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妖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来源:易妖游戏网
创新◆应用◆研讨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刘宇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

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方法的创新,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一

高校要立足于“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充分把握思政教育方法的动态性、融合性与复杂性个关键点。为此,

展开思维变革,在互联网平台的带动下,推动联动式学习的发展,并且还要做好对大学生互联网思维形成的

“互联网+”的背景之下能够引导工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在

可视化、信息化特点,其创新的方式主要有SPACE-O2空间氧气格、线上线下联动法、教学交呈现出协同化、

互法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创新[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13-0134-02

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发表的相关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同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国家领导人还在第其吸引力与时代感能够得到有效增强。此外,

“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相关演讲,在其中更是提出二届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为此需要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方向进行充分的把握,致力于我国信息化建设“互联网+”这一模式开始在社会各领域的高效发展。从这以后,

之中得到了普及,这也是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从以往附属的技术和媒介变为可以引领产业创新的一种思维方其式。互联网不再像过去那样作为一种单纯的信息技术而存在,承载了引领时代潮流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效发展的重要使命,使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有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对高校本身而言,思政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也成了推动思政教育水平怎样有效运用“互联网+”提升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

模式的优势,使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推动这一领域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引导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互联网+”成为互联网时代又一重大变革的钥匙,其不仅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样也不例外,这也决定了其在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发展创新方面,同样也有着新的时代内涵与要求。

(一)融合性思维变革

我们平常所说的“互联网+”,也就是互联息技术与传统行业之间的一种结合,双方并不是简单地相加在一起,它是互联网平台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二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也共同构成了新的发展生态。基于这一特点,

必须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出于融合发展的考虑,把思政

教育工作的特点与受教者自身个体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促进思政教育模式的拓展,使其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复杂性思维变革

在现如今的外部环境之下,大学生及与其相关的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双方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更为复杂,过去单纯的教育者与受教者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受此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其效率通常也才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跟是不如尽人意的。正是因为这样,

紧时代的步伐,在互联网这一新兴技术的带动下,促进教学信息传递的发展,使其变得更为便捷高效,并能够实现对受教者反馈使“互信息的及时有效获取。也正是因为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不二之选。联网+”

(三)动态性思维变革

“互联网+”将从过去相对固定时间点动态性思维变革是指

的静态状况转变为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过程和状态。

对思政教育来说,其是作为一种动态的实践活动而存在的,故而动态变化性也是其主要的一个特点,不过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由于技术条件的,往往对大学生的思想以及最新的一些政治动向难以进行跟踪教育,由此也特别容易导致高校思政“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教育内容与方法上出现一定的问题;在生活以及工作都与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其生的学习、

“互联网+”实时动态性的作思政教育带来重要的影响,故而,在用下,对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习惯进行有效的把握,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帮助。

二、运用“互联网+”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新理念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维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之下也受到了重大的影响,对高校的思政教育而言同样也不例外,这一现状决定了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必然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作者简介:刘宇(1993—),男,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34-

创新◆应用◆研讨

(一)协同化理念

主要是指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推动思政教育方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是同向同行的,这不但给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样也带来了思维方面的影响。以互联网为纽带,可以获取更多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方面的信息,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创新的教学工具例如手机APP等,实现与外部信息之间的紧密相连,同时也能够及时接收受教者所反馈的信息。故而,

这不但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同样也是高校思政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一种协同。

(二)可视化理念

主要是指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与研究过程的可视化发展,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教育和研究内容,非常有利于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互联网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利用的软件或者系统是有非常多的技术支持和选择的,例如MOOC或者像高校自主开发的思政APP等,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数据,并且所有的过程都是可视化的,后台可以收集受教育者学习模式的分析以及做题情况的判断等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非常利于创新教育方法。

(三)信息化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结合后,由于互联网具有的特点使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对现阶段社会生活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不管是出行、吃饭、购物甚至是缴税、买房等行为,都可以足不出户由一部手机完成,这样的生活状态可谓是便捷化到不敢想象。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这种生活状态为基础,突破时间、空间等各方面的,对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有着非常大的益处。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生活结合日渐紧密,其可以基于大学生个性为其提供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转变以往的群体

“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主要方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创新,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如下:

(一)基于SPACE-O2的混合教学法

所谓SPACE-O2混合教学法,其实就是通过构筑SPACE-O2思政网络“空间-氧气”网格的方式来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和班级同构,这样无论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都会更加方便快捷,而且还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活动、

议题甚至是网络作品,在讨论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得到大幅提升,非常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互联网+”模式下,思想教育工作者其实是可以突破队伍、突破时间空间以及受教育群体的。就像在一个集合中,

所有的分数都可以自由组合并发挥更好的效果。目前,

直播教学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方

创新

式,通过虚拟课堂来提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不仅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幅提升。

(二)基于实践的线上线下联动法

基于互联网的线上课程,线下实践也尤为重要。线上教学模式虽然有着一系列的优势,比如学习成本较低、学习体验较佳,但由于教师难以掌握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得到的教学效果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较差,再加上线上教学对个人学习主动性和探索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坚持学习完所有的课程,所以线上教学的退学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如果将线上教学模式与线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获得传统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还更为方便快捷。因此,基于实践的线上线下联动法是

“互联网+”背景下非常适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也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主体互动的教学交互法

在社会交往大背景下和信息交互基础上,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即为交互教学,其不仅可以辅助教师更好地讲解教学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学习内容。但需注意的是,这种交互与传统的人际交互有着一定的区别,因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引入的先进技术来促使教学活动完成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升。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学者专家将交互状态分为了两种,分别为对话性交互和适应性交互。前者主要指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后者主要指的是学生行为与教师构建环境之间的交互。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教学交互理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混合式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即为交互,所以应将其作为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核心。首先,

应遵循便捷、高效原则,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才会更加及时,非常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其次,

师生与平台的交互性应不断提升,具体来讲就是平台的美观度、使用舒适感以及资源上传的方便程度应不断提升,简单来讲就是平台功能应不断人性化。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所造成的影响不断增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应不断深化,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明确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做好具体的落实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重要帮助,进而不断增强大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12-09.[2]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N].经济日报,

2015-07-05.[3]王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7).

[4]马淑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7(8).

◎编辑张慧

-1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