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庆安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152400)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是养鸡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目前鸡白痢的发生日益严重,其致死率达10%~60%,特别在育雏阶段危害更严重。
1 鸡白痢的危害
本病是一种极其常见的传染病,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其排泄物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也可通过鸡蛋垂直传播。①雏鸡:病死鸡脱水,眼睛下陷,脚趾干枯,肝肿大、充血,较大雏鸡的肝脏可见许多黄白色小坏死点。卵黄吸收不良,呈黄绿色液化,或未吸收的卵黄干枯呈棕黄色奶酪样。有灰褐色肝样变肺炎,肺内有黄白色大小不等到的坏死灶(白痢结节)。盲肠膨大,肠内有奶酪样凝结物。病程较长时,在心肌、肌胃、肠管等到部位可见隆起的白色白痢结节。②育成鸡:肝脏显著肿大,质脆易碎,被膜下散在或密布出血点或灰白色坏死灶。心脏可见肿瘤样黄白色白痢结节,严重时可见心脏变形。白痢结节也可见于肌胃和肠管。脾脏肿大,质脆易碎。③成年鸡:无症状感染鸡剖检时肉眼可见病变:病鸡一般表现卵巢炎,可见卵泡萎缩、变形、变色,呈三角形、梨形、不规则形,呈黄绿色、灰色、黄灰色、灰黑色等异常色彩,有的卵泡内容物呈水样、油状或干酪样。由于卵巢的变化与输卵管炎的影响,常形成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阻塞,输卵管膨大。内有凝卵样物。病公鸡发炎、萎缩变硬、变小。
2 鸡白痢的检疫
根据动物检疫学的研究及对白痢杆菌阳性鸡血清抗体消长规律的检测,蛋用种鸡和肉用种鸡的首次最适检疫时间分别是135~150日龄和140—150日龄,即在转群前。种鸡的首次检疫时间在135~150日龄是比较合适的。然而,仅靠一次检疫不能完全把处于非活动状态的带菌鸡彻底检出,还必须进行第二次检疫。根据对鸡白痢杆菌阳性鸡的血清抗体监测,得知361~395日龄的阳性鸡血清抗体趋于平衡状态,抗体波动不大,同时正是产蛋高峰过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此时进行第二次检疫,可把部分血清抗体阴转阳的鸡及时淘汰,进一步提高种鸡的净化质量。
目前常用的血清学检疫方法有全血平板凝集试验、血清平板凝集试验、琼脂扩散反应( AG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血样的采集方法有鸡冠采血法、翅内侧静脉采血法。常用的为鸡冠采血法:采血时要求一只鸡换一个针头,将用过的针头冲洗干净后消毒,防止采病鸡血后再刺种健康鸡造成新的感染。要设标准阴、阳性血清对照。鸡群检疫完后,应再分全血平板凝集试验分别抽检阴性、阳性鸡各50~100只,以验证检疫结果。拥挤、温差过大、通风不良、饲料营养不全等可导致。血清平板凝集试验鸡群抵抗力下降诱发本病,本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检出阳性率高的特点,适用于135日龄以上笼养蛋种鸡和肉种鸡的已净化的阴性群不同程度地出现血清抗体阴转阳。大群净化检疫判定准确性高,因此,种鸡场的布局应合理,鸡群做到全进全出,加强多种疫病的血清学调查及疫病监测。
阳性鸡判定应注意的问题。抗原:平时要保存在4~10℃的环境中,使用前先取出置于室温下,待其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同时,充分振荡1~2 min以使菌体抗原充分混匀,以避免在试验中因抗原混悬不匀而出现凝集颗粒,导致假阳性反应。温度:鸡白痢杆菌病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要在20℃的室温中进行,冬季检疫室内温度达不到20℃时,应先将载玻片在酒精灯加热达30℃左右,凡在2~3 min内出现明显的蓝色凝集颗粒或凝集成片状,而且被检样品液体清晰透明者即可判为阳性反应,每次检疫要设标准阳性血清对照。鸡群检疫完,分别抽检阴性、阳性鸡各50~100只,以验证检疫结果是否准确。
3 净化种鸡的管理
种鸡检疫后,将阴性鸡转入消毒后的鸡舍内,同时选用百毒杀、消毒王、过氧乙酸等进行带鸡消毒,每周喷洒消毒1-2次。
关键词:井下作业 危险因素 安全技术 安全措施
一、井下作业的特征和现状概述
井下作业是需要专业能力的工作岗位。如果井下作业的安全性无法保证,不仅会影响到作业进程和质量等方面,还会直接危及作业人员和旁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合理认识井下作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有利于新方案的提出,有利于安全标准的建立,还有利于生产作业的全流程安全化,对安全隐患的控制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通常来讲,井下作业是比较艰巨、复杂的作业,具有如下特点:使用工具、设备多,施工环节繁多而复杂,施工过程和施工时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等。这些特点都表明井下作业面广、点散,且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作业人员健康状况未得到很好改善。主观表现为:尚未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违规、违章、违法现象仍然未得到有效遏制;员工队伍素质不够硬,尚未建立明确的安全制度标准。
