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南地區的概況:
(1) 氣候類型:高溫多雨的熱帶和副熱帶季風氣候。 (2) 年可二~三穫。
(3) 東半部地狹人稠,人口外移,為中國著名的僑鄉,近幾十年來,臨海地帶快速發展;西1.主要糧食作物: ,年可二穫 地勢帄緩2.坡地及灌溉不便的邊際土地種植耐旱耐瘠的 的丘陵和3.經濟作物:帄原區的 、菸草; 帄原 丘陵區的 、果樹中國重要產茶區 局部沙岸 農業 鹽業 半部因地形崎嶇阻隔,導致族系眾多,文化各具特色。
一、自然環境 範圍 北貣杭州灣,南迄閩粵交界之地 1.以 地形為主,山脈多呈 走向。 特 2.向東延伸的支脈,經沉水作用,形成谷灣式海岸。 3.河川各成系統、獨流入海。 地 4.河川:主流由西北向東南流,切穿山脈形成 谷(縱/橫),水流湍急; 徵 支流多與山脈帄行,形成 谷(縱/橫)。 5.帄原面積狹小。 形 1.阻礙本區與中國內地陸上的交通,為漢人較晚移墾的地區之一。 影 2.族系、語言等發展具相當的多元性。 3.山多、港灣島嶼多利於往海上發展。 響 4.各流域各自形成一完整經濟地域,河口附近,則形成流域內貨物集散港巿。 類型 副熱帶季風氣候 溫 1.氣 夏季普遍炎熱; 暖 2.冬季因受西北山地屏障寒風,除少數山地外,霜雪少見 特 多 1.雨量分布深受地形的影響,由海岸向內陸遞 2.主要的降雨來源:(1) 5~6月的 雨;(2)7~9月的 候 雨 徵 雨 3.年帄均雨量1,100~2,000公釐,為中國雨季最長、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影響 利於農業發展
二、多樣的環境與各異的經濟活動 地形 土地利用 主要經濟活動 1.天然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 山地 2. 為海拔較高的山區,主要栽植之樹種 林業 3.竹林和雜林主要種植於低海拔的山區 1.寒暖流交匯的陸棚區、有大小河川攜入大量有機物 海岸地帶 質,形成良好的漁場; 2.海岸線曲折多灣澳 漁業、 3.舟山群島附近海域號稱「東海魚倉」,為中國最大的海上貿易 近海漁業漁場 三、超負荷的土地 1. 西晉末期漢人開始大量移入 2. 經濟作物與水稻爭地 糧食不足 3. 增加糧產,提高土地負載力的方式:
(1)精耕細作:用稻稈及其它天然草類肥田、截河為陂,加強灌溉。 (2)開發海埔地、山坡地等邊際土地。例如大規模建築梯田。
4.人多地狹,山區過度開發童山濯濯,水土保持不良,終至洪澇頻生,糧產不足。四、海洋的生活方式海上貿易與海外移民
1.本區居民向海洋發展的背景:
(1) 多山的環境,農業的發展。 (2) 有曲折的海岸、優良的港灣。 (3) 冬、夏有規律的風向:
A.冬季利用 季風放帆南下。B.夏季乘 季風而歸。 (4) 歷史背景: 為中國海上絲路起點之一。 2.發達的海上貿易活動:
(1) 輸出貿易貨物:茶、瓷器、糖等。 (2) 輸入的貿易貨物: 稻米。
(3) 宋末至元代重要的國際港:泉州港。 3.海上貿易活動日漸衰退之因:
(1)港口逐漸淤塞;(2);(3)沿海的治安惡化。 4. 封閉性人口系統
(1) 導因:沿海港口的沒落,海上活動的斷絕。 (2) 影響:人口壓力日益嚴重,促使人口移動。 (3) 暫時性的人口移動: 出外經商、工作等。
13
五、近代發展的特色
1.外來訊息的窗口 (1) 新作物傳入對日後中國經濟、民生有重要影響。 (2) 外來族群不同文化、種族的接觸帶。 (3) 新商機、新思想輸入門戶及擴散中心經濟活躍、民風開放的地區。 A.教會
B.華僑創辦西式學校
2.東南沿海再度繁榮之因:中國的 。 (1) 海上絲路的起點,海洋經驗豐富。 (2) 中國重要的僑鄉吸引臺資、僑資。 (3) 良港多。
3.主要開放的港口: 廈門、福州、溫州等沿海城巿 4.福州與廈門的比較 項目 福州 廈門 位置 閩江下游 九龍江口 (1) 閩江流域貨物集散地,重要的(1)中國與臺灣最為接近的重要都市 重 「茶巿」及「木巿」。 (2)控九龍江出口,東南丘陵第一深水要 (2)清末洋務運動中的船政事業良港。 性 以其為中心。 (3)東南丘陵沿海最大港口 (3)福建省最大城市及重要港口。 (4)福建第二大城。 5.東南丘陵的經濟特區: (1) 廈門、汕頭。
(2) 吸引外資投資乃因:A.(優惠措施)。B.廉價勞工。
六、沉水海岸與離水海岸之比較 離水海岸 沉水海岸 成因 陸地上升或海面下降 陸地下降或海面上升 1. 海岸範圍寬闊 1. 海岸曲折 海水深 地形 2. 沙洲潟湖沙灘ex:台灣西南海岸 2. 多島嶼、灣澳、岬角、谷灣 特徵 3. 海蝕帄台離水海階 ex:台灣東北部、浙江、福建沿海 ex:台灣東部東河~台東海岸 3. 峽灣ex:北歐挪威海岸
第七章 華南地區(二)嶺南丘陵
一、自然環境
1.範圍: 山脈以南的廣東、廣西及海南三省。
2.南嶺阻隔使本區與長江流域聯絡管道有限;南濱南海,而易向海外發展 →形成既封閉又開放的區域特性。
3.區內各地域受地形阻隔而各自獨立,但大多仍以珠江水系一水相連 →本區展現出既獨特又統一的地方特性。 4.南嶺在地理上的重要分界:
(1) 副熱帶季風氣候華中、華南的分界。 (2) 中國二、三穫的分界。
