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 在新一届“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学校筹划举办“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
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下图是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倾向性阅读方式的调查数据统计,以下对图中主要信息概括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我国成年国民喜欢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阅读。 B. 我国成年国民倾向于以纸质书籍或手机进行阅读。 C. 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倾向于以多种阅读形式进行阅读。 D. 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主要通过纸质书籍或手机进行阅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6.0分)
2. 默写与运用。
(1) ______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 旧时茅店社林边, ______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夜阑卧听风吹雨, 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 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十二章》中其弟子子夏所说的话,告诉了世人要从学习、立志、提问、思考等方面来提升个人修养:“ ______ , ______ 。”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3. 阅读《傅雷家书》后,班级就“如果可以,你是否愿意做傅雷的孩子”这一问题展
开讨论。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结合以下选段或作品内容表达你的见解。(100 字左右) ??你出国去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大概和我二十六年前的情形差不多,就是对所在国的语言程度太浅。过去我再三再四强调你在京赶学理论,便是为了这个缘故。倘若你对理论有了一个基本概念,那末日后在国外念书的时候,不至于语言的困难加上乐理的困难,使你对乐理格外觉得难学。换句话说:理论上先略有门径之后,在国外念起来可以比较方便些。可是你自始至终没有和我提过在京学习理论的情形,连是否已开始亦未提过。我只知道你初到时国罗君患病而搁置,以后如何,虽经我屡次在信中问你,你也没复过一个字。——现在我再和你说一遍:我的意思最好把俄文学习的时间分出一部分,移作学习乐理之用。
??提早出国,我很赞成。你以前觉得俄文程度太差,应多多准备后再走。其实像你这样学俄文,即使用最大的努力,再学一年也未必能说准备充分,——除非你在北京不与中国人来往,而整天生活在人堆里。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一摘自《傅雷家书●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4.0分)
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中国灯文化
??①2019年元宵节,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元宵灯会活动。灯会上既有现
代高科
技射灯,也有传统红灯笼灯彩,当时引发了国内外亿万人的关注。
??②灯彩不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而是元宵节上专门使用的一种以装饰性为主的观赏
灯具,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到了明清乃至近现代,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
??③灯彩是在节庆时才短时间使用的观赏灯,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则是实用性更强的照明灯具。所以,中国的灯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日常实用灯和节庆观赏灯两个系统,并行演化,相映生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和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
??④说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比如宁夏海原新石器时代洞遗址里,就发现了用来照明的松枝遗存,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据考古发现报道,在窑壁距居住面5-130厘米的范围内,分布着50多个残留的圆形插孔,插孔上方有青灰色的火苗状烧灼痕迹,插孔里面留有松枝残迹,经鉴定,这些松枝应为松含量很高的红松。通过实验复原发现,在插孔中斜插上松枝,点燃后即可取亮,一根长20厘米的松枝可燃烧近 1 小时,若将50多处插孔内的松枝全部点燃,差不多就能达到100瓦电灯的亮度。
??⑤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皇室贵族使用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件取宫女执灯之意而造型的铜质鎏金灯具,不但把人与灯融为一体,还设计出能调亮挡风的灯罩,并安装了能消烟除尘的排烟导管,在灯具发展史上最早解决了灯烟所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
??⑥无须讳言,在几千年中一直以自身特色著称的中国古代灯具,在近代以来的灯具创新发明中,有些落伍了。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
??⑦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才得以试装英制弧光灯。据当时的《申报》报道,是年7月26日下午7时,15盏电灯同时发光,“其光明竟可夺日,关记行点一盏,而内外各物历历可见。无异白昼。”“凡装电灯之处,观者来往如蚁”,试装成功后,人们发现电灯非但无害,反而有益,上海这才开始陆续安灯。
??⑧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而今,社会早已发展到了采用光声电等高科技手段举办灯会、装饰家居的阶段。近年来,让建筑物亮起来的灯光景观工程,美化了城市的人文环境。各地推陈出新地举行各种灯会,灯节活动,也权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节假日生活。故宫这次举办的上元之夜活动,又把古老的灯文化推向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高度。 (1) 下列对第②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灯彩既是观赏灯,又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 B.各地保留灯彩的传统习俗,是形成灯节文化的原因。
C.灯彩作为一种社会风俗,是从民间流行至宫廷之中的。
D.灯彩作为观赏性灯具,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 (2) 第⑤段运用了 ______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 (3) 下列这段文字,应放在 ______ 两段中间,理由是 ______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 A.②③ B.③④ C.⑤⑥ D.⑥⑦
(4) 围绕“中国灯文化”,请梳理②-⑧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bān_____
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
少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