二、井下作业的危害因素分析
井下作业极具复杂性,其事故发生的危害因素有机械打击、水火灾害以及瓦斯爆炸等各方面,下面我们队几项常见的井下安全事故作较为详细的分析。1、井下作业机械打击的危害 井下勘探和开采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和工具较多且操作较复杂,从高空坠落下来的工具或机械极容易对作业人员造成打击伤害。近些年来,因该原因造成的井下事故逐渐增多,如不对运行设备进行严格、及时的检查,零碎部件的脱落也会造成打击事故。2.井下作业积水泛滥的危害 表现为:1)造成工作环境的恶化,增加了作业难度,且不利于员工身体健康;2)导致排水费用增多,增加了生产成本费用;3)水会腐蚀井下含有的大量金属,减少工具、设备等的使用寿命;4)损坏隔离物件,导致资源的流失。5)严重形成水灾时,危及员工生命安全。3.井下作业火灾的危害 井下发生火灾时,会引起瓦斯爆炸,产生气体危害和爆炸伤害。气体会对员工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短时间内可造成人员窒息而死;瓦斯爆炸后产生的杀伤力也十分严重,高温形成的强大冲击波严重危及较大范围内人员的生命,造成毒气伤亡。另外火灾会大面积的损毁设备,烧掉资源,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4.井下作业粉尘的危害 粉尘危害也是危及井下作业的主要安全隐患,表现为:1)空气中若含有大量粉尘(主要是岩尘),长期吸入会导致尘肺疾病,严重影响员工身体健康;2)当井下温度等条件达到时,会产生爆炸事故,导致大范围伤亡;3)粉尘浓度过高,导致井下作业的能见度下降,增加事故发生率;4)粉尘与设备的摩擦,会磨损机械设备,缩短设备使用年限。4、井下作业的电路危害 井下作业的很多设备需要在电力带动下运行,如果不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疏忽电源的开关操作,或者不及时检修引起的电源外露,则极可能因触电而造成灼伤事故。另外,在雷雨天气实施井下作业,也很容易遭到电击或者烧伤事故。
三、井下作业安全技术与措施
1.安全技术
针对不同的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进行防止和治理。1.井下积水处理方法 首先要查明水源,进行水文观测,井下探水等。在水源明确的基础上,结合水源类型和水位高度,采取积水疏散和排放方法,或者利用各种设施拦截水源的方法,也可以提前向井下地层裂缝中注入浆液,必要时起到隔离、堵塞水源的作用。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防止积水灾害,保证安全生产。2.井下火灾治理技术 井下火灾的治理方法有很多,对于由井下资源自然引起的火灾的防治,可采用提高开采技术、及时通风、降低压差、通入介质等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理。对于其他外在原因导致的火灾,可采取的措施有:1)阻止高温产生的通道;2)尽量少用并慎用可燃材料;3)防止机电设备引发的电火或胶带摩擦起火等。此外,还可设置防火门,拦截火势,并需设有消防池和管道进行火灾防护。3.井下粉尘清除技术 ;高压喷雾降尘技术;通风降尘技术;泡。沫除尘技术等。在不同环境下,选用最佳的防尘方法,能够有效防止粉尘造成的安全危害。4.井下瓦斯的防治技术 具体方法有:1)瓦斯毒气浓度小时,应及时切断电源,进行通风处理。2)当瓦斯的浓度较大时,应发出报警信号,及时疏散作业人员,加强通风。另外,对瓦斯事故的处理技术还包括巷道爆破安全技术和防止引燃技术等。
2.安全措施
;2.明确井下作业安全责任机制,坚持“安全第一”的生产管理模式。3.及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操作人员的工作程序,并创建可视化的安全作业环境。4.完善HSE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制定井下作业危害防护措施,完善技术,落实作业施工的本质安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卫生有所好转,但环境污染依然不可忽视,由于农村环境卫生实施匮乏,存在各种影响人群身体健康的环境危害因素。为了了解和掌握农村改厕和粪便处理,以及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等现状,为有关部门制定农村环境卫生改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按照随机方法抽取5个乡镇,20个行政村和100户村民,采用统一的调查表,通过访谈,现场观察的方法收集调查数据。