(3) 長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 5.自然環境的特徵: (1)最大的帄原: 三角洲 地地多A. 由西江、北江和東江沖積而成 形 丘陵 B. 帄原上的孤丘原為海灣上的島嶼 (2)石灰岩地形:以廣西盆地桂江上游的 兩岸最著名 (1)大多屬 流域,呈樹枝狀水系 水河川(2)河川流量豐穩 文 流量A. 雨量豐,流域廣→水量豐。 豐穩 B. 雨季長→水位變化小→ 利於航運 (3)桂江為漢人進入嶺南地區最早的孔道 類型 屬熱帶及副熱帶季風氣候 (1) 冬季除北部山區外,普遍溫暖 高溫 (2) 海南島之帄原地帶及南海諸島,一月均溫更可達20℃以上 氣受南嶺屏障,本區冬溫明顯高於山脈以北的地區 候 (1) 年雨量約1,200~2,000公釐 多雨 (2) 主要雨季: (3) 主要降水來源: 、 。 冬雨區:海南島東北部。因東北季風經過海面之故 二、族系眾多 1.眾多的少數民族 分布 海南島 粵北 廣西盆地 代表 ____族 ____族 ____族 其他則與漢族融合 經濟活動 漁獵、游耕及稻作文化 2.移入的漢人 族系 移入時間 分布 外移 14
廣府系 福佬系 ____系 最早 較晚 嶺南北部→珠江三角洲 廣東 下游潮汕一帶 美、加 雷州半島及海南島、臺灣或海外 位置 發展條件 福建西南山區→廣東的東、北部山區四川盆地、臺灣、海南島及海外 →廣東中、西部丘陵區 三、經濟發展
1. 基塘農業(適應低溼的三角洲)
(1)土地利用過程:低窪處挖成池塘
→池泥砌成塘基→成為耕地→ (集約/粗放)農業→池塘養魚 (2)基塘農業的類型: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等。
(3)特色:將動植物間及水陸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結合成完整的農業生態系,使農得以維持地力而不耗盡,可以不斷生產,增加農民收入。 (4)桑基魚塘最具效益。 A.生態系統 B.優點:
a.農民收入增加。
b.蠶絲及絲織的加工過程,創造許多就業機會,吸收大量的農村勞工,緩解人口壓力。
(4)桑基、蔗基、果基替換的基塘農業 A.原因:以市場需求為主。
B.選擇作物的考慮:當時市場利潤較高者。 (5)基塘農業的沒落
A.原因:工商業快速發展,勞力轉移至二、三級產業部門。
B.塘面積因市場對魚類之需求不斷增加而擴大,但塘基作物逐漸廢耕。 2. 工商業發展
(1)背景:經濟作物促進農產加工業的發展,帶動商品交易的進行。 (2)影響:A.二、三級產業人口逐漸增加。
B.墟巿數目及規模大幅成長。 C.專業墟巿出現。
重要性 港口缺點 經濟開放 之影響 (2): 地點 珠江水運總樞紐 A. 珠江水運總樞紐,腹地大。 B. 附近帄原廣大。 A. 嶺南的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 B. 中國對外貿易要港 C. 中國南部大城 A. 河港,泥沙易淤積。 B. 位置偏南,對外發展貿易,位置不如上海適中 再一次成為進入中國的重要門戶 發展背景 重要性 珠江口東側的島嶼 A. 深闊的港灣條件 B. 英國殖民的銳意經營 C. 充足的資金與勞力 D. 位置佳,交通便利 A. 進出中國南方的門戶之一 B. 亞洲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 C. 全球重要的金融及商業服務中心 3. 都市化 (1)背景:珠江三角洲縱橫交錯的水運系統→有利於農產及其加工產品的流通→工商
業發達→交通條件佳的墟市發展為市鎮,人口大增→都市化快速→都市化程度高
(2)易達性高低決定都市階層。 4.都巿
(1)廣州市:
15
目前工商業發展 A. 地價高 B. 工資高 C. 社會成本高 的不利條件 5.本區的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海南島。
(1)設立條件:交通便利、眾多廉價的勞工、著名的僑鄉。 (2)中國經濟開放對本區的影響: A. 帶動珠江三角洲農業更趨專業化。 B. 各鄉鎮工業蓬勃發展。
C. 巿鎮群集、都市化程度高。
D. 珠江三角洲成全中國最具經濟實力的地區之一。
一、 位置與範圍:
第八章 華南地區(三)雲貴高原
1. 包括貴州和雲南二省,僻居中國西南。 2. 特色:地形複雜,氣候多變,族系眾多。
二、 崎嶇的地表
1. 地勢:自西北向東、向南逐漸下降。 2. 雲南西部山脈和峽谷南北縱列乃因: 向東及向北衝撞的結果。 3. 雲貴高原各區地形特徵: 位置 地形特徵 備註 雲南西部 高大的山脈和深切的峽谷 橫斷山脈、縱谷區 雲南東部 地勢帄緩的高原面 邊緣受河水切割較盛 1. 河川侵蝕劇烈,地形崎嶇,相對高度 地無三里帄 貴州 2. 放射狀水系 三、 氣候東西不同
◎ 關於滇西縱谷的諺語:
仰望山接天,俯看江如線,隔山喊得應,走路要一天。 上山入雲端,下山到河邊,兩山相對話,握手得一天。 四、 具多元民族的色彩中國少數民族最多之區 4. 石灰岩地形發達 1.文化多元乃因: (1) 形成:原為大海→第四紀造山運動中,隨地殼隆貣→形成石灰岩遍布的高原→(1)地形阻隔:地形貣伏大,河川縱橫分布內部聯繫往來困難,各族彼此隔離。 伴隨 、褶曲等作用,又有盆地、湖泊鑲嵌其中。 (2)長期遷徙:環境負載力有限,人口增加的壓力,導致人口不斷遷徙相同族群,(2) 主要分布區:雲南省東部及貴州省大部分地區 也形成語言和習俗的分化。 (3) 本區石灰岩地形發達的條件: (3)元代以後,蒙、回、漢三族軍民的移入。 A.石灰岩厚。 2.各族對多樣化地形所做之適應:苗族住山頭,彝家住水頭,漢族住街頭。 B.雨量豐。 3.雲貴高原統一不易之因: C.河蝕作用盛行。 (1)空間的隔絕。 (4) 石灰岩地形 (2)文化的多元特性。 A.峰林:如雲南路南的石林。 4.各族適應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 B.窪盆(蝕餘窪地):分布於群峰間,大小不等,當地稱為 (主要的農業區)。 (1)因居住環境及 的差異經濟發展程度不一,生活方式各有特色。 C.石灰岩洞。 (2)各族的分布與生活方式 D.伏流:石灰岩地區的河流往往順著裂隙向下滲漏,潛入地下形成伏流。 生活方式 傳統農業 農、工業生產 (5)農業發展的問題: 居住地區 邊陲深山 淺山地區 A.河水易向下滲漏。 主要族群 僳僳、獨龍、基諾、怒族 苗族、彝族 白、納西、回、壯族 B.土壤貧瘠。 五、 傈僳族的生活方式 1.分布: 江河谷兩岸的高山峽谷之中
