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复习试题
一、积累和运用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chá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些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的乱蹿。
chá 戳 改为
2. 按要求填空。
(1)《左迂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句子是:
, 。
(2)《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点明出师地点,写出沙重风狂的诗句是 , , 。
(3)《望月有感》中以工整的对仗、形象的比喻,描写兄弟分离的凄苦情态的句子是 , 。
(4)《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氛围的诗句是 , 。
3.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和生存的永恒标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国家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②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现,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
修改①:
修改②:
4.模仿下面的诗句再写一个句子。
种子在泥土中等待,因为它渴望光明;小溪在奔流中等待,因为它心系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青春的火热美丽,激发他们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感情,班上准备举办一次“青春随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拟写一条简洁优美的主题语。
6. 名著阅读
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二、古诗文阅读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6.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 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
7.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选自东晋 葛洪《西京杂记》)
1、解释下列加点字
行拂乱其所为 ( ) 衡于虑( ) ..
而不求偿( ) 资给以书( ) ...
2、翻译句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3、甲文阐述了什么道理?乙文叙述了什么故事?通过对这两篇短文的阅读,你受到什么启示?
(二)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1、解释加点字
而后喻( ) 苦其心志( ) ..
不可胜记( ) 兵法修列( ) ...
2、翻译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3、乙文中那些名垂青史的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他们的经历又证明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4、联系甲乙两文,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认识。
(三)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语的意思
法家拂士( ) 而后作 ( ) ..
至于鄙 ( ) 被服以立( ) ..
2、翻译句子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吾知所以亡矣。
3、“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说明了甲文中的什么道理。(原文回答)
4、甲文论证了 的道理;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
的原因是什么?
5、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同之处,请选择一点具体谈谈。
(四)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故患有所不辟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子为之乎 ( ) 是义贵于其身也 ( ) ..
2、翻译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事莫贵于义也。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 ”的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了 的观点 。
4、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
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五)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
纵君有赐,不我骄也 ( ) ( ) ..
2、 翻译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 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文或乙文中提炼出一个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三、现代文阅读
一、1.茬 chuō 蹿改为窜
2. (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2)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如天。(3)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①进步、发展和生存 改为 生存、发展和进步 ②表现 改为 表明
4.小鸟在飞翔中等待,因为它向往蓝天。
5.答案示例:①青春的魅力 ②珍惜青春,笑看生活 ③放飞青春,放飞梦想 ④青春在拼搏中闪光6.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6忽 船行之快 7 急切、好奇、惊喜
(一)答案:1、违背;通“横”,梗塞,不顺;报酬;资助供应,这里指供给
2、(一个人的想法)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希望得到主人的书,并能全部阅读它。3、甲文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叙述了匡衡勤奋学习的故事。启示:
(二)答案:1、尽 编写 2、这些人都是心里有郁闷的事,不能实现他们的理想,所以才论述以往的事,以寄希望与未来的人。3、在逆境中不自暴自弃,而是坚韧顽强,执著追求,成就事业,名垂青史,为后人所称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三)答案:1、边境 通“披”穿着 2、内心困惑,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 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谄谀者众
5、示例一1:甲文两文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甲文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文则通过宋昭公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示例2: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如何对待过失的问题,甲文说:“人恒过, 然后能改。”;乙文说:“亡而能悟”,有过能改,终于返回了自己的国家。
(四)答案:1、愿意 这 2、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3、万事莫贵于义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4、万事莫贵于义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服从国家,以大局为重,坚持大义。
(五)答案1、赏赐 傲视 2、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要求封地,别人主动要送您,为
什么不接受呢? 3、舍生取义 廉洁自律 不贪财 4、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利轻义、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