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妖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晚唐诗歌的落花意象及其内涵

论晚唐诗歌的落花意象及其内涵

来源:易妖游戏网
第29卷第3期2020年9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st Yunnan UniversityVol. 29 No. 3Sep.2020论晚唐诗歌的落花意象及其内涵尚志会(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摘 要:“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意象,晚唐诗歌中的落花意象描写不仅数量多,在内涵上除继承前 代伤春惜时主题之外,又创新出与时代社会相照应的家国兴亡之喻。晚唐诗人借落花意象,表达了伤春惜时的生

命之感、功业未成的不遇之感以及盛衰有无的兴亡之叹。从中唐到晚唐,落花意象由明净逐渐走向悲凉,具有鲜 明的时代烙印。关键词:晚唐诗;落花;意象—、引言“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意象。

诗曰:“惜花无计又花残,独绕芳丛不忍看。”⑷

刘威在《伤春感怀》诗中说:“花飞惜不得, 这些诗歌都是借春残花落,表达了匆匆时光之

正如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 年长更堪悲。春尽有归日,老来无去时。”⑷

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⑷, 诗人的心境受大自然的触动而产生波动。大自

感。晚唐的落花意象在整个唐代诗歌中约占四

然的花开花落,引发出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思考, 消逝的情感。“落花”一词较早地见于《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凶落英,

落花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时光不再、青春 分之三,数量庞大皈。庞大的数量背后,所支

撑的力量是内涵的新变。首先,晚唐诗歌的落

花意象发展自觉地接受了 “伤春惜时”的文学

象发展的重要一环。其次,晚唐的“落花”也

就是落花。“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叨 传统内涵,并进一步将其强化,是中国诗歌意

这两句正是屈原对“落花”意象自然意蕴引发

人生感触的最好注解。唐代诗歌接受落花意象 是士人情绪化的产物,是失意情感的载体。经

材书写,不可避免地走向情感的平实,甚至消沉。 尤其在中兴难继,士人普遍感受到前途的迷茫。

的书写传统,尤其以伤春诗中的落花描写最为 历过安史之乱的诗人,逐渐失去恢弘阔大的题

突出⑶。春天是万物勃发的时节,生机盎然, 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能引起诗人细腻的情感。 落知多少”。这是一种较为轻松的、欣赏大自

孟浩然在《春晓》中面对一夜风雨后,叩问“花 仕途的失意,体现在诗歌之中就是将情感化投

射到外在事物,借“落花”表达功业未就的不

然的心态。唐代诗人面对春天所生发的更多的 遇之情。最后,以“落花”表达盛衰兴亡之感

是暮春时节,春残花落的伤春情怀。白居易《落 花》诗写:“留春春不住,春归人寂寞。厌风

是晚唐落花意象的一个重要新变,带有鲜明的

时代印痕。晚唐的政局动荡,更引发了人们强

风不定,风起花萧索。”⑷李建勋的《落花》 烈的不安之感,对生命无常的体验感进一步地

*收稿日期:2020 - 4 - 22作者简介:尚志会(4995 -),男,安徽界首人,南通大学文学院2048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冲国古代楚辞图像整理与研究” (19BZW056)阶段性成果之一。10尚志会:论晚唐诗歌的落花意象及其内涵加深。面对春花的匆匆凋谢与花开花败,人们 在动荡中体认到生命的短促与珍贵。诗人将自

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阂題鵝即鶴駛,杜鹃鸟, 又名子规、杜宇,其声呜咽,其鸣可哀。“題鴨” 与“落花”意象组合,强化了惜春伤逝的意味。

然的落花景象与人生的浮沉联系在一起,又将 其与社会的盛衰联系在一起。借落花表达对国

家、社会的感叹,中唐已有先声,这种兴亡之

此诗借題鴨鸣而花落春残,展现了春匆匆去后 的寂寞景色,表达了内心中隐隐的愁闷情绪。叹直到晚唐都未消失。二、伤春惜时的生命之感晚唐诗歌中少了孟浩然的那种以平静之心 观自然之物的落花意象,主流是承袭之前的“伤 春惜时”的情感,并带有深深的悲伤色彩。青

山宏《中国诗歌中的落花与伤春惜时的主题》

中说:“虽然难能立刻断定杜甫的哀叹成为转 折的契机,但是中唐以后落花和伤春、惜春之 情的结合已经确凿不移,更到了晚唐完全发展 为诗歌中的普遍感情之一。”⑹借落花表达伤