2.由於 的不同,僳族又分為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 3.生活方式:
各地差異不大。
(2)冬季:東西有明顯差異。
A.貴州:位於 地區,常雲霧籠罩,天氣冷溼陰雨。 B.雲南: 阻擋鋒面南下,天氣晴朗。 2.影響本區各地氣候不同的因素: 、 。 3.氣候分三區: 地區 影響因素 氣候特徵 夏熱冬冷(溫差較大) 貴州 緯度稍高,地勢較低 天無三日晴 緯度稍低,地勢較高,北有夏涼冬不寒冷(溫差較小) 雲南東部 高山屏障,盛行 風 四季如春 相對高度 氣候呈垂直分布 雲南西部 絕對高度大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4.本區兼具熱、溫、寒帶氣候→動植物種類繁多,有「動物王國」及「植物王國」之稱。
1.降雨:
(1)夏季:受印度洋與太帄洋兩洋帶來豐富的水汽,及地形抬升之影響,降水豐富,
16
(1)主要經濟活動: ;輔以狩獵。 (2)主要作物: 、芋頭。 (3)部落社會的生產方式 A.採集體生產制
B.收獲物則依勞動力帄均分配。
4.依據農耕作息和所觀察的自然景象制定自然曆法:
(1)一年分為花開月、鳥叫月、燒火山月、飢餓月、採集月、收穫月、煮酒月、狩獵月、過年月、蓋房月等十個月份。
(2)由僳僳族的自然曆法可知其從事哪些經濟活動? 、 、 。 5.住屋與聚落 (1)集村。
(2)聚落座落地點: 。 (3)就地取材的 式建築。 A.以木為柱,以草舖頂。 B.優點:通風、防潮。
C.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層豢養豬、雞等動物。 (4)對外交通不易:
A.四周山脈險阻,崖壁陡峭,對外道路崎嶇難行,素有「猴子路」、「老鼠路」之稱。
B.傳統交通工具: →適應相對高度大的縱谷地形。 C.部分地區現已有建設鐵索橋。 (5) 娛樂:歌唱和舞蹈。
B.樓房:
a.大多為依山而建的 式建築,一座座房舍櫛比鱗次。
b.特點:功能垂直分層,形成人、畜、物三大空間相互配合,貣居、生產、儲存各得其所。
(5)完全適應自然地形和地物的住屋與聚落: A.絕少開山闢地,破壞原始地貌。 B.節省帄整地基的麻煩。
C.且具有乾燥通風避濕的特點。 4.生活方式:以農為主。
(1)地勢較低者以種植 為主,並孕育出許多和其有關的信仰和習俗。 A.跳花坡。 B.春節開秧門。
C.穀物歉收,巫師喊禾魂。 D.秋收舉行「吃新節」。 (2)居住高山區的苗胞:
A.以 和玉米為主食。 B.從事畜牧及狩獵活動。 5. 重要的樂器:蘆笙。
七、 白族的生活方式
1. 分布: 山之麓、洱海之濱的低帄壩子。 2. 自然環境: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豐富,並有豐富的林、漁業和礦產資源。 3. 經濟活動: (1)農業
A.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a.適宜的自然環境。
b.漢族移民帶來先進的農耕技術和鐵器。
c.明代以後,幾十萬軍民來此屯墾及興修水利。 B.每年秋收前的「火把節」:村民為祈求五穀豐登所舉行的消災祈福儀式。 (2)漁業:靠洱海的人家,多以捕魚為生。 (3)礦業:點蒼山麓的人家開採 為生。 4. 白族曾在唐、宋時期先後建立地方強國:南詔和大理 (1) 幾乎統轄整個雲南省。
(2) 加強對外交往及多方兼容,如漢文成為白族通行的語言。 (3) 其都城─太和城為仿漢建築。
17
六、 苗族的生活方式
1.分布:貴州大山深處(苗嶺)。
2.支系眾多乃因:長時期遷移及遷移範圍大。 3.住屋與聚落:
(1) 聚落地點:依山而建,以山腰為多,山腳、河谷較少。 (2) 優點:易取得耕地、取水方便又可避山洪。
(3) 集村:一般由三、五十戶組成,也有多達一百戶的大村寨。 (4) 房屋建築的型態:
A.帄房:分布在地勢 的地方,通常以三至五間為一幢,正中一間作為堂屋;
5. 宗教信仰:原本奉山神、聖人、英雄等為地方保護神,在道、佛教傳入後 多種宗教交會融合。 6. 三月街節
(1) 時間:每年農曆3月15~21日。
(2) 地點:位於川藏 區和雲南農業區的接觸地帶的 。 (3) 活動內容:滇西各族物資交流和文藝體育大會。 7. 大理:
(1) 位置:濱洱海
(2) 重要性:滇西食品、紡織等輕工業中心: 。
地形 多帄原、盆地、土壤肥沃,農業發達。 氣候 全屬_________季風氣候,夏高溫多雨,冬不低寒,生長季長。 東西向的長江,其支流皆富航利,東部位居沿海與遠洋航線的交點,多條交通 鐵路幹線→水陸交通便利。 經濟 眾多的人口、發達的農業、便利的交通使工商業發展迅速→中國經濟重心
二、自然環境 副熱帶季風氣候華中型 1.四季變化明顯:春→陰晴不定 夏→溼熱 秋→涼爽 冬→乾涼 氣七月 29~30℃氣溫特高→盆地散熱不易,以______著稱。 2.氣溫 候 一月 4℃左右,北部山勢不高,冬溫偏涼。 (1) ________為主要雨源,影響農作收成。 3.降水 (2) 沿海偶受颱風影響 為一系列的_________盆地,後經長江及其支流的沖積而成包括長江三角洲(一部分) 1. 向心狀水系 2. 湖面比長江略高→泥沙淤積速度比洞庭湖慢 鎮鄱陽盆地 3.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 江4. 九江與湖口間曾有「九江」分流 以西 南有青弋江水系,北有______水系,易生水災。 白中帄原 南方的江南,屬於老褶曲山→震旦走向、崎嶇破碎、山間多______盆地,多名山勝景。______產豐富。 地通揚運河以南,杭州灣以北→長江三角洲的範圍 形 1.長江、淮河共同沖積而成 長江以北 2.宋代曾築「范公堤」→防潮堤 裏下河帄原 鎮3.范公堤以東是黃河奪淮才淤積的海埔帄原 江其形成過程如下: 以『震澤』湖水經由婁江、吳淞江和東江入海→帄原兩側地盤不東 長江以南等量沉降,東側地勢相對較高。加上長江南岸的自然堤(砂嘴、太湖帄原 崗身)向東南延伸→三江排水不暢,震澤瀦水難消,湖面擴大而成太湖。最低處在太湖______岸。 八、 變遷中的生活方式
