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1期 2012年1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V0L25.N0.1 Jan.201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 邹志高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宿迁[摘223800) 要】人们经常游园林、赏美景、陶情操。而书画墨迹作为古典园林必具有的造园要素,游园时更得用心品味。 匾额楹联的题写,从设计、筑山、叠石、理水时都作为园林的“精髓”、“点睛”之笔营造。根据楹联匾额书写的内容分:有 的“书景”、有的“书情”、有的“书趣”、有的“书志”、有的“书境”、有的“书德”等。 [关键词]匾额楹联;艺术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2)01-0155-0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和济南大明湖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楹联等 都以“景”题词,发人联想…… 二、书“情”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2.O1—078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 馆、斋、舫、墙等建筑,我国最早的园林可追溯到周文王时代的 “囿”。匾额使记载始于五代时期桃符,横的称扁竖的称额,一 般选挂在建筑人口上方的门顶上,或挂在厅堂内正面墙壁或梁 宗白华说,艺术家凭借他深静的心襟,发现宇宙间深沉的 境地;他们在大自然里偶遇枯槎玩石,勺水疏林,都能以深情冷 眼,求其幽意所在。 架正中下,匾额对园林景观的升华藻绘点染,赋形摘彩之外,寓 情寄意,托物言志。匾额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具有 文学形象的匾额始于中唐,它使物象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 景”获得灵气和生气,人们开始涵咏于其中,神游于境外。 苏州拙政园西部临水转弯处设一扇形小屋取名“与谁同坐 轩”,小轩因其形如扇,故称“扇亭”,其陈设的石桌、石凳,匾额 以及空窗等亦均作扇形。此轩宜于闲眺,故取苏东坡《点绛 唇》:“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水同坐?明月清风我”。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宇标 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一”。这说 明匾额楹联在古代园林中的特殊地位。 据<楹联丛话》说:“楹联之兴,肇始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 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联,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 籍者寥寥然”。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涉及:文学、哲学、美学、绘 画、书法、雕刻等诸多艺术领域,是识景的钥匙,它与景物相互 每当坐依亭中美人靠,低头便可以看见水中明月的影子,岸上 徐徐吹来来清风,亭畔植有的青青翠竹,随风摇曳着秀挺的身 姿,竹下更有芳草萋萋,闲情雅趣,何等适意。在茫茫人海之 中,此时能与谁同坐?此生又与谁同坐?那人在眼前还是在天 边?那人能与我明月同看,清风共听吗?而这周围的景致,是 否又会因所坐之人而变得不同?历经岁月,越来越向往着与相 知的人秉烛夜谈,把酒赏月,共品清风,相对一笑尽在不言中 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拙政园 补充、相互衬托,把景观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古典园林中的 匾额楹联是景观的“诗化”、 心灵化”,是对于景观表象和心灵 境界的一种审美概括。把大自然中的佳境,去粗存精后,“聚名 山大川鲜草于一室”,使人足不出门,即可饱尝大自然的无限风 情,陶冶于壮丽的山水风光。 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等对联借景抒“情”,观 者在欣赏美景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 三、书“趣” 下面,从书写题词内容的六个方面来品赏中国古典园林的 匾额楹联艺术: 一、书“景”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 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 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l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布斯说:“中国花园的 实际设计原则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 “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 林意境”。 狮子林最大的特点是湖石假山多,被称为假山王国,园中 峰峦欺负,洞壑婉转,奇峰巨石,玲珑剔透。乾隆下江南游狮子 林时,见园中假山重叠,峰回路转,树木疏密有致,一泓碧水,几 曲小桥,秀丽俊雅,兴之所至,挥笔写下“真趣”二字。宋王禹俩 种各样的目的。” 颐和园乾隆题写的“山色湖光共一楼”,在楼上凭栏眺望山 色湖光,美丽的山色和潋,在于创造滟的湖光被造物主拢集于 一座楼阁。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阴晴,这座楼阁都一直注 视着变幻着的一切:冬日里,纷纷扬扬的如席大雪静静地絮盖 着无垠的昆明湖;夏日里,如叶的小舟在夕阳中塑成剪影;春日 诗云“忘机得真趣,怀古生远思。”谓忘却计较或巧诈之心,自由 恬淡与世无争,陶然忘机,就能悟得山林之真趣。 圆明园的“坦坦荡荡”、留园的“活泼泼地”、上海豫园的 里,柳絮和花瓣飘落在它的飞檐上;秋日里,金灿灿的落叶铺满 万寿山的山坡。晨曦,漫山的茂林在曙光中摇曳着翡翠般的枝 叶;傍晚,佛香阁、排云殿在落日中溶金。风里,在搅混天地的 呼啸声中,它宁静地注视;雪中,它以单纯的色彩包容天地;雨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 年暮暮朝朝”等匾额楹联也都趣味横生。 四、书“境” 中,它在丝丝缕缕的珠帘中释放着历史的幽情…… 避暑山庄的“ 峰落照”、“西岭晨霞”、拙政园的“倒影楼” 古典园林意境创造的思想方法可以用恽南田的话来概括, 】55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第25卷第1期 其《南田画论》中这样说:“境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 不曲不深也”。