春、惜时之感是中唐之后诗歌的重要特色。杜 甫就是这一转变的体现者,杜甫早期书写的《遣 意二首》其一云:“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这里的“野花落”与“春水生”相呼应,并无

萧条寂寥之感,而是给人以自然景色的纯净美

与万物萌动的生机感。其《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第七首写:“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⑷这里 尽管也是将落花与时间结合在一起,但更多的

还是将花拟人化,饶有趣味,而且“嫩叶”更

含有生机的希望。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迁居夔 州,写下“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将春花与春愁紧密结合在一起。杜甫的落花与 惜春,尤其以《曲江二首》(其一)最为感人,“一

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极为哀婉。 晚唐诗歌在继承中将这样一种沉郁的伤春之感,

逐渐强化。顾非熊是唐代诗人顾况之子,他在《暮春 早起》诗中,较为鲜明地以春残花落表达时光 飞逝的咏叹。诗云:“柳梢暗露滴清晨,帘下 偏惊独起人。題鳩数声花渐落,园林是处总残

春。”⑷在顾非熊的笔下,清晨柳梢滴下的露水, 带来的不是一天的美好,而是独居的惊起。中

晚唐诗人在面对大自然的变迁,细腻地从花落 感知到春残的描写,从而引起对时光与年华飞

逝的感慨。顾非熊这首诗的第三句“題鳩” 一

词,则用典于楚辞《离骚》:“恐霜訣之先鸣兮,

这类情感描写在晚唐的伤春诗中体现的较

为突出。杜牧、李商隐、韦庄等人有直接以惜春、

春残等为题的作品,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间,

营构出花落的环境氛围,进而借以抒发情感。

如杜牧以《惜春》为题的诗就有两首,而且均

写到落花意象。杜牧《惜春》(其一)曰:“春

半年已除,其馀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

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谁为驻东流,

年年长在手? ”⑷杜牧《惜春》(其二)曰:“花

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可能留

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

满山啼杜鹃。”⑷《惜春》(其一)写春天过半,

春花凋残,从而感叹流年的不再。《惜春》(其二),

明确以花开花落声明“时节中迁”的年华变换, 大有对过往的思念与留恋。其二尾句也抒发了

“杜鹃”的意象,可以看出“杜鹃啼,百花残” 的伤春情怀已然成了诗人普遍感知的心理情感。

其一 “醉残花”是一种动作,在落花之中饮酒

沉醉。宋代毕仲游的《次韵和宋宁道太祝许氏园

席上》写:“再来春已老,犹得醉残花。”⑺

意蕴与此相同,皆是将落花视为时间的代名词,

杜牧在《怅诗》一诗中:“自是寻春去校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亦是将花落与春归时间紧

密联系在一起。杜牧的两首《惜春》诗,在“落 花”意象运用中,虽与他人不完全相同,但共 同传递了晚唐诗歌中伤春惜时的生命之感。韦庄的《春愁》诗:“自有春愁正断魂,

不堪芳草思王孙。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

独倚门。”⑷将落花与黄昏、暮雨等意象结合,

展现了愁思。韦庄和李商隐的诗歌,不仅有伤

春主题下的落花书写,还有许多直接以落花为

题的诗作。韦庄《叹落花》结句“飘红堕白堪

惆怅,少别橄华又隔年”,《残花》结句“惆

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都较为直

露地借落花抒发年华伤逝的惜时情感。李商隐的《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

11第3期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第29卷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

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⑷这 首诗专咏落花,“乱”字既形容了花飞的动态,

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见月长怜夜,看花又 惜春。”⑷顾非熊少年即是才俊,然而,困顿

潦倒于科考场30年,郁闷之极。这首诗题名即

点明“落第”主题,将仕途的失意,通过月、

也点出了内心的烦乱。颈联是花落满阶而不忍

联描写春天消逝,只有落花飘零沾衣,使全诗 充满了伤春惜花之感,感情沉郁,委婉动人。

扫除的情形,触发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尤其尾 花等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张祜也是仕途失意

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家族地位显赫,但在仕

途上其才能一直得不到发挥,他曾被元稹等人

李商隐的《残花》诗句“残花啼露莫留春”,

同样是如此情感。晚唐诗人在描写落花时用

“残” “败” “乱” “尽”等略显低沉、萧索

的字眼与“落花”结合,强化了春残花落所带

给人的悲伤哀婉的情感体验。三、功业未成的不遇之情从中唐到晚唐,一代士人经历了诸多现实

的波折,他们业已失去了征战沙场的机会,“功 名只向马上取”的盛唐,千里绝尘,一去不复 返了。中、晚唐的人们更多地转向仕途,功名

惟从科场出。然而,从中唐开始,科举风气逐 渐失去了规则的公平。《唐语林》记载唐大中

七年(853年),崔瑶知贡举的情形:“以贵要 自恃,不畏外议,榜出,率皆权豪子弟。”固 到了大中九年(853年),沈询出任主考官, 则公然将录取名额分给自家亲戚。中、晚唐时期, 由党争引发的人才选拔的不公,权贵操纵科场

