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
一、什么是咏物言志诗
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
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
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分类
1、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2、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
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3、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
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蝉 虞世南(初唐)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瑞”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
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并由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竟至入狱。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个很好的评论:“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位诗人一为,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三位诗人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都写得物我无间,情意胶合。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4、以物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如: 病牛 李纲(北宋宰相)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5、托物言理类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如:
琴诗 苏轼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是通过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 特点归纳:
(1)题目: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
(2)内容: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描其形,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表达诗人的理想、志向、情怀等,追求“神似” 。
(3)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物喻人、拟人、象征、比喻、烘托、对比等;
要了解所咏之“物”的比喻或象征意义(特有的文化内涵),先要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 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如:
“梅”拥有“傲霜斗雪”的风骨且不谐流俗, “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
“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表达哀怨、思归(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月:思乡(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送别(柳永《雨 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梧桐,凄凉悲伤(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芳草,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等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提到“柳树”,常取其谐音表达惜别;提到“浮萍”,常据其特征表示漂泊不定;“燕子”“大雁”因春来秋往,因此适合抒写思乡怀人;“蓬蒿”“夕阳”因暮气沉沉,岁寒三友中的“松”和“竹”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中国文化赋予“松”“坚韧挺拔”的性格,赋予“竹”“刚正有
节”的节操。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因此用来表达衰败离愁。这些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中国文人特殊的语言符号。欣赏诗歌,应当对这些充满寓意的事物保持必要的敏感。
三、赏析示例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思考:这首诗写出了石灰哪几个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志 提示:分析所咏事物特点时要逐句分析,要点尽量全。
答案:全诗写了石灰四个特点: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如下:
(1)所咏之物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2)所咏之物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环境烘托
子规 (唐)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
注:①子规,也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周朝时,蜀侯自称蜀王,后来有杜宇继承。杜宇教民务农,使蜀国强大起来之后,让位给他的宰相,自己隐居西山,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哀。当时人们称这种鸟为杜宇,表示对他的纪念。
②3、4句意:倘若凡是冤恨的魂魄都像杜宇那样能化为啼鸟,那人间的冤恨那么多,化成的啼鸟将栖息于什么山林树间呢
(1)意象分析(有何特点):冤亡、积怨、啼血
(2)情感分析:借咏子规抒发了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3)手法分析:托物抒怀(由鸟及人,由自然到人类社会,表达对人间冤情的关注)、用
典(采用杜宇化鸟的典故,来说明杜宇冤亡、积怨之深)、反问(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注:①韩愈于贞元十九年12月被贬谪阳山县,元和元年遇赦赴江陵待命。他于旅舍中题本
诗。②“支离”,指葡萄不规则的攀络状态。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颔联、
尾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6分)
(1)意象分析(有何特点):“新茎犹枯”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高架复扶”杂乱攀附,需要照顾
(2)情感分析: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3)手法分析:托物抒怀、比喻(“龙须”喻葡萄的藤蔓、“葡萄”喻诗人自己)
小松 唐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意象分析(有何特点):由小到大,不被人注意,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 2句) (2)情感分析: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 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3)手法分析:托物言志、对比(时人对“小松”的前后态度)、比喻(小松喻人)
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
意象分析:芍药——艳丽、妩媚,但是格调不高;芙蕖——纯洁,但是寡情,孤芳自赏;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 (2)情感分析:对牡丹的赞美
(3)手法分析:对比(把牡丹与芍药、芙蓉对比:芍药妖娆多姿,却少品格; 芙蓉出污泥而不染,却乏风情;只有牡丹,国色天香,花中之王。通过对比,将牡丹绚丽多彩的姿态,雍容华贵的气质呈现出来。)侧面烘托(“花开时节动京城”,以京城赏花狂潮来衬托牡丹的魅力。) 注意:
1. 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 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 2. 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故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3. 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可借助诗人生平、注解等。 四、课堂演练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2)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懈吾民之愠兮”。 (1) 请你概括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梧桐树形象的主要特征。
(2) 分析作者借托“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高考真题
1、(20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 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 ,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 4、(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答: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 2.(20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 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 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3、(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 棠 苏轼 惜牡丹花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4分) 答: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 1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2010 山东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 lià ng ) : 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诗答案
四、课堂演练1(1):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 \"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 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评分标准:手法2分,分析2分,感情2分
(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评分标准:手法2分,感情3分)
杜甫《孤雁》一诗以雁自况,托物抒怀。“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首联点题,孤雁不饮不啄,执着一念,且飞且鸣,其声凄惨,其影孤单。思念同伴,拼命追寻,悲壮中透露出一份热烈,一份执着。 颔联巧用对比,“一片影”写孤雁的渺小孤独,“万重云”写云天的高远浩茫,两相映衬,更见得离群失伴的孤雁漂泊云天,无处投身的悲苦焦虑。“谁怜”反问,渲泄滚滚诗情: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份离乱伤怀不正如孤雁的哀哀长鸣吗 颈联描写幻觉,刻画心理。孤雁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一刻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涯,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群雁老在它眼前晃动;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鸣响。这两句血泪文字以虚写实,亦幻亦真,情深意切,哀痛欲绝。 尾联以“野鸦”来陪衬孤雁,感情浓烈,爱憎分明。孤雁是思群念友,悲鸣不已,痛苦劳累,迫切焦急;野鸦则鸣噪纷纷,了无意绪,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两相比照,更见得孤雁的孤单可怜,处境险恶,也可看出野鸦的鄙卑无聊,冷漠刻薄。 四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孤雁,孤单困苦却飞走哀号,处境险恶却苦苦追寻,卑微渺小却心比天高,这是一首孤雁念群,悲中有壮的赞歌,这是一曲披露心曲,挑战人生的赞歌。小小一只孤雁写尽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
2(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3(1) 孤寂(孤傲、孤高)、正直、虚心、顽强(不屈)、奉献等等。(2)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3分) 五、高考真题1、(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念、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
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2.(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过程。“晚”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译文】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 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 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赏析】 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屡禁其习武。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阴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生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与“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3、(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4、(1)、运用衬托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出鹰的形象。(2)、下片前两句,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后三句,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5、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2)托物言志(或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附:(1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作品鉴赏】刘孝绰(481-539)南朝诗人。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父刘绘,为齐大司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学”,就能“代父草诏诰”。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非常欣赏孝绰的聪明才智,常常带着他拜会亲友,被人誉为“神童”。梁武帝时,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秘书丞。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绰图像,悬于“乐贤堂”,以示敬仰。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争相传诵,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诗与何逊并称“何刘”。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着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着名诗作。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
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
【作者简介】储光羲(706或707—760或763)唐代诗人。兖州(今属山东)人。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后为安宜县尉尉。公元751年(天宝十年)转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安史之乱后,被贬谪,死于岭南。为盛唐着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 2010年全国卷答案:
(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2011年山东卷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