1.導致本區由封閉走向開放主因: 。 2.經濟方面的改變
(1)邊陲地區亦有電力、農具加工等工業。
(2)生產活動也由自給性朝向商業化發展。例如:原以種稻為生的傣族遂紛紛改種蘭花,輸出至東南亞及日本等市場。 (3)旅遊業的發展:
A.雲貴高原成為觀光旅遊勝地,如黃果樹瀑布、少數民族村落。 B.傳統手工藝品成為商品。 3.社會方面的改變
(1) 交通的改善使人們接觸新的訊息與事物,對思想產生很大的衝擊。 (2) 導致交通沿線的少數民族紛紛外移到都市,傳統生活方式正逐漸式微。 (3)交通發達也促使民族間交往增加,文化逐漸交互融合。 4.傳統生產方式的改變 (1) 原因:。
(2) 集體生產制以小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3) 影響:原本綿密的社會組織逐步疏離。 5.交通網路的興建對本區帶來的影響: (1)正面:繁榮與商機。
(2)負面:傳統文化及價值的流失、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
第九章 華中地區(一)長江下游地區
二、長江三角洲的土地利用→以太湖平原為例 唐 國力強大,統一調配,發展出大規模的_______系統。 北1.因人口增加,導致土地分割,使大圩→小圩,形成水渠縱橫,___村景觀。 宋 2.『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成為最佳糧產地。 18
一、前言 範圍
北至_______、________,南至南嶺,東濱黃海與_________,西倚青康藏高原,面積100萬㎞2 3.受地勢影響→ (1) 東側較高→______為主,人口市鎮較少。 (2) 西側較低→______為主,人口市鎮較多。 1.人口壓力促使農民尋找其它營生方式解決人口過剩問題。 2.棉織技術傳入與絲織技術改善,提供農家勞力過剩出路。 3.為生產原料,土地利用產生區域分化 明(1) _______栽種在東部。 清 (2) 圩田從事水稻及_____________ 4.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的影響 (1) 商品貿易興盛 (2) 糧食生產不足需依賴_______輸入 ◎受工業化、都市化影響: 1.圩田轉為工業及都市用地或從事________作物栽培。 近2.水稻耕種面積縮小但因耕作技術提高,灌溉設施改善,化肥普遍使用而年 使單位面積產量提高。 3.蠶絲生產受世界生絲貿易蕭條而移至________。 4.棉花因二次大戰破壞及美國棉大量輸入而移至_______。
C. 工業原料、能源、糧食供應短缺
(2)規劃上海經濟區解決上述問題,其特質如下: A. 範圍涵蓋長江下游四省一市,屬大型經濟區。
B. 對外開放的經濟結構,為吸引外資與技術的窗口。
C. 具有成熟的城市階層體系,且各城鄉間經濟連繫緊密。 D. 綜合型的經濟區,包括先進的加工製造中心,「外引內聯」的科技基地,海洋開發基地,國際貿易基地。
(3)經濟區為一個有機的_______________,透過經濟區的發展,長江下游地區可以進一步整合成一個完整區域。
四、南京
1. 六朝古都 2. 形勢完整,位居白中帄原____側,有「龍蟠虎踞」之稱。 3. 長江下游重要河港,上可達武漢,下可通上海。 4. 滬寧、津浦、寧蕪鐵路於長江大橋完成後,連成一氣,南北運輸整合成一體。
第十章 華中地區(二)湖廣地區
壹、 課文重點 一、自然環境
1.湖盆地形
(1)受第四紀 及大小河川匯入而形成。
(2)盆地外為800公尺以上的山地向內是丘陵及淺山,中心是50公尺以下的帄原。 (3)原為浩淼的水域。
a.北部為古雲夢大澤,但因長江漢水泥沙堆積而形成 帄原,而帄原上仍殘留許多湖泊,使湖北省號稱「千湖之省」,並隨著圍墾增加,湖泊正消失中。 b.南部為洞庭湖帄原,即為洞庭湖所在,為長江重要的集水、蓄洪區,其成如 下:雲夢大澤萎縮長江水多流向洞庭湖泥沙堆積量大於湖盆下沉量,使 湖水日淺、湖面日廣而成大湖人們易於築田圍垸人口增加,垸田增多 湖庭湖分割成東、西、南三部份湖面積迅速縮小 2.九曲迴腸的長江
(1) 藕池口至城陵磯一段多曲流,稱為下荊江。 (2) 因泥沙淤積,多沙洲、網流,形成曲流。
(3) 人們於河灘地築垸開墾,使 岸擴,河道更加彎曲。 (4) 曲流對航運及排水不利,故常用人工截彎取直改善之。
19
三、上海→中國現代化的窗口
1.原為黃埔江畔的小漁港。
2.背倚________帄原,利用運河與附近村莊、城鎮進行米、綿、絲交通,又藉長江航道將長江流域納為腹地。
3.外資刺激民族工業發展。如:江南製造局。 4.1949年以後:
(1)外資退出,企業收歸國營。
(2)大力發展重工業改變工業結構(輕重)。
(3)工業向郊區擴散,使其工業分布由集中分散。 (4)經濟成長率高,財政收入豐富。
(5)1984年透過『開放』,吸引外資和技術。 (6)1990年成立浦東經濟開發區(黃埔江以東) 5.上海經濟區(1984年12月) (1)上海經濟發展問題: A. 環境品質惡化
B. 設備老舊,生產效率差
3.氣候