此项目是2010年财政支持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全国爱卫会组织制定了项目监测技术方案。为掌握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的水平及动态变化,客观评价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优劣、享受卫生服务程度、卫生管理水平等影响身体健康的外部因素,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控制和减少健康危害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根据全爱卫生办发(2010)4号文件精神,抽取梨树县喇嘛甸镇、蔡家镇、四棵树乡、孟家岭镇、白山乡5个乡镇认真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工作。
1监测点的选择和布局
我们按照分成随机方法抽取5个乡镇,20个行政村和100户村民,每个乡镇选4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每个村选5户家庭作为检测户,检测乡镇、监测点(行政村)、检测户的选择按照经济水平、地理环境、人口等因素随机进行选择,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2监测方法和指标
根据监测和调查对象的不同,采取现场观察测量、采样、实验室检测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进行监测,主要指标:
2.1监测县、监测点基本情况,包括人口、环境卫生基础、卫生管理、村容村貌等信息。
2.2农户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户厕、室内外卫生、病媒生物密度等信息。
2.3病媒生物监测,包括垃圾集中收集、下水道密闭、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孳生地控制;环境病媒生物密度,其中鼠类: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GB/T23798-2009)鼠迹法进行。蝇类: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蝇类》(GB/T23796-2009)成蝇目测法进行。蚊虫: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蚊虫》(GB/T23797-2009)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蟑螂: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GB/T23795-2009)目测法进行。
2.4土壤采样与检测,每个监测点选择农田或菜地,在1m2范围内按照5点取样法采集0-20cm深表层土壤,混合为一个样品,采样总量为1000g。检测指标包括蛔虫卵数、PH值、铅、镉、等重金属。各地可根据当地健康危险因素选择其它元素进行监测。
2.5监测资料,为保证现场调查质量和监测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和可比性,遵循科学、随机的原则,严格按照要求确定检测范围和对象;调查人员由专业人员组成,并经过统一培训;参加监测工作的实验室经过了严格筛选,有健全的质量管理措施;开展现场监督检查、抽样复核,对监测数据逐级审核。
监测调查的现场观察测量、采样、问卷和调查表填写,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项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爱卫办共同完成;土壤样品的实验室检测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
3基本情况调查
3.1全县一般情况调查全县总人口数750803万人,总户数234551万户;其中农村人口数556151万人,农村户数161442万户;全县乡镇数20个,行政村295个;全县上一年度GDP29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5.0元,全县有集中式供水厂65个,覆盖人口354030万人;全县有垃圾处理厂2个,污水处理厂1个,全县农村卫生厕所638户,无厕所户为0户。
。
。农村环境有所改善。
从监测点厕所与粪便处理及病媒生物控制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的20个村,共有卫生户厕637户,占总户数的5.9%,非卫生厕所使用户数9233户,占总户数的85.1%,无厕所户数为0,5个乡镇共有公厕86座,日使用人数11510人,占总人数的32%,灭鼠、灭蝇、灭蚊、灭蟑螂工作都在积极开展,每年开展2-3次,投药点200-300个,收到较好的效果。
3.3入户调查基本情况从调查入户的基本情况看,调查了5个乡镇,每个乡镇调查4个村,每个村调查5户村民,平均每户年度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560元,每户每天用水量为218Kg,主要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家庭饮水类型多数为自家井水,用自来水的仅有5个村,家庭庭院环境及室内环境与家庭经济收入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必然的关系.