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白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 。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轩、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轩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来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⑥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⑦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房间;跟人谈话,会努力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⑧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拟。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治。
??⑨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1) 看拼音写汉字。 两鬓bān ______ 白
(2) 第③段中加点词“愉悦感”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
(3) 作者说妈妈“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请简要概括妈妈“爱学习”的表现: ① ______
②看我爸喜欢看书,也跟着看书,并学着投稿发表作品 ③一边做家务,一边学会了五笔打字法 ④ ______
⑤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向身边人和事学习,并化为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 (4) 文章第②段列举了很多数词,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5) 某文学刊物设有“人间真情”“艺术浏览”“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日,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从选材和主题方面说说你的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6.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
[甲]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乙]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河曲
智叟亡以应。
(1) 甲诗作者是 ______ (人名),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乙文出自《 ______ 》一书,教材中我们还学过其中的作品有《 ______ 》等。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 下列对甲诗乙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甲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作的一首题画诗。 B.甲诗“咬”字运用夸张手法,突出竹石的顽强与坚定。
C.乙文以河曲智叟的嘲笑和劝阻来反衬愚公移山的坚毅执着。 D.乙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7.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郗公值永嘉之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见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 ,心丧⑥终三年。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注]①永嘉丧乱: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313),政治,民不聊生,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南侵,攻破洛阳,俘虏怀帝,焚毁全城,史称“永嘉丧乱”,西晋由此衰亡。②馁(něi):饥饿。③饴(sì):同“饲”,n)县:县名,晋时属会稽郡,在今浙江嵊州市。⑤苫:居丧期给人吃东西。④剡(shà
间睡觉时用的草垫子。⑥心丧:不穿丧服,在心中服丧。 (1) 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①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 ______ .②还,吐与二儿 ______ .
(2) 对文中划线句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周翼是剡县人,他辞职回家,用席子盖在了郗公灵床前 B.周翼是剡县人,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子 C.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用席子盖在了郗公灵床前 D.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子
(3) 文中乡人对郗公“传共饴之”,原因是“ ______ ”;当乡人因饥困而表示“恐不能兼有所存”时,郗公的表现是: 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①
②
③
8. 疫情袭来,城市静默,同心抗疫,居家学习,生活是一个大课堂。也许是那个逆行
的身影震撼了你的心灵,也许是天宫课堂让你感受到了神奇的科学之光,也许是那盘第一次下厨的菜让你领悟了劳动的真谛,也许是自导自演的英语学习活动,点燃了你的热情,也许是那个甜甜的苹果让你的作文课有滋有味…… 请以“别样的课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提示:
①记录真实经历,表达真情实感; ②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七、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9. 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回答问题。
??金秋时节,第十届杨浦读书节在区文化馆隆重开幕。本次活动以VCR演示、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现书香魅力,旨在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扎根基层,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活动发布了“我最喜欢的 12本好书”入选书单,表彰了2021年度十大最美阅读推广人、第四批市级示范书屋等。 (1)请为这则消息加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2)如果你作为《青杏晚报》的小记者,采访获得2021年度十大最美阅读推广人中的一员,请你设计两个采访问题:①______②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A.没明确图表的年份;没有体现出图中几种阅读形式所占比重的大小; B.没明确图表的年份;没有体现出纸质书籍或手机进行阅读比重上的差异; C.没有体现出图中几种阅读形式所占比重的大小; D.对图中主要信息概括最合理。 故选:D。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过对画面的观察,分析画面中数据。
抓信息要全面而准确。根据图表题题干要求,规范答题。不同的图表形式,题干有不同的要求,答案表述也各异。
2.【答案】【小题1】会当凌绝顶
【小题2】路转溪头忽见 【小题3】铁马冰河入梦来 【小题4】在乎山水之间也 【小题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答案:
(1)会当凌绝顶(重点字:凌) (2)路转溪头忽见(重点字:见) (3)铁马冰河入梦来 (4)在乎山水之间也
(5)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重点字:笃)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答案】本题考查名著评价。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所给材料,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
