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与指导Xshengfazhanyuzhidao
进行分析,此外,还要能够挖掘其中的本质内容,以此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内容时,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能够从知识层面来确定教学目标,如认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等。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数学核心素养的问题,其中涉及到的核心素养有空间感知能力,数学推理能力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做到充分准备以教材为核心,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注重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的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相关知识内容时,可以将生活中的例子融入到教材教学中,可以应用贴瓷砖的例子,在墙上贴瓷砖,其中4块需要贴成正方形的图案,整面墙是长8格,宽6格的瓷砖,设问:有多种贴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发散思维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以此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会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受到一定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能够将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还原,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以此,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景,可以以超市购物为情境进行导入,如学生设置以下的情境任务:书的价格是40元,笔的价格是10元,买书和笔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结语
苏式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在苏式课堂中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注重对教材的钻研,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研究以此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此外,还要能够注重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的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能够将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还原,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以此,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苏式课堂中还要不断探索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J].中小学管理,2017(01):35-37.
[2]郭烈萍.探寻灵动的“苏式课堂”[J].文学教育(上),2016(21):82-83.
[3]陈六一,陈刚.核心素养,诗意的奠基——兼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J].教育科学论坛,2016(20):45-48.
[4]潘娜.彰显对话特质建构苏式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2016(17):24-26.
[5]陈凌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152-153.▍
2017.0918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
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随着大班孩子精细动作和逻辑能力的发展,建构游戏成为了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但在以往的大班建构游戏中,往往存在着积木单一,建构形式单一以及玩法单一的现象,孩子们总是用固定的积木搭着房子,兴趣随着一成不变的玩法而逐渐降低。如何激发幼儿建构兴趣,提高建构能力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大班建构游戏低结构材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随着大班孩子精细动作和逻辑能力的发展,建构游戏成为了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但在以往的大班建构游戏中,往往存在着积木单一,建构形式单一以及玩法单一的现象,孩子们总是用固定的积木搭着房子,兴趣随着一成不变的玩法而逐渐降低。如何激发幼儿建构兴趣,提高建构能力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一、合理选材,激发幼儿建构兴趣《指南》中指出,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建构材料,是幼儿开展建构游戏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保证。所以,了解材料,选择材料,就是开展建构游戏的重要事项。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低结构材料,其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结果具有多样性,能够充分满足大班幼儿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的兴奋和满足。