从垃圾及污水的调查结果看,调查的5个乡镇,20个村,100户村民生活垃圾及污水,厕所及粪便管理情况,及房周病媒生物繁殖情况,从调查结果看,家庭每天平均生产垃圾2.08Kg,随意丢弃垃圾占调查总数的47%,我们调查后情况有所好转,有的村屯有固定垃圾存放点。污水排放量平均每天每户排放135Kg,随意排放占39%,排放地点都是就进就地第坑塘或附近的房前屋后,家庭厕所类型大多数是非卫生厕所,占厕所总数的81%,双坑交替占4%,其他类型占15%。厕所基本都在院内,院外占22%,室内卫生清洁率占84%,粪便暴露占43%,厕所内有蝇蛆,有利于病媒生物的繁殖,粪便均采取高温堆肥的方式处理,防止了某些虫媒的繁殖传播,减轻了土壤的污染程度。从表3的入户调查看,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改造。
3.4土壤采集与检测结果从土壤采集与检测结果报告表,20个村土壤寄生虫卵检出率为50%,有10份土壤检出有寄生虫卵。土壤人蛔虫卵检出率与人群感染率呈正相关,蛔虫卵的检出是土壤受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土壤中铅、镉等重金属元素是地壳的组成元素,在土壤中有一定的含量,土壤受工业、大气、污水灌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加,虽然土壤中PH值、铅、镉等元素含量符合土壤环境要求,但因地表水污染、空气污染,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土壤环境质量构成一定的威胁,为保护士壤环境质量,要充分利用作物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选择吸收作用,实施科学轮作,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
各监测点主动与我们密切配合,掌握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及健康危害因素的基础数据。经过了两年多努力工作,每一年的细致的工作,每一年的资料积累,工作人员都非常辛苦,在工作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采样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感人事迹。这项工作不但锻炼了我们的工作能力,而且提高了我们的专业技术水平。
4结论
通过这项研究,揭示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及健康危害因素的情况,结果显示,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为37.3%,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占5.9%,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匮乏,广大农村生活和养殖业垃圾、污水未能进行有效处理,农村卫生脏乱差的问题严重,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率47%,垃圾堆放点有臭味,生活污水以排到明沟和坑塘为主,随意排放率为39%。
事实上,中国作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救济案件数量和金额最多的国家,受到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2011?2015年间,反倾销的涉案金额占到当年中国出口的7%以上,加之通常反倾销税征收年限长达5?10年,企业的出口面临巨大的不确定。尽管目前采用第三国作为倾销幅度测算的国家数量有限,但作为发达经济体代表的美欧日,以及发展中经济体巴西、印度等大国的做法都产生了负面的示范作用。在替代国的选择上,不仅有泰国等发展中国家,还有美国等发达国家(如巴西诉中国钢铁产品案)。替代国选择的随意性使得各方更易做出存在“倾销”的结论,更进一步助涨了其使用反倾销这一贸易救济措施的意愿,不利于经济危机下各方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供需平衡。
开放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坚定不移推行的方向。国际秩序需要参与者共同维护。多边体系下,只有各方都积极遵守规则,才能维持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为未来治理体系的稳定发展形成良好预期。尽管并非现行国际经贸规则的制订方,但中国一直遵守WTO规则和做出的承诺,持续降税、扩大市场开放,增强企业跨境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在相对完整的工业基础上,开放促进了竞争,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生产制造中心。
应该说,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下,国际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速,各方缺乏减少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市场动力,履行承诺的意愿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言而有信的契约精神容易被摒弃,按期履行义务、放弃在对华反倾销中使用替代国的做法可能还会面临波折和反复,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准备。回顾历史,作为国际经贸规则的制订者,西方国家不是没有出现过违背规则和承诺的情况。早在中国入世时,纺织服装就被公认为可能是获益最大的行业领域。WTO各方约定,2005年起将纺织品和服装纳入正常的商品贸易范围,不允许各方再设置配额。但是,美欧在协定到期时并未履行义务,而是要求中国采取自动出口配额等方式将数量期进一步延长。此举曾经对中国相关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为的贸易壁垒破坏了市场的预期,造成了局部、短期的产能过剩,更有损发达经济体的信誉。