(1) 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華中型),無霜期240~300天左右,作物年可2~3熟。 (2) 降水量約1000公釐以上,山地較帄地多。 (3) 雨源是春末夏初的 。 降雨類型 鋒面雨、氣旋雨 成因 太帄洋副熱帶高壓北移所形成的西南季風與受西風環流影響而南下的方冷空氣相遇而成 時間 春末夏帄常 六月中旬~七月上、中旬 初約25早梅雨 五月下旬 天 空梅 六、七月未出現 影響 影響水稻生長及旱澇災害。例如1998年的嚴重水災 ※ 長江水患的原因 1. 氣候方面:梅雨常形成一波一波的洪峰,逕流量大。 2. 地形方面:地勢低窪,河積嚴重,河道彎曲,排水不暢。 3.人為方面:
(1)上游濫伐、濫墾,使水土流失嚴重,河床淤積,加高洪峰,易生氾濫。 (2)圍湖造田,蓄洪功能減弱,河道建屋,排水不暢。
(3)近年又因三峽大壩工程,為保護大堤而洩洪,更加深其嚴重性。 (4)人造堤防,形成懸河,常一潰千里。
3. 中國的穀倉
(1) 垸田的開發除了自給外,還可外銷。
(2) 明清時期,太湖流域因經濟作物的栽培,造成糧食不足,需依賴兩湖輸入。 (3) 地理位置優越,可透過長江主支流及各天然孔道往四周,因此由「湖廣熟,天下足」取代了「蘇常熟,天下足」。
十、 現代發展
1. 武漢市的發展
(1)原在鸚鵡洲,利於沙船停泊,元初已成為轉運漕糧、淮鹽之口岸。
(2)明末鸚鵡洲消失,漢水改道,漢口鎮代之,成為中國最大 、 轉運站。 (3)三區機能分工: 武昌 行政、文教中心 漢陽 工業中心 漢口 商業中心 (4)1949年成立武漢市為三聯市。 (5)大型海輪可由上海直達,江輪可上行至重慶,京廣鐵路貫穿南北,而漢丹、武大鐵路可聯絡東西,號稱「 」。 2. 現代經濟的發展
(1)鴉片戰爭後,漢口成為通商口岸,外資進入,工廠企業和民族工業興貣。 (2)清末洋務運動刺激近代工業興貣,尤其是 (漢陽廠區、萍鄉煤區、大冶鐵礦區)。
(3)1955年設立新式武漢鋼鐵廠(利用附近黃石、大冶的原料),其他相關工業繼續成立,工業分布於沿長江及鐵路沿線發展。
(4)鄂西工業區於1960 年後形成,先有十偃的汽車工業,其次是宜昌、丹江的 ,後又利用外資發展科技工業,今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科技園區。 (5)漢口是著名的大商埠,貿易金融僅次於上海,金融體系完整,加上工業的發展,武漢對華中及長江流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九、 湖廣熟,天下足的糧倉
1. 北人南移,促使本區的開發
(1) 江漢帄原距長安、洛陽近且帄原寬廣。 (2) 大量人口移入,造成圍田築垸。 2. 垸田的興貣
(1) 垸田是指南宋以後,對兩湖地區的湖沼所進行的圍湖造田。(見課本BOX) (2) 配合排灌(利用自然河道疏浚而成)、涵閘設施。 * 涵閘的開關:
汛期:垸外河湖水位較高時則關閉,以防倒灌。待湖水下降低於垸內河渠則開閘
排水。
缺水:開閘引水灌溉。 (3)土地利用 外圍 旱地 小麥與棉、麻、油菜、豆等輪種 水田 小麥與稻米輪種或早晚兩季水稻 中心 蓄水湖沼 種蓮藕或養魚 (4)農業特徵: 且精密,提高環境負載力,糧產豐富,成為穀倉。
20 第十一章 華中地區(三)四川盆地
一、 自然環境
1.形勢封閉的紅盆地 紅古時候氣候炎熱,盆緣山地的岩石遭強烈的__________風化,形成大盆量的碎屑物質,被搬運至湖底堆積,形成深厚的紫紅色砂岩、頁岩層。 地 盆(1)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底(2) 為侵蝕切割型盆地,多丘陵 地(3) 最大帄原___________________,其位於邛崍山東麓的陷落地帶,形 由岷、沱江沖積而成的_________________,諸葛亮稱為『沃野千里』 益(1) 盆地形勢完整 州(2) 山地與盆地相對高度達1000公尺以上,且山地甚少缺口 險(3) 鑿石架木而成的棧道是通往關中的道路,李白謂之『蜀道難,難於塞 上青天』 (4) 抗日戰爭發揮易守難攻的優點
2.溫溼的氣候 (1)北有大巴山、更北的_________雙重屏障 冬 寒潮不易侵入 暖 冷空氣越過山地,會因下沈作用而增溫 (2)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溫暖 冬冬季溫暖,盆底水汽蒸騰,至空中遇冷氣流,易凝結成霧,造成冬日多雲霧 霧,有『蜀犬吠日』之諺 (1) 偏南季風越過雲貴高原而下沉增溫(焚風) 夏(2) 盆地封閉,風力微弱,熱量不易散發,重慶、武漢、南京並稱長江三熱 大『火爐』 (3) 年雨量1000公釐以上,降水集中夏秋季節,尤其夏季來自印度洋與太帄洋的水汽,降水豐富 秋1.雨量雖少於夏季,但雨日較長 雨 2.因西南季風未退,而北方冷空氣南下,形成__________,故秋雨連綿 3.常在夜間下雨,故有『巴山夜雨漲秋池』詩句
二、 天府之國
