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 1、自主探索
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等。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组织学习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低段小朋友缺少组织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动手实践的详细步骤及方法,若需要分工合作的应给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3、小组讨论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形成学生自己的想法后,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逐步达成
大致统一的意见,建立起数学模型。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4、组织汇报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 5、集体归纳
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归纳总结。 6、充分验证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求实的态度。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要遵循以下七个原则:(1)性原则;(2)主动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合作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6)创造性原则;(7)激励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