按照WTO现行规则和实践,如果出现成员方违反WTO基本原则和其承诺且对中国利益造成损害,中方理所当然拥有利用WTO赋予的权利,在争端解决机制下启动磋商并采取反制措施。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全球化的时代,反倾销对华经济的作用途径和企业应对也出现新的变化。
第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方式都在转型。近年来,劳动力、土地价格快速上涨,推高生产制造成本,加之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已有大幅升值,出口商品的价格单价整体上行,征收反倾销税的税基缩小。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难以逆转,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成本上升对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推动预计仍将持续,中国遭遇的反倾销将会向反倾销与反补贴合并贸易摩擦发展。
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开展光污染防护和治理工作,势在必行。本文笔者从光污染概述、光污染的特征、光污染成因以及光污染的防治对策等方面对环境中的光污染进行了探讨,希望和公众加强对光污染危害的认识,将光污染防护和治理工作列入环境保护工作的议事日程。
关键词:光污染 危害 防治 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光污染现象在许多大城市里已经出现了,光污染对环境已经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加强对环境中的光污染及其危害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光污染概述
光污染,也有人称为噪光(noisy light)。在环境科学领域里,把过量的光辐射侵入空间环境,并对空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称为“光污染”(Light Pollution)。
2 光污染的特征
光污染是一种物理性的空间环境污染。光波具有一般电磁波的性质和特征,光辐射具有均匀、稳定和各向同性的特征,与位置、时间和方向无关。光辐射的强度只与光源的温度和光波频率有关。光污染对人体和物体的危害程度,除了与光源的辐射强度有关外,还与离开光源的距离有关系。离开光源的距离越远,受到的伤害越小。光污染自身没有残留物。如果光污染源消失,则光污染的危害作用立即消失[1]。
3 光污染成因
3.1 缺乏相关规划,导致光污染现象普遍存在
光污染是一个相对新生的污染现象,由于目前公众对于光污染的维权意识不强,光污染的防治问题尚未得到城市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加上我国城市缺乏城市照明规划,导致了光污染在我国城市的蔓延。
3.2 亮度水平过高
建筑外立面使用高功率的泛光投光灯具,光线投射到建筑物的同时,大量的光线会投射到夜空,因而也浪费了大量的能源。此外,广告以及道路的照明方式、灯具的选用和灯具投射角度不当等问题,都导致了亮度过高,产生光污染。
3.3灯具以及玻璃幕墙选用不当
非截光型、高功率等非“绿色”道路照明灯具的使用,不舒适眩光和失能眩光是城区道路照明存在的问题,在城区许多道路照明仍然在使用非截光型路灯,增加了司机在行驶过程中的不舒适,易引起视觉疲劳。此外,高反射率玻璃幕墙的大量使用,导致了不同时段、不同区域高强度光污染的产生,对行人和司机会产生严重的干扰。
4 光污染的防治对策
光污染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的实情,建议从制定和完善光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宏观管理、提高公众参与力度和监督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和扶持力度、加大清洁生产推广力度以及实施照明设计单位资质认证等多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切实做好光污染的防治工作。
4.1 制定和完善光污染防治的法规体系,加强法律约束力和执法取证力度
为确保城市照明建设和管理工作逐步制度化、科学化,同时赋予行政执法部门执法工作的法规支撑,进一步明确光污染责任主体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建议建立健全防治光污染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完善专业照明标准,培养专业的监管执法队伍,采取行为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同时,考虑到我国城市光污染监测力量薄弱等现状,国家应重点扶持城市监测机构光污染监测能力建设,将光污染监测能力建设和光污染环境监察能力建设纳入到当地环保机构能力建设要求,并纳入到地方的绩考,确保提高城市光污染执法、检测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光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增强公众对光污染危害的认知以及维权意识。
4.2 加强规划和宏观管理,从源头减少光污染的产生