及贵族子弟请托的现象,让许多士人感到前途

的微茫。这种不公平的科举风气,推动了唐王 朝的衰朽进程。唐末农民领袖黄巢曾多次 参加科举而始终未能中第,深深地感受到因身 份而导致的不遇,在愤懑中写下了两首咏菊花 的诗歌。他的《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

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⑷诗意尽显黄巢对晚唐科 举的失望,借菊花自喻,传达了意欲冲破现实

的决心。这首诗纵然充满信心、野心与雄心之意,

但也带着强烈的愤慨与悲凉情感。借花设喻, 是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手法。但晚唐诗人并不是 都有像农民阶级领袖黄巢一样推翻旧政权的决

心和信心,他们的诗歌中所咏之物,所设之比

缺乏这样的冲破力。晚唐诗歌中的花更多地是 消沉的,带有诗人自况的荣华未就、功业未成

的不遇之心境。顾非熊的《落第后赠同居友人》诗:“有 12排挤,晚年隐居以终。他的《邮亭残花》写:“云 暗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自从身逐征

西府,每到花时不在家。”⑷诗中两次出现花,

在日暮时分见到衰败的残花,这无疑是一种情

感的投射,是心境的写照。第三句点明自己写

此诗的处境,一种飘忽不定之感,夹杂着思念 家乡与期盼功业的复杂心情。李商隐多次参加科考,始终未能如意。后

又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

一生困顿不得志。尽管李商隐以“不知腐鼠成 滋味,猜意鹏雏竟未休”表达自己对功名利禄

及权贵的轻视,但仕途的坎坷,在他诗中有所

展现。他的赠别诗《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非关无烛夜,其奈落花朝”语,表达内心有 着强烈的入仕之心,传达了他希望获得赏识与

任用的心情。诗中一个“奈”字将“落花朝” 的坎坷遭际显现的淋漓尽致。诗中的“落花” 是一个时间的象征,花的凋落是春尽的象征,

李商隐借此以说明自己此时亦处于一个不遇的 状态。晚唐士人普遍的不遇遭际,使他们失去如

盛唐时期强烈地建功立业的士人情感,也失去

了昂扬向上的积极心态,他们更多地关注个人

内心的抒发,对外在事物的描写更多地是一种

心绪化的表现,落花是情感的外在投射。四、盛衰有无的兴亡之叹唐王朝晚期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激化,整

个晚唐的社会政局是处于风雨飘摇动荡中。中

唐时期白居易《白炭翁》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语,就已经将宦官专权给下

层人民带来的痛苦的根源揭露了出来。唐末大

规模的农民,从浙东裘甫到黄巢,

25年间频繁的社会,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诗人在这个过程中体认到历史的盛衰变化。许

浑《咸阳城东楼》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

尚志会:论晚唐诗歌的落花意象及其内涵似乎是晚唐风暴来临的预言。政局变动引发了 恩好似三春雨,半为开花半落花。”二者将落

诗人的盛衰兴亡之感的抒写,诗人们在诗歌中 表现出对历史的关注、现实的思索、社会的盛

衰有无进行着体悟。他们诗歌中的落花意象, 花意象与宫廷女子的命运结合一起,对历史的

咏叹增强了落花本身的历史厚重感。沈亚之《梦

游秦宫》和高蟾《吴门春雨》二诗,皆对历史

具有了深沉的家国意识。这种国家兴亡的感慨 遗址进行咏怀,沈诗结句“春景似伤秦丧主,

在安史之乱的杜甫诗中就初现端倪⑼。杜甫的

《春望》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⑷将花拟人化,表 达自己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内心中充满了对 国家的沉重悲伤。面对晚唐的国家,诗人 则常借落花意象委婉表达情思。许浑有诸多的咏史诗,诗歌情绪普遍消沉,

