生产许可证的农药不得生产、销售和使用。
2.1.4 加强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是农药最直接的使用者,只有提高了他们的先进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农业生态环境知识、环保意识,让他们懂得农药污染的危害,才能够真正实现农药施用量的减少,降低农药污染的危害。
2.2 综合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治理方式。实施综合治理,具有减少农药施用量、改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的优点。如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来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广泛推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来代替传统的化学防治。可以推广物理防治技术,以机械设备和现代工具来防治病、虫、草害。还可以利用有益昆虫和微生物防治农、林病虫草害。还可以利用改变耕作方式、休耕轮作制度,避免或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农作物种类不同则对各种农药的吸收率也不同。在农药残留较重的地块,在一定时间内不宜种植易吸收农药的作物,以减少因药害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此外,在不同土壤耕作条件下,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也不相同。如有机氯农药污染较重地块采用水旱轮作的方式,可减轻土壤污染程度。但是,由于化学农药具有广谱、快速、效果好、使用方便、成本较低等优点,化学防治目前仍然是各地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主要方法。
2.3 土壤农药污染治理工程技术
目前,针对土壤农药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的研究,国内外均已有成功经验。主要的工程技术有焚烧技术、热解析技术、土壤淋洗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使用土壤改良剂等方法。其中,前33种方法较为成熟,应用也较为广泛。
焚烧技术是国内外应用最多的工程治理技术,具有处理污染类型广(有机农药、重金属)、处理彻底、处理量大、处理周期短等工程特点。但焚烧技术为能耗型处理技术,处理费用高昂。此外,焚烧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相当大,较为适合于污染浓度高、土方量小的工程。
热解析技术主要分为高温热解析技术和低温热解析技术,与上述技术相比,热解析处理为间接加热蒸发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温度较低(高温热解析处理温度范围为320~560℃,低温热解析处理温度范围为90~320℃)、处理量大、周期短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小等特点。
土壤淋洗技术主要应用于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石油类有机污染等大型工程治理。通过土壤粒级分离,采用水洗或是添加化学萃取剂萃取方式将附着于土壤固相各颗粒段污染物转移至淋洗剂液相,再配以污水系统处理污染物,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其他工程技术,如生物修复法主要是利用植物的吸收利用、植物菌根微生物作用及其他微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等方法;土壤改良剂法主要是添加石灰、碱性磷酸盐、碳酸盐、硫化物和增施有机肥等改良土壤性质,从而达到降低作物对污染物吸收效果。这些方法虽然在国内外有工程应用,但其存在处理周期较长,处理效果并不稳定及处理污染物针对性强等特点。
参考文献
[1] 赵书言.化学农药的土壤污染与治理[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08).
[2] 王小艺,黄炳球.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生态学控制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1997(12).
关键词:农药污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1]。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广泛应用,控制了许多危险性病虫杂草的爆发和流行,但农药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健康带来的危害日益加重,主要表现在对土壤、水资源、农产品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产品污染。目前,我国约有87万~107万hm2的农田土壤受到农药污染[3]。廊坊、市,结合廊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确定了“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理念[2]。因此,加强农药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打造廊坊市打造生态之城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系统地对廊坊市农药污染现状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二)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搜集到的国内外农药污染及治理方法的资料的分析比较,提出适合廊坊市农药污染的治理对策。
(三)案例法
通过对农药污染成功治理的个案进行剖析,总结经验,以此对本研究提出的观点提供实证支持。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造成污染的原因
我国是农药消费和生产大国,而在农药的使用中,其利用率只有30%左右,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对大气、土壤、水体、人类及其他有益生物种群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危害。据有关部门统计,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率高达16%-18%[4],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的生命,我国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1981~1985年全国有10万多人农药中毒,死亡1万多人;1991~1996年农药中毒事件24739例,死亡24612人,死亡率9.95%。[3]为促进我国农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滥用农药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廊坊市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1.农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废液排放、包装以及农药运输过程中的泄漏等是主要污染源。