联系“你出国去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大概和我二十六年前的情形差不多,就是对所在国的语言程度太浅。过去我再三再四强调你在京赶学理论,便是为了这个缘故”“理论上先略有门径之后,在国外念起来可以比较方便些。可是你自始至终没有和我提过在京学习理论的情形,连是否已开始亦未提过。我只知道你初到时国罗君患病而搁置,以后如何,虽经我屡次在信中问你,你也没复过一个字。——现在我再和你说一遍:我的意思最好把俄文学习的时间分出一部分,移作学习乐理之用”可知:傅雷是一个深爱子女、理解子女、能坦诚相待明智,有思想的人,对待孩子的问题可以因材施教,呕心沥血的培养和教导,以自已深厚的学养和经验为傅聪提出可行的建议的人。示例:我愿意做傅雷的孩子。因为他是一个深爱子女、理解子女、能坦诚相待、对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有看深刻的体验与认识的父亲。他是个明智,有思想的人,对待孩子的问题可以因材施教,呕心沥血的培养和教导,以自已深厚的学养和经验为儿子提出可行的建议,从这可以看出他是个严肃、认真的人,家书中体现看他对儿女深深的爱。 答案:
示例:我愿意做傅雷的孩子。因为傅雷是一个深爱子女、理解子女、能坦诚相待、对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有看深刻的体验与认识的父亲,傅聪遭遇挫折时,傅雷鼓励他同时又告诫他不要过分焦急或自满,从这可以看出他是个明智,有思想的人,对待孩子的问题可以因材施教,呕心沥血的培养和教导,以自已深厚的学养和经验为傅聪提出可行的建议,从这可以看出他是个严肃、认真的人,家书中体现看他对儿女深深的爱。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答案】【小题1】B
【小题2】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
【小题3】第⑥段和第⑦段,这段文字写了电灯在刚进入中国之时,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抵制。文章第⑥段“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正好说明了这一现象。 【小题4】略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灯彩不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 B.正确。
C.有误,原文是“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并非“从民间流行至宫廷之中”。
D.有误,原文是“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的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两者之间并没有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B。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第⑤段列举了“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皇室贵族使用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
(3)本题考查材料的运用。这段文字“清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写了电灯在刚进入中国之时,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抵制。文章第⑥段“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正好说明了这一现象。所以这段文字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中间合适。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①结合“中国的灯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日常实用灯和节庆观赏灯两个系统,并行演化,相映生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和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可得:灯文化的两个系统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②结合“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可得: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③结合“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试装成功后,人们发现电灯非但无害,反而有益,上海这才开始陆续安灯”可得:起初抵制,后来接受了灯具。 答案: (1)B
(2)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
(3)第⑥段和第⑦段。这段文字写了电灯在刚进入中国之时,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抵制。文章第⑥段“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
物”正好说明了这一现象。
(4)①灯文化的两个系统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②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③起初抵制,后来接受了灯具。
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中国的灯文化。前三段由故宫举办的“紫禁城上元之夜”元宵灯会引出说明对象,然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灯文化的起源,特点与近现代的发展。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5.【答案】【小题1】斑
【小题2】是指母亲不抱怨、扛起家庭重任的乐观、充实的正面情绪。 【小题3】68岁时拿到驾照。
【小题4】不甘心被时代抛弃,学会用微信文字发送祝福和表情包。 【小题5】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结合语境,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两鬓斑白”指两边鬓角头发花白,形容年老或操劳过度,所以“bān”写作“斑”。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文章的第⑤段“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第⑥段“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第⑦段“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房间;跟人谈话,会努力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第⑧段“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拟。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治”,这些内容可以得出“愉悦感”的意思是:母亲不抱怨、扛起家庭重任的乐观、充实的正面情绪。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句可知,妈妈“爱学习”的表现之一是:68岁时拿到驾照。根据②③两空提示,第四空,是在第六段,根据“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
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可知,“我妈”学会用微信文字祝福和表情包。 (4)本题考查数字的作用的理解。
“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句中“18岁”说明母亲当时进厂工作的年龄很年轻。“15公里”说明她一天的工作量大,很累。“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句中的“2000元”说明工资少,生活不富裕。用这些数字表明母亲是个能吃苦耐劳,不惧任何困苦处境,会过日子的人。同时也为下文她不断地学习进步作铺垫。 (5)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的迁移能力。
“人生感悟”。文章用“一生都在成长”为题,做线索,梳理了“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表现了母亲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实现自我的超越,让“我”看到了母亲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由此生发“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的人生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乐观面对生活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答案: (1)斑