陶行知先生亦说过:“生活即教育”,这都要求我们必须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低结构材料。当孩子对材料拥有一定的经验时,他们会有一种天然的熟悉感和自信感,激发了他们主动使用材料的兴趣。其次当孩子发现生活物品可以有其他用途时,他们会有一种好奇心,愿意尝试新的用法,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例如,我将低结构材料分为自然类和生活类两大类。自然类的材料包括树叶、树枝、干花、石头、木块等天然材料。生活类的材料包括盒子、瓶罐、布料、毛线等日常生活所需。将这些自然真实的材料
Xshengfazhanyuzhidao学生发展与指导
大班建构游戏中低结构材料的 运用与研究
江苏省吴江区北门幼儿园邱淼
运用到建构游戏中去,有利于幼儿获得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
二、递进投放,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儿童的发展一般是朝着更多的复杂性、自律以及象征或表象能力推进。此外,“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诸多方面,遵循广泛记录中的发展次序,即后来的能力、技能和知识建立在哪些业已形成的能力、技能和知识之上。因此我们投放材料的时候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秉持两个原则:材料要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
1.材料投放从少到多
玩不同材料,有不同的体验,可以积累多样化经验,但幼儿从摆弄新材料,到顺利造型,需要在反反复复中熟悉材料特点,熟悉连接方式,以致形成建构经验。但是一下子投入过多的材料会让幼儿造成蜻蜓点水式的,摆弄为主的现象。因此,我们材料的投放需要循序渐进,等幼儿熟悉一种材料后再投放新材料,根据幼儿接受程度和建构水平,可慢慢增多材料的种类和数量。通过新材料的不断投入,让孩子们的兴趣得到持续性的维持。
2.材料由简单向复杂过渡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因此,我们在提供材料时首先要投放的是较为直接简单的材料,保证每个孩子都会使用这种材料,让他们产生自信心,才会愿意主动参与建构游戏。
哈丽特·约翰逊认为积木建构有7个阶段:第1阶段,前建构;第2阶段,“排”与“塔”;第3阶段,连接;第4阶段,围绕;第5阶段,图
案;第6阶段,命名建构物与早期象征;第7阶段,重建。幼儿体验越多,就会有越复杂的积木建构游戏。随着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他们对于建构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因此老师需要投放的材料就需要逐渐复杂。
从大小方面说,前期需要投入大块状的材料,便于幼儿垒高、连接,随着幼儿精细化动作的发展,就要逐步投放便于幼儿抓握的小块状材料,满足幼儿精细化的需求。
从形状方面说,游戏前期应该投入长方体、正方体等常规形状的材料,便于幼儿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开展游戏活动,随着第5阶段的萌发,幼儿开始对装饰产生需求,教师就应该提供异型材料,满足幼儿装饰或者其他特殊的需要。
例如,在造房子的过程中,我们前期投入了40块泡沫砖,幼儿看到砖块的纹理,就能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得知这种材料是用于砌墙的,他们很快就能将泡沫砖以垒高的方式建造了房子的墙体和围墙。随着幼儿建构水平和游戏发展的需要,我们再次投入新的材料:大块硬纸板,幼儿从最初的平铺当屋顶,慢慢发现可以折叠硬纸板,有的将其变成三角屋顶,有的变成门,有的变成楼梯,房子的形象开始被幼儿重现。
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累积以及游戏水平的提升,幼儿对于建构有了更完整的需求:情景式建构,随之孕育而生的对建构完整性的要求提升。因此,这时幼儿会使用异形的材料对房屋进行装饰和环境补充,例如孩子们在建造完房子后,他们使用纸牌铺成一条小路,用纸筒和毛线球制作了小树摆放在路的两旁,把一块蓝布铺在路的一边当做池塘,把拾捡来的落叶
当做荷叶,一朵小花点缀。用跳棋的棋子围绕在池塘边缘,还架起了一座拱形大桥,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被孩子们演绎的活灵活现。
三、多变玩法,引发幼儿自主创造儿童的建构设想有各种来源。游戏中发生的各种“偶然”则是幼儿发展新游戏的一个重要契机。有一次,我将纸杯作为新材料投放入建构区,刚开始孩子们对于纸杯的直接印象是喝水,只见他们拿着纸杯进行着“干杯游戏”:干杯,喝!碰得激烈,一个孩子的杯子掉在了地上,滚动了起来,一直滚到了墙角。这下激发了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纷纷用手里的纸杯开始了“滚动”的比赛,自己制定了起跑线,比赛谁的纸杯滚的远。有的孩子用力过猛,纸杯转了起来,部分孩子又开始了“转动”比赛。在捡起纸杯的时候,有的孩子一捡就是几个,他们又发现了纸杯“套叠”的特性,衍生出了套杯游戏,在进行多次游戏后,他们发现纸杯底并列排放后,在上面可以用底对底、口对口的方式继续垒高,进而又出现了垒高游戏,幼儿通过一次次的游戏发现纸杯不同的特性及玩法,在主动探索中体验探究过程,获得兴奋和满足,激发幼儿创造力。
儿童在活动中不是学习规定的操作程序,而应千变万化地去摆弄材料,尝试不同的游戏程序和方法,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而低结构材料易操作、多变化、多功能,与建构游戏相辅相成。最大的发挥了建构游戏的功能。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做为一个的指引者,帮助幼儿主动感知、运用、探索,让孩子生出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探索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一名有心人。▍
19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