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海外 徐春生)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等差数列的基本公式。 2. 使学生能用函数思想处理数列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增强解决数列综合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加以应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用函数思想处理数列问题。 教学难点 函数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I.复习:(学生在卷子上回答前三题) 1.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 等差数列性质:如果m+n=p+q则 3. Sn= ;(对称形式) (函数形式) Sn= = ;对称轴方程: 学生活动 环节1: 填写答案 纠正错误 环节2: 思考,产生疑问 设计意图及说明 为本课顺利进行提供知识保障 引起学生的思考,产生学习的动力 引入:在等差数列中, 若首项负,公差正,则前n项和有最 值 若首项正,公差负,则前n项和有最 值 若首项正,公差也正,则前n项和有最 值 1
若首项负,公差也负,则前n项和有最 值 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就是本节的研究课题-----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板书课题) 请看第一组题: (Ⅱ)探索研究: 题组一: 环节3: 1.写出答1.当x取何值时,y0.2x22.7x有最小值? 案 2.产生疑2. 在等差数列中,a12.5,d0.4,求当n为何值时,Sn惑通过观最小? 察图象解观察图像发现规律 决 3.归纳出1a1总结规律:在等差数列中,与对称轴n最近的正整数结论 2d n是使Sn取最值的n 过渡:如何运用这一规律?请看题组2 题组2: 设等差数列{an}的前项和为Sn,已知,a16, S60,S70 (1)求公差的取值范围; (2)求当为何值时,Sn 最环节4: 第一问,大。 学生解答,对答第一问对答案 案 第二问重点讲解 (1) 板书过程解决难点:明确不等式的几何意义,画出函第二问听数图像 老师分(2) 反思原因:只从代数运算角度思考,思维比较狭窄。 析,迁移(3) 迁移经验:理解(2)之后,从几何意义入手,画出图象,经验,学思考解法2 习及时总(4) 给学生解法2(幻灯片打出) 结的方法 (5) 及时总结:通过这道题有三点经验值得大家注意:
2
由简单的问题发现规律 应用规律 ① 思路要明确,这种题关键是要确定对称轴的位置 ② 方法的选择,可直接确定对称轴的位置,也可以通过“第2零点”间接确定 ③ 利用好图象,重视几何意义的挖掘,即注意数形结合 过渡下面大家比比看:谁的题做的最快,最准确,请看题组三: 题组三: 环节5: 巩固练习 1. 设等差数列{an}的前项和为Sn,已知,a10,S3S11, 求当为何值时,Sn 最小。 2设等差数列{an}的前项和为Sn,已知,S90, a3a80,求当为何值时,Sn 最小。 3.设等差数列{an}的前项和为Sn,已知,a26, a86,求当为何值时,Sn 最大。 4.设等差数列{an}的前项和为Sn,已知a10,d0, a3a9,求当为何值时,Sn 最小。 5.设等差数列{an}的前项和为Sn,已知,a10, 3a47a7,求当为何值时,Sn 最大。 请一位同学总结本课的内容: 环节6: 总结: 听总结 1.知识上: 2.规律上: 3.思想方法上:
3
应用规律 形成技能锻炼思维能力 总结规律 最后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在等差数列 中, 1.若首项负,公差正,则前n项和有最 值 2.若首项正,公差负,则前n项和有最 值 3.若首项正,公差也正,则前n项和有最 值 4.若首项负,公差也负,则前n项和有最 值 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我们利用函数图象很容易理解前两个问 请同学课后思考后两个怎样解释 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 Snd2dn(a1)n解法1: 练习:(学生板书) 22开口: 对称轴: 与n轴的“交点”:(0,0),(m,0) 环节7: 理解思考 跃跃欲试 首尾呼应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