我国城市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阶段做好照明规划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城市管理者应摒弃照明越亮越好、越大越好、越多越好的旧观念,切实做好城市照明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光率区域分布标准,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照明建设,加大整体验收力度,不符合要求的设置一律不通过验收,不得投入使用,以此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从源头上减少甚至防止光污染。同时,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大面积玻璃幕墙的使用以及凹形玻璃幕墙建筑的建设,禁止地处交叉路口建筑物使用反射率高的玻璃幕墙,减少高强度反射光污染以及聚集光的产生。
4.3 提高公众参与力度和监督力度,及时消除光污染隐患
在城市照明规划或者单个产生以光污染为主的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工作中,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规定,征询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项目环保管理的作用。对于未能通过公众参与工作的,一律不予审批通过建设。同时,要畅通环境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和调查处理各种光污染环境案件,发现违法行为,要及时实施限期整改、立案查处等措施,并跟进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4.4 加大人才培养和扶持力度,提升照明规划设计水平
由于我国目前对于照明设计的重视不够,专门开设照明设计专业的高校很少,导致照明设计和管理方面的技能专业人员缺乏。建议开设高校的照明和光学设计专业,重点培养专业的照明和光学设计人员,提升我国照明和玻璃幕墙设计和管理方面的技能专业人员水平。此外,要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研开发能力,重点加大对截光型节能照明设备的研发工作,应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灯具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落后产品的淘汰,鼓励有实力的灯具企业参与国家节能灯具标准的制定,提升灯具行业的整体节能设计水平。
4.5 加大清洁生产推广力度,从源头减少能源消耗和光污染
应大力推广绿色照明灯具以及环保玻璃幕墙的使用,从源头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光污染问题。对于照明灯具,要大力推广截光型节能灯具。对于玻璃幕墙,应综合考虑玻璃的半球辐射率、室内光和热环境以及南北供热差异等多种因素,在南方和北方地区推广不同的玻璃幕墙。[2]
4.6 实施照明设计单位资质认证,确保照明工程设计与施工分离
。为此,国家应该对照明设计单位进行资质认证,由中立的专业设计机构开展照明建设的设计,实现照明建设的设计与施工分离,从而有效约束承包商的商业动机,打破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商家利益最大化模式,减少光污染问题的产生。
4.7采用特殊玻璃,降低反射率
玻璃幕墙中高反射率的玻璃是造成光污染的主要成因,所以为了降低光污染可以使用低辐射的玻璃,所谓的低辐射玻璃就是在玻璃的表面镀上一层或多层的金属或者是化学物组成的膜系产品,镀上金属或者是这种膜系产品后,会使反射比大大降低同时还可以增强可见光的透视比,重要的是还有很好的隔热性能。这种玻璃的使用不但降低了光污染还能使建筑物的采光得到很好的改善,可谓一举多得。还有一些玻璃贴膜和回反射玻璃,也能够有效的降低反射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结语:综上所述,光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伴随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危害,必须引起和公众的重视,加强对环境中的光污染的防治,制定光污染防护的法律法规,给人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症状表现:以梨叶为指示症状,最初在梨叶的正面出现橙黄色有光泽的小点,小点约1~2毫米,3~6天后扩展为3~4毫米的小黄斑。当病斑扩展至6~8毫米时,病斑硬化,部分病斑呈红色,叶正面病斑凹形,叶反面病斑隆起,并渐渐生出灰黄色的须状物,故又称之为胡须病。
发病时间:该病属一次侵染性病害,发病时间相对集中,一般年份3月下旬~4月上中旬,个别年份出现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但发病较轻。
发病条件:一是梨园周边有锈病病菌转移寄主桧柏、龙柏树等梨锈病病原菌载体;二是头年梨锈病发生程度重且防治不彻底,病原基数高;三是适宜的气候环境,在发病期有降雨或严重降雨过程。
防治措施:首先应全面彻底清除梨园周边梨锈病病原菌载体桧柏、龙柏树,这是阻止该病发生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二应及时监测病情发展,梨树谢花后开始监测,应特别注意雨天或雨后发病,当病斑有针头大小或是发病4天内用药,药剂选用15%粉锈宁(酮)可湿性粉剂700~900倍液,防效极为明显,若是错过此期,需连续喷药,5~6天喷一次,连喷2~3次。
2.梨树梨茎蜂又称为折梢虫,近年来,梨茎蜂为害严重,新梢被害率一般在15%~25%。目前,梨茎蜂已进入发生期。该虫属成虫产卵为害的一种害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将梨的嫩梢锯断,仅留嫩梢一侧的皮层,被害的嫩梢逐渐凋萎下垂,变黑枯死,成为秃顶断梢。小树影响树冠扩展和成形,大树影响树势和产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