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 濮水以及和惠子濠梁问答故事的留园“濠濮亭”;留园:“读 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它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 果,唤起赏者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取苏轼“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 枝斜更好”之意。临水而筑,玲珑剔透,松梅盘曲,柳枝拂水, “境”色绝伦;园内濯缨水阁雪香云蔚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 更幽”对联,即使游人在无风、无月、无蝉、无鸟时到此,也觉得 似有这一境界。 《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正达,读汉文 取坚。最有味称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 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等都是抒情写“志”联。 六、书“德” 游目骋怀,醉心风月,寄情松竹,取乐花鸟,随性适情,追求 白居易所说的“外适内和,体宁心恬”,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以 留园的“小蓬莱”,水石峥嵘。藤萝萦绊,山明水秀,古木蔽 空,问或有一两个女子拍照留念,绿荫里,人与这园景有着动静 “天人合一”、“返朴归真”为至高品德的审美境界。 拙政园中的“远香堂”,是远香堂南檐的匾额,乃著名书法 家沈德潜所写,后来遗失又由张辛稼补书,此额取自北宋.周敦 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句意。大意是荷香传的越远越清 淡,表面上是描写荷花,实际上是主人以荷花自喻,把自己比喻 相宜的交流,默默的,脉脉的。 圆明园的“月地云居”、网师园的“山前倚仗看云起,松下横 成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有着高尚的品德,声名远播。堂名 琴待鹤归”、上海豫园得月楼“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 来”等匾额楹联都把赏者引入迷人的意“境”。 有时,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 <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 空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看到极具感染力的“境”象。 五、书“志” 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 得名。夏El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 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 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 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 取意于李白“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拙政园“兰雪 中国园林的“主人”,大多具有“三绝诗书画”的才艺,是 堂”;圆明园的“澡身裕德”;留园的“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 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 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等 都以“德”陶冶性情、流芳后人! 中国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 “精神贵族”,他们能将内心构建的超世出尘的精神绿洲、精心 外化为“适志”、“自得”的生活空间。 网狮园濯缨水阁南墙上的那副“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楹 联,乃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亲书亲写。全联言简意骸,寥寥数 字,发人深省。联中的“曾”字,eP ̄L,子弟子曾参。他说过:“吾 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故日曾 三。“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 才能创造出以小见大,寓有限于无限之中,显现出自然山水精 神的空间意象,这就是“离形得似”的境界。清文人和园林鉴赏 家张潮曾说:“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真足以摄召 魂梦,颠倒情思”(<幽梦影>)。匾额题刻,正是将园林中这些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称“颜四”。“禹寸”指的是大禹珍惜 虚实之景以及文人的情思系之一词,来表达其深?邃的立意、 每一寸光阴。<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光阴”。 含蓄的意境和高雅的情调,从而拓展并且强化和充实了景观的 “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 内在的生命意蕴,“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 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作者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囊括了 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园中必须有书画墨迹并对书 广博深邃的内容,让人钦佩,更让人值得钦佩和学习的是作者 画墨迹作出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寸山多致,片石生情”,从而 的这种积极的思想。此联在于激励人们要珍惜人生的大好时 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革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 光,积极学习,用以完善自己。 境界。 “守拙归田园”的拙政园;取自<庄子・秋水>中庄子垂钓 参考文献: [1]车前子.品园[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3]陈丛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4]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