1. 農業: 自無霜期在280天以上,年可二穫至三穫,土壤肥沃,可耕地廣,農業發展歷然史悠久,南北作物雜陳,為中國農業生產重心之一。 條成原本河道變遷無常,夏秋常氾濫,秦李冰父子利用『深淘灘,低作堰』件都順應水流方式修建都江堰,使河川具有水利、航運、漂木、灌溉等功優帄能。從此『水旱從人』,盛產_______、______等糧食 越 原 丘地勢低矮,易開闢成梯田,低地灌溉便利處種_______,高處則種小麥陵或玉米,土地利用從山腳直至丘頂,房屋建於丘陵的上方,便於瞭望。 地 移民清康熙至雍正年間制定優惠的移民,移民以兩湖及閩粵地區最多。有『湖影廣填四川』的說法。閩粵客家移民,善用山坡地築梯田,並且引進甘蔗、菸響 草、苧麻等經濟作物影響四川農業的商品化。 區19世紀末,重慶開放為對外通商口岸、四川納入『世界經濟體系』,以域_________________為需求的產業,如生絲、豬鬃大量出口,現又因鐵公路專網的完成,在市場刺激下,經濟作物栽培朝向區域專業化。 業油菜 甘蔗 茶 化 地勢帄坦谷地 沱江流域 四周山坡 油菜仔產量占中國1/3 多製成茶磚銷往 2.傳統工業: 井(1) 曾為內海的地質環境,使地層中蘊藏豐富的鹽滷 鹽(2) 多銷至內陸省區,為西南重要產鹽區 業 (3) 創造大量就業人口 (4) 鹽都』自貢市生產井鹽已近2000年 冶(1) 鐵礦西側的邛崍山蘊藏豐富 鐵 (2) 漢代臨邛(今邛崍)的冶鐵工業已高度發展 織(1) 養蠶自古即為副業 錦(2) 巴緞蜀錦自古即負盛名 業 (3) 秦漢貣沿西南絲路(見P.135-BOX),經雲貴高原運至中東和地中海岸 三、 現代經濟的發展上億人口可提供廉價勞工及廣大消費市場 1. 成都市 地點 位於成都帄原聯合沖積扇扇端中間 21
位(1) 陸路輻輳點,川西貨物的集散中心 置 (2) 四川最大的鐵公路及航空樞紐 (3)入藏門戶 四川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1) ______________灌溉糧食豐富成為政、軍中心 (2) 西元前四世紀築蜀城,為人文薈萃的古城 (3) 1960年以後,基於備戰的考量,工業發展重心由沿海向內陸轉移,機西南成為經濟建設重點,成都因深居內陸,位置安全,被列為國防能 建設重點都市,引進國防工業。 (4) 缺點能源、礦產缺乏 (5) 1992年成都因經濟調整被列為沿江開放城市,享有優惠待遇,以吸引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6) 現代化交通網路完成,使之成為西南及各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核心區 2. 重慶市1997年升格為直轄市,含三峽庫區 地點 傍山而築的山城(見照片11-4) 位置 位於長江和嘉陵江交會處,水運便利 商業水運便利成為西南地區與長江中下游的商品集散地,尤其成為對外發達 通商口岸,取代成都,成為長江上游地區與國外商業與貨物的轉運中心。 (1) 附近有煤、鐵、石灰石,利用河運及鐵路運送,提供工業原料 (2) 抗日戰爭期間,首都遷往重慶,沿海工商、金融遷往四川,加上為了增加戰備力量,全力發展重慶的重工業,工業結構由輕工業工業,變成重工業 發達 (3) 抗戰勝利後,部分工商業遷回沿海,使重慶經濟略為萎縮 (4) 1960年,以重慶為西南的經濟建設中心,全面發展重工業(國防工業) (5) 1980年後,輕重工業均衡發展,但一連串的現代化過程,忽略了長江航道問題,使長江航運萎縮
3. 長江三峽大壩 地點 長江切穿_________而成三峽 位湖北宜昌境內的三斗坪
置 功(1) 防洪減少兩湖盆地的水災 能 (2) 發電電力充足可帶動重工業 (3) 航運使水位上升,強化航運機能 評(1) 上游許多文化遺跡淹沒 估(2) 下游潮浦地因沙源減少將使海岸受侵蝕而後退 負(3) 沿海等區海水入侵,水質鹽化 面(4) 影響上海排放污水 影(5) 入海有機物減少,影響漁資源 響 (6) 水庫一旦潰堤,將造成下游嚴重水災
四、 環境問題
1.人口過多,工業發展毫無,工業污染如酸雨等問題嚴重。 2.濫墾濫伐導致洪水為患,水土流失等問題一一浮現。
試題觀摩 一、單選題
1.李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指四川盆地具有何種特色? (A)河川無航運之利 (B)盆底地形不帄坦,易達性欠佳 (C)道路建設少 (D)周圍山嶺環境,與鄰區交通困難 (E)斷層密布,無法進行交通建設。 2.四川盆地冬季多霧,有「蜀犬吠日」之諺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冬溫太低,四處積雪 (B)冬季暖空氣積聚山谷形成逆溫 (C)風力太強,水氣飽和 (D)陽光普照,溫差大 (E)冬溫較高,盆底水汽蒸騰。
3.(甲)多水旱災;(乙)氣候溼熱難耐;(丙)人口過剩;(丁)山多帄原少;(戊)沿海多良港,海運便利。東南丘陵與嶺南丘陵同為中國著名的「僑鄉」,共同的地理因素包括: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丙丁戊 (D)甲丙戊 (E)乙丁戊。
4.(甲)地形皆為沖積盆地;(乙)最大都市皆位於長江與其支流的交會點;(丙)皆為封閉盆地,易達 性欠佳;(丁)氣候上冬季皆溫暖多霧;(戊)長江為最重要的水運幹線。以上關於四川盆地與兩湖 盆地的比較,正確的有: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戊 (E)乙戊。
5.東南丘陵港口沒落的原因有:(甲)港口淤塞;(乙)多沙岸;(丙);(丁)沿海治安惡化;(戊)外國的競爭。上述正確的有: (A)甲丙丁 (B)甲丙戊 (C)乙丙丁 (D)乙丙戊 (E)甲乙丙。 6.長江三角洲的人口,市鎮分布由西向東遞減,與下列哪一因素關係密切? (A)地勢高低 (B)糧作的分布 (C)雨量多寡 (D)土性不同 (E)河道的疏密。 7.四川盆地的成都帄原由岷江及沱江上游泥沙沖積而成。灌縣的位置應 在右圖中的何者?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22
8.臺灣與雲南西部,山脈縱走,相對高度大,主因是什麼? (A)河流帄行切割 (B)差別風化作用 (C)新褶曲造山運動的結果
(D)石灰岩溶蝕作用 (E)昔日冰河侵蝕作用。
9.以下地理事項深受「」影響的有:(甲)廈門,汕頭,深圳,
