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磴:石台阶
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循:顺着
C.阁据其上流 据:拥有 D.老屋数间,卑庳迫隘 隘:狭小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B.山之胜盖自此始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C.循磴而东又为石梁,度而北
D.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2段以“涧”为中心,贯穿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作者认为山庵,壁其后不足观,游人不必前往。 D.山门伴水,枕席卧闻水韵,但时间长了更加悲伤,不过终究是可爱之景。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林薄间东南望 薄:迫近
B.日光烛之 烛:照耀 C.不可殚数 殚:尽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胜:胜景
10.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 ①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②一峰独秀出 ③皆若飞浮来往 ④下临峭岸, 深昧险绝 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
殚数 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①是最后记小结之用;⑥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 答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B.第1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 C.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
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 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 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12.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
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答案:太阳迫近西山,在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答案: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
这里向神佛祈祷。
二: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⑴山之胜盖自此始 ( ) ⑵日光烛之( )
⑶台当山西南缺( ) ⑷日薄西山 ( )
⑴美景 ⑵照 ⑶面对、正对 ⑷迫近(4分)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2分)
A.十余级乃得度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B.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C.其声溅溅然 阁据其上流
D.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曲折而上
19.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⑴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
⑵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6分)⑴乡里的人在石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来行走,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了祭神的祠堂(容、度、而,各给1分) ⑵因此每处另外写了一首小诗来记述这些地方的景致,献给一起游玩的几个朋友。(各、别、识,给1分)
20.根据作者交代的游览路线,文中写景所采用的是 的方法。(2分)
移步换景(2分)
21.从第②、③两段所描述的不同时段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是在表现百丈山的 ,同时更表达了他 、 的品格。(3分) 答:涧水瀑布的壮美景色(或:美景给自己的美感享受)(1分) 热爱自然(1分)、不畏艰险(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