感叹岁华变迁,给人以灰暗的感觉。他在多首 诗中追忆往事,呈现出对历史、对旧年的回溯。

许浑的《游江令旧宅》:“身没南朝宅已荒,

邑人犹赏旧风光。芹根生叶石池浅,桐树落花

金井香。……”⑷颔联中的“芹根生叶”“桐

树落花”共同展现了旧宅的荒芜之久的状态。

尤其他在《怀旧居》诗中写道:“兵书一箧老 无功,故国郊扉在梦中。藤蔓覆梨张谷暗,草 花侵菊庾园空。”⑷将这种家园荒芜之态一一

道出。在《酬钱汝州》诗曰“笙歌暗写终年恨, 台榭潜消尽日忧。鸟散落花人自醉,马嘶芳草 客先愁。”⑷将自己对社会盛衰的忧恨同友人

抒发出来,颔联借“落花”“芳草”等意象幽

微地传递了内心消沉、感叹世事变幻的情感。晚唐的落花意象常常在怀古咏史等诗中使 用,并含有盛衰兴亡的意蕴。杜牧的《金谷园》

一诗,就是作者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 址,今昔对比而兴吊古情思。其诗云:“繁华 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 鸟,落花犹似坠楼人。”⑷前二句写金谷园昔

日的繁华,今天都已不见,而流水、春草依旧

未曾改变;后二句即景抒情,由鸟啼而感到哀 怨,由落花想到当年坠楼的石崇爱妾绿珠。《唐

人万首绝句选评》:“落句意外神妙,悠然不

尽。”这样一种今昔对照,意味深长,情感凄切。

晚唐诗歌用落花场景叙说历史感慨的还有罗隐、

沈亚之、高蟾、潘纬等人。罗隐的诗《铜雀台》

和潘纬的诗《汉宫词》,都对历史人物进行了

评说。罗隐的《铜雀台》:“强歌强舞竟难胜,

花落花开泪满缙。”潘纬的《汉宫词》:“君 落花如雨泪胭脂”,借落花直接抒情。高诗则

写“吴甸落花春漫漫,吴宫芳树晚沈沈”,用

落花渲染悲凉的气氛,二人诗中均用落花展现

世事的更迭与人事的代谢,进而抒发出对社会

历史盛衰的感慨。《全唐诗》记载一首崇圣寺鬼《题壁》诗,

这首诗直接点明家亡国破的兴亡感慨,在落花

书写中从而熔铸了悲凉的情调。诗云:“禁烟 佳节同游此,正值醉醮夹岸香。缅首十年前往

事,强吟风景乱愁肠。策马暂寻原上路,落花

芳草尚依然。家亡国破一场梦,惆怅又逢寒食 天⑷。颈联借“落花芳草”的依旧,传达了时

间的永恒与人事的短暂的对比。这样一种表达,

在晚唐时节,不惟落花如此,其他意象群也承

载了这样的今昔对比、盛衰无常的内涵。韦庄《金

陵图》诗写“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张祜的《折杨柳枝二首》诗云“莫折宫前杨柳枝,

玄宗曾向笛中吹。”二者都是在对历史的书写

中借柳意象传递了今昔对比、盛衰变化的感慨。五、余论晚唐诗歌中以落花意象为代表的情感,是

诗人多重心境的表达。他们能够面对自然变化,

体悟出细腻的生命之感。落花意象由明净的伤

春惜时之情调,既是诗人的独特的遭际与自我

体验,更是时代所造就的文人心态而引发的引

发悲凉的兴亡感慨。晚唐诗歌的落花意象加强了伤春惜时的审 美情感,同时也扩充传达了对历史兴亡感慨的

内涵,对诗歌意象的审美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落花委婉含蓄地描叙历史,叙写现实,展现 了晚唐诗歌含蓄的特征,这是有别于盛唐诗歌

风貌的美学范式,对后代诗歌风格发展具有一

定的影响意义。参考文献:[1]陆机.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0.13第3期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第29卷[2] 王逸.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M].上海古 北大学,2017.[6] 青山宏•唐宋词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籍出版社,2017: & 2; 2&1995: 324.[3] 宋晋海.中晚唐“伤春诗”研究[D].湖南:

[7] 毕仲游.陈斌校点.西台集[M].河南:中 湘潭大学,2016.[4] 彭定求编.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 州古籍出版社,2005: 31&华书局,1999: 5000; 8515; 6579; 5834; 598& 6080; 8126; 8125; 6215; 8466; 5828; 5882; 2408; 6146; 6135; 6155; 6063; 9857.[5] 雷田甜.唐诗中的“落花” [D].陕西:西 14[8] 王说.唐语林(卷3) [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9] 党营.论杜诗中的落花意象[J].怀化学院学报, 2016, 35 (3) : 87 一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