(2)指母亲不抱怨、扛起家庭重任的乐观、充实的正面情绪。 (3)①68岁时拿到驾照。
④不甘心被时代抛弃,学会用微信文字发送祝福和表情包。
(4)数字表明母亲是个能吃苦耐劳,不惧任何困苦处境,会过日子的人。同时也为下文她不断地学习进步作铺垫。
(5)“人生感悟”。文章叙述了“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表现了母亲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实现自我的超越,由此生发“她的了不起之处”的人生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乐观面对生活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文章用“一生都在成长”为题,做线索,梳理了“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表现了母亲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实现自我的超越,突出了母亲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乐观面对生活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6.【答案】【小题1】郑燮,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
【小题2】略 【小题3】B
(1)本题考查常识积累。甲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中的诗句。乙文出自《列子?汤问》,我们还学过其中的作品有《两小儿辩日》。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语有:而,可是。何苦,担心什么。平,铲平。句意为: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3)本题考查理解诗文内容。 ACD.正确。
B.有误,“咬”把岩竹拟人化。“甲诗‘咬’字运用夸张手法”错误。 故选:B。 答案:
(1)郑燮《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 (2)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3)B 参考译文: 竹石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
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
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7.【答案】【小题1】和。,回家。
【小题2】D
【小题3】以公名德,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 (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①句意: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及,和。 ②句意: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还,回家。 (2)本题考查句子的意思理解。
句意: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故选:D。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由“郗公值永嘉之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句的意思是:郗公(郗鉴)恰逢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吃不上饭。乡里人都很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由此得出:乡人对郗公“传共饴之”,原因是“以公名德”;由“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句的意思: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得出:当乡人因饥困而表示“恐不能兼有所存”时,郗公的表现是: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 答案: (1)①和。 ②回家。 (2)D
(3)以公名德。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 译文:
郗公(郗鉴)恰逢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吃不上饭。乡里人都很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8.【答案】别样的课堂 在生活中处处有课堂,除了在教室内我们学到的内容之外,我们
还可以在外面学到课堂内所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生活并学习。在前几个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持续三天的七年级军训生活。我们在那里学到了要遵守纪律、听教官的话。
第一天的时候,我们去了军训的操场上。教官告诉我们一定要遵守纪律还要听教官的话,事后,我们还学习了站军姿,最后,练习了“齐步走”,这些都让我意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我们手挽着手,大家一列一列地走。首先,我们先站军姿,脚跟合拢,脚尖张开60度,教官先让我们在原地站5分钟,中间不可以做任何小动作,不可以动一下,只要一个人动就多加1分钟,我们都用手贴紧裤缝,原地不动,不过一会儿,一位同学坚持不住了,就动了一下,我们全体多了1分钟,几秒之后,又加上了1分钟。终于,教官让我们放松了一下。那段时间让我学到了在课堂上许多学不到的知识。
我们还学习了“齐步走”,一开始,我作为排头,走得比较快,步子又跨得大,以至于排尾那些小个子的同学走得很快也很急,使队伍一点也不整齐;第二次我跨得比较小,教官告诉我不要刻意地跨小,只要自然一点,走得慢一点,步子稍微小一点,让排尾的同学跟得上就行了;我听了教官的话,效果就比之前好一点了,慢慢地,我们一排团结了起来,就相对比其他三排配合得要更加好,但偶尔还会有一点小的不和谐。这个课堂,它真的教会了我们许多。
通过这次连续三天的军训生活,我明白了队友们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团结友好,不可以自顾自,不顾团体。军训生活,也可以说是课堂,那是除了语、数、英之外的别样的课堂,我在那里知道了我们一定要团结。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别样的课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课堂”的意思是: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人生中,处处是课堂。在此所指代的本不是学校用来进行教学的教室,但在某些场合它便成为了“课堂”,要突出“别样”,如:社会是个大课堂;崇高的心灵也是课堂,如雷锋精神等;监狱是个改过自新的课堂等。这个“课堂”只要是具有“教育”这一功能就行。文体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就行,注意强调“这个课堂”的教育功能。
这篇记叙文采用顺叙,详略得当地叙述了小作者军训的故事,突出“军训生活,也可以说是课堂,那是除了语、数、英之外的别样的课堂,我在那里知道了我们一定要团结”这一中心。心理描写的运用恰到好处。
9.【答案】您进行阅读推广的目的是什么?,您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阅读推广的?
答案:
(1)示例:第十届杨浦读书节隆重开幕
(2)示例:①您进行阅读推广的目的是什么? ②您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阅读推广的? (1)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解答此题,要先读懂新闻内容,再抓住关键语句“金秋时节,第十届杨浦读书节在区文化馆隆重开幕”进行概括。要注意字数要求。
(2)本题考查采访问题的设计。解答此题,要围绕“阅读推广”来设计问题,问题要有针对性,符合采访对象的身份和职业。
设计采访问题时,要考虑采访对象的身份和职业,问题要明确,不要设计敏感性问题或令对方尴尬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