2.药品质量差,剂型落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我国农药原药含量在95%以上的产品仅占50%左右,而发达国家90%的产品在95%以上。近几年国家对农药抽检只有70%合格,30%不合格的农药中,有效成分含量达不到要求的占80%以上,理化指标及其他项目(原药含杂质高、水分和酸度超标、悬浮率指标不合格)不合格在30%以上。[4]
3.不科学用药带来的污染。农田农药使用中,不科学的选药和用药,都会造成农药在植物及其产品上的残留造成污染,农药喷洒时的扩散、残留农药的挥发以及农药的包装、器械等也是主要污染源。据统计,采用喷雾法喷药时,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药剂漂游于空中。[5]近年来飞机喷药防治已广泛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在功效提高的同时,也加剧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4.农林业生产技术传统,栽培品种更新慢,农药用量增加,也是污染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农药污染的对策
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用药人员的素质,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通过技术培训,传授农药应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普及农药使用知识,提高群众和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是解决农药污染问题的基础。
2.加强立法,建立农药和农产品监管体系。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管,严格控制无“三证”产品(三证指: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农药标准[6])流入市场。在国家现有的环保、农业法规基础上,尽快出台综合性的农业环境保规、有机食品管理法规,制订农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管理标准,及时修订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加强农药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工作,严格执法,运用法律武器,对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3.改进生产工艺。改进对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应做到达标排放,加快无废或少废生产工艺的开发研究,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更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重点扶持大型农药企业,不达标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逐步实现大型化、集中化生产[7]。
4.研究、开发绿色农药使用技术,大力推广使用绿色农药。加快农药新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农药产品的结构调整。加大微生物源和生物源农药以及农药新剂型的研发,更好地发挥农药在农林业生产中的作用。
5.改进主要栽培植物生产技术,减少农药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走“无公害”农业发展道路是控制农药污染的根本途径。因此,应加强植物检疫,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
四、结语
通过对廊坊市农药的使用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廊坊市打造生态旅游宜居之城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施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OL].http://blog.省略.
cn/xiangcunshengtai,2011.7.22.
[2] 生态宜居,和谐廊坊[N].中国建设报,http://省略,2009-01-08.
[3] 肖军,等.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76-2377.
[4] 冯雨峰,等,造成我国农药污染的原因及其对策[J/OL].
海南植保信息网,2007-08-03.
[5] 邢秋格.农药污染的现状、原因及防止对策[J].河北林
业科技,2010,(4):45-46.
[6] 黄红英,程亚樵.园艺植物保护基础知识[M].北京:中
国农业出版社,2006,226.
农药之害猛于虎,小小的农药缘何对人类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据专家介绍,在施用农药过程中,农作物、畜类、水产等动植物都可能受到农药的污染。因此,目前几乎不存在哪个人群,在某种程度上未受到农药的污染作用。有些农药性质稳定、残留期长,一旦造成污染便很难消除。如DDT(滴滴涕),在土壤中如果自行消失掉95%,需要4至30年。目前在空气、水体、土壤和食物中都发现了DDT。
人们进食残留有农药的食物,如果污染较轻、吃入的数量较小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往往有头痛、头昏、无力、恶心、精神差等表现;当农药污染较重、进入体内的农药量较多时,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如乏力、呕吐、腹泻、肌颤、心慌等情况。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抽搐、昏迷、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现象。另外,残留农药还可在人体内蓄积。超过一定量后会导致一些疾病,如男性不育。研究资料显示,在最近50年间,全世界男性的数量下降了50%,不育或不孕夫妇的比例已达到10%至15%。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一些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化学品,如“666”、“1605”等农药。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也与残留农药有关。最新研究表明:食物中的残留农用杀虫剂能够导致消化黏膜发生炎症和形态病变,而消化功能紊乱患者常有腹痛症状的原因,正是由于消化黏膜在出现形态病变及炎症以后,使人的痛觉更为敏感。此外,还有帕金森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也与长期接触农药有关。对孕妇而言,则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会导致胎儿畸形。