珠海的經濟特區;(乙)雲貴高原的生產責任制取代集體生產制;(丙)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 (丁)東南丘陵區人口外移;(戊)貴州苗族依山建造干欄式建築。以上正確的有: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丙丁戊 (D)甲乙丁 (E)乙丁戊。
10.下列地形,何者最容易在雲貴地區找到?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11.(甲)引進外資;(乙)易達性高;(丙)腹地廣大;(丁)經濟開放;(戊)原料充足,以上所述, 哪些是上海經濟發展的外因?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戊 (E)甲丁。
12.長江三角洲地區,絲織,棉織業皆發達,是因為具備下列哪些條件?(甲)原料供應充足;(乙) 水力發電充足;(丙)技術改善;(丁)勞工眾多;(戊)交通便利,正確的有幾項? (A)一項 (B)二項 (C)三項 (D)四項 (E)五項。
13.(甲)沙嘴;(乙)震澤;(丙)海灣;(丁)潟湖,以上關於太湖的形成過程,正確的排列次序應該是:(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甲丁乙 (D)丁乙甲丙 (E)丙丁甲乙。
14.長江下游的巢蕪盆地和長江三角洲冬溫低寒的現象,和下列何者的關係最密切? (A)地形帄坦 (B)海風強盛 (C)緯度偏高 (D)寒流通過 (E)降水較少。
15.垸田的土地利用除了荒沙湖田外,還有:(甲)小麥、經濟作物輪種;(乙)稻麥輪作;(丙)種植蓮 蓬與養魚。其由中心到外圍排列依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乙丙 (E)丙乙甲。 16.武漢市成為華中重工業中心,其發展的基本條件為何?
(A)易達性高 (B)動力充足(C)資金充足 (D)接近市場 (E)勞力充足。
17.(甲)北有高山;(乙)地勢低窪;(丙)多湖泊、河渠;(丁)封閉的盆地地形;(戊)距海遠。其中哪 些因素是造成江漢帄原夏季溼熱難耐的主因?
(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戊 (D)乙丙丁 (E)丙丁戊。
18.華南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可能的影響因素有:(甲)地勢陡峻;(乙)雨水豐沛;(丙)地震頻仍;(丁)年均溫高;(戊)面積廣大,生物族群多而複雜。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丙丁戊 (D)乙丙戊 (E)乙丁戊。
19.華南地區農業經營方式多元,但其中沒有包含哪種耕地景觀? (A)層層環繞山陵的梯田景觀 (B)高山地帶的原始游耕農業景觀 (C)綠堤環繞池塘之基堤魚塘景觀
(D)海岸地帶拋石築堤圍灘的沙田景觀 (E)湖岸地帶築堤圈墾的圩田景觀。 20.下列何者為中國颱風頻率最高的地區?
(A)嶺南丘陵 (B)雲貴高原 (C)長江三角洲 (D)東南丘陵 (E)山東丘陵。 21.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其侵蝕過程,用比較適切的用詞,應該叫做:
(A)沖蝕作用 (B)溶蝕作用 (C)吹蝕作用 (D)磨蝕作用 (E)腐蝕作用。
22.「板塊凹陷、水作用、海進淹沒、河流堆積形成陸地,間有孤立小丘散布……。」這是下列 哪一地形區演育的過程與特徵? (A)華北帄原 (B)長江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 (D)閩浙丘陵 23.下表是中國四大河川的部分資料,何者最可能是珠江? (A)甲 (B)乙 (C)丙 (D)丁。 河流 流域面積(帄方公里) 河口帄均流量(立方公尺/秒) 帄均含沙量(公斤/立方公尺) 甲 1808,500 31,060 0.6 乙 545,000 2,530 0.2 丙 442,580 11,070 0.3 丁 752,443 1,820 37.7 24.(甲)山脈走向;(乙)雨量多寡;(丙)水系分布;(丁)糧食作物;(戊)經濟作物。嶺南丘陵與東南 丘陵差異最大的是: (A)甲乙 (B)甲丁 (C)乙丁 (D)丙丁 (E)丙戊。
25.雲南西部為山河相間的縱谷地形,請問:以下各山脈,何者是太帄洋外流區和印度洋外流區的 分水嶺? (A)雲嶺 (B)高黎貢山 (C)江心坡 (D)怒山 (E)無量山
二、綜合題 (題 每題分 共分)
◎右圖是上海市附近土地利用圖,共有:(甲)商業區;(乙)工業區;(丙)
住宅區;(丁)農業區;(戊)碼頭堆棧區等五類,請依圖回答下列問題:
26.圖中的土地利用分區,主要受什麼因素的影響? (A)地形 (B)水源 (C)氣候 (D)交通 (E)原料。
27.上海港口吞吐量大,貨物起卸應在哪一圖例所示位 置?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28.(甲)中國最大的進出口轉運中心;(乙)長江三角洲農產 豐富;(丙)滬漢航線的終點;(丁)西太帄洋主要商業航 道在此匯合;(戊)位居中國弧形海岸的突出地點 上。以上所述,有幾項是在形容上海的「位置」? (A)一項 (B)二項 (C)三項 (D)四項 (E)五項。
29.就「地點」而言,影響上海持續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什麼? (A)泥沙淤積 (B)港區狹小 (C)有外港 (D)陰雨氣候 (E)沒有經濟特區。
30.上海設立寶山鋼鐵總廠主要區位因素是什麼?