认清易受农药污染的蔬菜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蔬菜的生长期已越来越短,而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蔬菜的病虫害也越来越重,绝大部分蔬菜需要连续多次施药后才能成熟上市。
据农业植保部门调查表明:在叶菜上使用过高毒农药的种植户约占32.8%。种植户一般都是在收获期前10至15天以内用过农药。甚至有的农户在收获前4天用过药,致使蔬菜上的农药残留量浓度较高,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关专家指出,一些易于生虫、生虫后又较难防治的蔬菜瓜果,常常是农药污染最厉害的品种。根据各地蔬菜市场农药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农药污染较重的有白菜类(小白菜、青菜、鸡毛菜)、韭菜、黄瓜、甘蓝、花椰菜、菜豆、芥菜、茼蒿、茭白等等。其中韭菜、油菜受到的农药污染比例最大。因为青菜虫抗药性较强,普通杀虫剂难以杀死害虫,农户为了尽快杀虫,会选择高毒农药。韭菜的虫害韭蛆常常生长在菜体内,表面喷洒杀虫剂难以起到作用,所以不少农户用大量高毒杀虫剂灌根,而韭菜具有的内吸毒特征使得毒物遍布整个株体;另一方面,部分农药和韭菜中含有的硫结合后,毒性增强。
一般而言,叶子和嫩茎是合成蛋白质最旺盛的场所,所以最容易受到污染。而农药也往往是喷洒在蔬菜的叶片上。因此叶类蔬菜的农药残留相对来说就比较严重。茄果类蔬菜如青椒、番茄等,嫩荚类蔬菜如豆角等,以及鳞茎类蔬菜如葱、蒜、洋葱等,农药的污染相对较小。
如何清除蔬菜中的农药残留
方法一:清水浸泡洗涤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如菠菜、生菜、小白菜等。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必要时可加入果蔬清洗剂,增加农药的溶出。如此清洗浸泡2至3次,基本上可清除绝大部分残留的农药成分。
方法二:碱水浸泡清洗法:大多数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可迅速分解,所以用碱水浸泡是去除蔬菜残留农药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在500毫升清水中加入食用碱5至10克配制成碱水,将经初步冲洗后的蔬菜放入碱水中,根据菜量多少配足碱水,浸泡5至1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蔬菜,重复洗涤3次左右效果更好。
方法三:加热烹饪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随着温度的升高,分解会加快。所以对一些其他方法难以处理的蔬菜可通过加热去除部分残留农药。常用于芹菜、圆白菜、青椒、豆角等。先用清水将表面污物洗净,放入沸水中2至5分钟捞出,然后用清水冲洗1至2遍后置于锅中烹饪成菜肴。
方法四:清洗去皮法:对于带皮的蔬菜如黄瓜、胡萝卜、冬瓜、南瓜、茄子、西红柿等等,可以用锐器削去含有残留农药的外皮,只食用肉质部分,既可口又安全。
方法五:储存保管法:农药在空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缓慢地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
关键词:土壤污染;农药残留;积累毒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34-02
1 引 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壤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财富的组成。目前世界范围内农药对土壤污染严重,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成为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一大问题,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海门市拥有101万人口,人均耕地不到1亩,走高效农业之路,必须以优良的土壤环境为基本保障。因此,探讨土壤中农药污染治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农药的基本分类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注册的1500 多种农药中,常用的有300多种,按农药化学结构可分为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有机氮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醚类、杂环类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
3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其毒害
3.1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因素
(1)农药本身的化学性质。如挥发性、溶解度、化学稳定性、剂型等。而且挥发的速度与农药的浓度、大气的相对湿度、土壤表面上方空气的运动速度及土壤中的温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是浓度愈大,湿度大,含水量高,风速大则挥发作用愈强。
(2)土壤性质。农药在质地粘重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存留时间较长。
(3)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进入土壤中的化学农药,易受各种化学、物理和生物的作用,并以多种途径进行反应或降解,只是不同类型的农药其降解速度和难易程度不同而已。
3.2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积累毒害
农药一旦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残留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残留的时间有长有短,数量有大有小,但有残留并不等于有残毒,只有当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积累到一定程度,与土壤的自净效应产生脱节、失调,危及农业环境生物,包括农药的靶生物与非靶环境生物的安全,间接危害人畜健康,才称其具有残留积累毒害。一般说来,土壤化学农药的残留积累毒害主要表现在2方面:
(1)残留农药的转移产生的危害。残留农药的转移主要与食物有关,主要有3条路线: 第1条: 土壤陆生植物食草动物; 第2条: 土壤土壤中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食肉动物; 第3条: 土壤水系(浮游生物)鱼和水生生物食鱼动物。一般来说,水溶性农药易构成对水生环境中自、异养型生物的污染危害。脂溶性或内吸传导型农药,易蓄积在当季作物体内甚至对后季作物的二次药害和再污染,引起陆生环境中自、异养型生物及食物链高位次生物的慢性危害。积累于动物体内的农药还会转移至蛋和奶中,由此造成各种禽兽产品的污染。人类以动植物的一定部位为食,由于动植物体受污染,必然引起食物的污染。可见,由于残留农药的转移及生物浓缩的作用,才使得农药污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2)残留农药对靶生物的直接毒害。农药残存在土壤中,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以及其它的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的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还有试验证明农药污染对土壤动物的新陈代谢以及卵的数量和孵化能力均有影响。另外,土壤中残留农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显著的影响。农药进入植物体后,可能引起植物生理学变化,导致植物对寄主或捕食者的攻击更加敏感,如使用除草剂已经增加了玉米的病虫害。农药还可以抑制或者促进农作物或其它植物的生长,提早或推迟成熟期。
4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为达到既高效又经济地把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降低到最低范围,目前已有诸多综合性防治措施:
4.1 选育良种,加强病虫害的预报、防治
(1)选用优良品种。利用植物的抗虫性,选育丰产、抗虫并具备其他性状的良种是害虫防治的较为经济简单的方法。
(2)破坏害虫的生存条件。首先,利用植物密度影响田间温湿度、通风透光等小气候条件,影响作物的生育期,从而影响害虫的生活条件。适时排灌也是迅速改变害虫生活环境,抑制其生长有效措施。其次,进行土壤翻耕对某些害虫特别是生活在土面或土中的害虫迅速改变其生活环境,或将害虫埋入深土,或将土内害虫翻至地面,使其暴露在不良的气候条件下或受天敌侵害或直接杀死害虫。最后,通过对害虫生活习性的研究,做好预报、预测,以便及时防治,做到治早、治小。
4.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防治效果稳定、见效快。当害虫猖獗时必须用化学防治才能解决问题,或者为了保证生物防治的有效应用必须先用化学防治方法。不过,由于一方面诸多农药具有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易产生抗药性,因此需不断培养抗病虫害的新品种。。糖脂作为环保的杀虫剂,几乎所有的螨类和体表柔的昆虫如粉虱、蚜虫、木虱等接触到这种脂类后会立即致死,然后降解为无害的糖类与脂肪酸,这些脂类对捕食性益虫基本无害,对动物和人无毒,有些甚至达到食品安全标准。
4.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专一性强、对人畜无害、对植物安全等优点。生物防治害虫是指用寄生真菌、细菌和病毒,或某些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同类异性个体分泌的引诱激素等进行防治的方法。主要方法有昆虫天敌法、微生物防治法和害虫不孕化法。
5 结 语
总之,农药这一特殊用途化学物质问世以来,在直接参与土壤生态环境生命过程中,它为人类治理病虫害,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抗劣性能,改善和提高农作物的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其对环境的污染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 王敬国. 农用化学物质的利用与污染控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关键词:果树病虫害;产生原因;防治误区;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6.6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果树,在我国的农村种植业中是仅次于粮食、蔬菜的第三产业,果品更是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更为重视果品的质量安全以及果树的成长环境,我国传统果树种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目前我国的果树生产中存在果品质量不佳,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等问题,究其重要原因为果树病虫害。正确科学的果树病虫害防治方法不但可以保证果树的产量和果品的质量,还可以保证果园的生态环境系统平衡。下面就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总结并提出应对策略,供广大果农在实际生产中参考。
1 对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缺少重视
1.1 忽视对病虫的发生预测
长期以来,果农们对病虫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杀灭上,很少重视病虫的发生预测,对于新出现的病虫害缺少重视和了解,导致次要病虫害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病虫害。。果园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随时变化的动态系统,和每年的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光照、湿度、温度、降水量每年都不同,这就直接导致每年病菌的种类、传播和病虫的发生期也不同。这就需要果农全面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和防治害虫的技术,加强对整个果园系统的动态监控,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遗憾的是,病虫的预测防治工作一直没有得到果农的重视,动态监测工作不到位,使得很多果农都是凭经验喷药,严重影响了杀灭效果。
防治措施:建立监测点,从果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年年建立实时监测数据,构建完整的监测体系,根据监测数据和防治指标制定本年度的防治措施。加强对果农防治意识的教育。
1.2 对休眠期的病虫害防治缺乏重视
越冬时,果树往往处于休眠期,此时病虫也会休眠,从而在冬季的时候,果农就会忽视对果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事实上,这一阶段病虫对果树的危害还是非常大的,若忽视了冬季果树病虫害的防治,春季的虫灾会更加严重。
防治措施:在果树休眠期不能放弃病虫防治工作,应根据果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防治。另外,在春季果树发芽前,应该人工去除老翘皮,消灭在树皮裂缝和树皮下越冬的病虫,并剪除病僵果和病弱枝。
2 农药滥用
。目前我国农药中77.6%都是杀虫剂,其中乐果、甲基、甲胺磷等高毒农药较多,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情况更是常见。农药残留对环境和果品都会造成严重污染,主要危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对果树本身的危害。农药对果树的危害,轻者侵蚀叶面表皮,削弱光合作用,延长果实成熟时间,导致果品品质下降;严重者可造成果树的叶片黄化失绿,落叶卷叶,果实产生果斑、褐果、落果或畸形,果树植株变矮甚至死亡[2]。
对环境(水,大气,土壤)的危害。农药通过降雨或灌溉进入水循环,污染水域,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在使用农药时,因风的作用,农药可飘到很远的地方从而污染空气。若残留农药进入土壤,会杀灭土壤微生物,破坏土壤结构和肥力,影响果树生长。
对人畜的危害。农药可以在使用过程中直接进入人畜体内,或者通过果品间接进入,危及人类健康,造成急性中毒或者慢性中毒,使得人畜机能受损,新陈代谢受阻,有些农药甚至可以致畸、致癌,影响遗传。
3 造成农药污染主要有4个原因
3.1 农药的使用量日益加大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导致农田耕作缺少劳动力,人们对农药的依赖逐渐增大,促使农药使用量日益增加。因为多年来长期大量使用农药,病虫产生了抗药性,农药的使用量愈来愈多,造成了恶性循环。农药的使用也造成了害虫的天敌受到摧残,从而催使害虫越来越多。
3.2 果农用药常识的缺乏
树品种随意用药,造成药害;盲目加大农药使用浓度;盲目将多种农药混配使用;喷洒农药时方法不科学。
3.3 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农药产品中杀虫剂为72%,杀菌剂为11%,除草剂为15%,其他为2%。而在杀虫剂中剧毒有机磷农药占到了48%。这种剧毒的杀虫剂产量过大是造成农药污染的主要客观原因之一。
3.4 农药的科学使用问题
粗放的喷洒方法和粗略的农药取量方法都会造成农药污染。目前我国最常用的方法是大水量粗雾喷洒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农药流失量极大,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4 辅助措施不到位
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加强对果树的管理,水土养肥这些基本防治措施却往往被果农忽略。另外,定期清理果园也是很重要的。如枯枝败叶,死去的树木等若不及时清理,会给病虫越冬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加剧了病虫害的程度。因此,果农要对果园做到及时清理。
5 结束语
如今,果树种植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已经影响到果品的品质,农药和重金属严重超标,进而影响到我国果品产业的发展。因此,果农们应该认清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掌握科学的对策,从而走出误区,保证果树的健康成长,更好的促进经济和环境发展。
参考文献
农药的广泛使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我国每年农药中毒的人数已占世界同类中毒事故的50%左右。控制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环境保护的很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农药的使用和污染现状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药的年用量大约在25万吨左右,每年化学农药的使用可挽回粮食和棉花损失达数千万吨,但因此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农药生产大国。1983年有机氯农药禁用后,我国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三大类农药的比例从1980年的93.04%、5.65%、0.81%调整至1996年的71.27%,9.76%、15.82%,而在发达国家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比例约为2:1:2。相比之下,我国的农药生产结构欠合理。农药的大量生产与使用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毒性持久的杀虫剂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会杀死种类繁多的其他昆虫;破坏生态平衡,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据统计,1991—1996年间,我国就发生农药中毒24739例,死亡24612人,尚不包括因使用被农药污染蔬菜造成的中毒。调整农药结构,科学使用农药,严格农药的制造、使用和管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药定时与环境保护
1.我国由于多年来大量连续使用农药,导致病虫害物种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使害虫的天敌资源遭到摧残;使害虫的危害扩大,从而增加了对农药的依赖。目前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投放的农药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减少,这些污染农药最后大部分将进入土壤,如果对“农药定时”及其未来构成的潜在危险认识不足,听任残留农药在土壤中逐步大面积积累,总有一天;将会引起“农药定时”的爆炸,使得很大一部分耕地不再适于耕种;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空间,这种灾难将无可挽救。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有长远的环境保护眼光,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加强生物防治研究,提高绿色食品比重。采用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