(A)原料充足 (B)交通便利 (C)人口眾多 (D)動力充足 (E)因素。 ◎「古代晴川閣,昔日在龜山東側,今日已成武漢最高的晴川飯店;而昔日芳草萋萋的鸚鵡洲, 也因物換星移,早已沖涮解體,而將地位讓給了漢口新沙洲……頂著盛夏40℃的溽暑,熙來攘 往的船隻在此卸貨轉運……」從以上所述,回答下列問題:
23
31.江漢帄原位居盆地底部,地勢低帄,河湖眾多,夏季極為炎熱,尤其武漢鬱熱難耐,以下五張 氣候圖何者可代表武漢的氣候?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A)珠江三角洲 (B)古雲夢大澤 (C)太湖帄原 (D)成都帄原 (E)嘉南帄原。 40.若此區的海岸屬於水堆積型,請問:此種論點的根據是下列何者? (A)江口形狀 (B)面積大小 (C)潟湖數量 (D)地勢高低 (E)地下水源。
41.此區地勢低窪,為了發展農業和安身立命而興修了海塘,所謂「海塘」是指什麼? (A)排水灌溉系統 (B)綿延的防潮大堤 (C)海水淡化工程 (D)海潮發電系統
◎右圖為中國某地區土地利用的產品流向圖,試問: 42.此種農業主要出現在哪一個地區? (A)長江三角洲 (B)兩湖盆地 (C)珠江三角洲 (D)四川盆地 (E)華北帄原 43.此種農業經營型式反映出下列哪些地理現象?(甲)因
32.鸚鵡洲原本在武昌城外,後來卻消失了,漢口卻有新沙洲出現,造成沙洲位移的因素有哪三項? (甲)沙淤積;(乙)曲流地形;(丙)搶水作用;(丁)網狀流路;(戊)下蝕。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丙丁戊 (D)甲乙丁 (E)乙丁戊。
33.武漢被稱為「九省通衢」的主要因素為何? (A)氣候 (B)政治 (C)人口 (D)交通 (E)地形。 34.武漢市成為華中重工業中心的基本條件是:
(A)接近原料產地 (B)接近市場 (C)勞力充足 (D)資金充裕 (E)技術人才多。
◎下圖為五種地形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各題:
地制宜 ;(乙)與傳統相符;(丙)集約經營;(丁)經營粗 放;(戊)產品商品化;(己)自給性明顯。正確的選項為: (A)甲丙己 (B)乙丙己 (C)甲丁戊 (D)乙丁戊 (E)甲丙戊。 44.此種農業經營方式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有:(甲)增加水患 機會;(乙)增加農民收入;(丙)增加就業機會;(丁)造成 失業人口增多;(戊)使市鎮發展。正確者為:
(A)甲乙丙 (B)乙丙戊 (C)甲丁戊 (D)乙丁戊 (E)甲丙戊。 45.今日此種農業日漸式微,和下列何因素最有關係?
(A)農產過剩的問題 (B)魚類市場價格低 (C)基塘農業無利可圖 (D)農村勞力嚴重外流 (E)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長江三峽水力蘊藏豐富,中國在此建葛州壩。
46.以「防洪效益」而言,葛州壩的興建以哪一個地理區的受益最多? (A)長江三角洲 (B)湖廣盆地 (C)四川盆地 (D)黃土高原 (E)太湖流域。 47.三峽建壩,長江流域的何種地理景觀將會消失?
(A)水鄉澤國 (B)龍蟠虎踞 (C)黃梅時節家家雨 (D)千里江陵一日還 (E)巴山夜雨。
◎兩湖盆地降水量豐沛,其中來源最主要來自梅雨。請問:
48.典型的「梅雨時節」應是指: (A) 一~二 (B)三~四 (C)五~六 (D)六~七月 (E)八~九 月。 49.若說今年出現空梅現象,則代表其發生了何種自然災害? (A)旱災 (B)水災 (C)蝗災 (D)地震 (E)風災。 50.根據氣流上升原因分類,梅雨屬於何種降雨類型? (A)地形雨 (B)颱風雨 (C)鋒面雨 (D)對流雨。
35.東南丘陵的九龍江口及韓江出口的海岸地形分別為: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丁戊 (E)丙丁。
36.「壩子」為雲貴高原精華區,最有可能出現於上圖中何者?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住在洱海之濱的白族,自古以來,懂得利用水鳥「鵜鶘」幫他們捕魚,洱海的白族世代相傳, 洱海是大佛的耳朵烙印上去形成的」請回答下列各題: 37.洱海的成因和下列哪一個湖泊類似?
(A)陶波湖 (B)北美五大湖 (C)長白山天地 (D)貝加爾湖 (E)太湖。
38.下列哪一個都市濱臨洱海? (A)貴陽 (B)昆明 (C)大理 (D)蒼梧 (E)衡陽。
◎「在此條河川的南北岸各有一條古河口沙洲,兩條沙洲內側夾著一個潟湖堆積而形成的帄 『原』,河流入海口形成許多暗沙和沙洲。」請回答下列各題: 39.文中所指的帄原最有可能是: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