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本思想
历史与社会学院2010级博物馆学 林金涅(20100510238)
摘要:孟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代表。他在“民本”理念的诸多方面直接沿袭了孔子的许多思想,立足于“仁政王道”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把“民本位”的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他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消极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清晰,全面,深刻的解读,认真分析潜藏在它背后的历史动因,能够挖掘内涵并赋予它合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现实意义
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儒家的一大特色。在我国的上古社会存在着朴素的人文主义传统,早期的统治者们都隐约意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邦的地位和作用。早在殷商时期,统治集团中就出现了一些比较开朗的政治家,如箕子,比干等。他们提出只有尊重人民并取得人民拥护的统治才能长久的思想。到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神权”思想开始动摇,“重民”的意识在人们尤其是部分统治者的心中越来越明显了。民本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 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 色且最具魅力的。孟子认 为人 民是社会和 国家的根基 .人 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 存在 与发展 以及统 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 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 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 固 自己的统 治,治理好 国家。要得到 百姓 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 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 、政事。”(《孟子·尽心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 的
实际治理 中 ,百姓是尤 为重要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丘 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 为大夫 。”(《孟子 ·尽心 下》)得到诸侯的赏识可 以成为大夫 ,得到天子 的欢心可以成 为诸侯 .得 到百姓的拥护才可以成为天子。由此可见 ,在百姓 、大夫 、诸侯 、天子的层层结构中 ,天子 的地位最高 、最尊 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失去了民心 ,天子也就不复存在 了。可见孟 子“民贵君轻 ”的含义是 ,民是社会 和国家的根基 .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 ,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 的事情 。
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情,当然也不乏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事情。秦始皇嬴政暴戾,使得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最终才统一不久的天下,才建立的政权,就被推翻。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汉王朝,与他善于搞好人际关系,懂得如何与属下相处,从而得到了民心密不可分啊!孟子的民本思想也在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孟子主张民本,就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而在孟子 以前,孔子就 主张在经济上 惠民。他说 :“养民也惠 。”(《论语 ·公 冶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颜 渊》)“因民之所 利而利之 。”(《论语·尧 日》)孔子认 为君主治 理国家首先 应该 富民 、惠 民 ,给人民好 处 ,就着人民能得 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只有百姓富足了 ,国家才能富强 。孟子继 承了孔子 的富民、惠民的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民之产”。 是 故 明君 制 民之 产 ,必使 仰足 以事 父母 .俯足 以蓄妻子 ,乐岁终 身饱 ,凶年免 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就是说 ,英 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 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 ,丰衣足食 ;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然后再 去引导他们走上 向善 的道路 ,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乐。“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产 ”。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 ,犯上作乱了。所以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 而刑之,是 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
子 ·梁惠王上》)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 .如果 没有固定 的产业收入 .也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 和行为准则。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加以处罚,这就等于陷害。所以说,英明仁德 的君 主应 该首先使人们有固定的产业收入 ,这样百姓就 会有“恒心”.就可以安居乐业 ,发展生产。
孟子通过经济上的各种来惠民,富民。因为他知道,首先要从物质上满足人民的要求,让他们拥有自己固定的产业收入,这样才能够使百姓安居乐业,人心才能稳定,天下也才能安定。
还有就是政治上要宽民、爱民。孟子反对虐政。“暴其民甚 ,则身弑国亡 。不甚 ,则身危 国削 。”(《孟子·离娄上》)他劝说统治者 不要残害百姓 ,如果暴虐百姓太厉 害 ,就 会身死 国亡 ,不太厉害 ,也会身危 国削。孟子反对连株 ,提出“罪人不孥”。他说 :“昔者文王之治歧也 .耕者儿一 ,仕 者世禄 ,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 ,罪人不孥 。”(《孟子·梁惠王下》)这是说 ,从前周文王在治理歧周的时候 ,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 :对做 官的人给以世代承袭的俸 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 ,不征税 :任何人到湖泊捕鱼 ,不加禁止 。除此之外 ,最重要的是对于犯罪的人 ,刑罚只及于他本人 ,不牵连到他的妻室儿女。在孟子看来 ,英明的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 “仁政”.应该宽民 、爱民 ,应该 “与民同乐”。
最后就是,思想上要教民、化民。 孟子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 ;善教 ,民爱之。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 民心。”(《孟子·尽心上》)他认为好的政治措 施不 如好 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 。善政 只能使人 民敬畏 ,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 民心 ,必 须实行好的教育。因此 ,孟子主张要在“富民”的基础上 ,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梁惠王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段日序,周日庠 ;学则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 (《孟子 ·滕文公上》) 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
序以习射为义 ,皆乡学也。学 ,国学也。孟子认为教育 民众不仅要有国学,更重要的是应该大力兴办“庠”、“校”、“序”等乡学。兴办学校 的目的是为了对百姓施 以人伦教育.让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道德关系 ,以及相关的各种礼仪和行为准则。同时,这也是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他说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 文公 上》)父子之间有骨 肉之亲,君臣之 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统治者教民、化民的目的就是要教导人 民如何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 ,了解这五种关系中内含的各种礼仪规范。“明人伦”的具体要求是让百姓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认为,人们在劳动之余,“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就能够“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 ·梁惠王上》)在家做孝顺父母 、敬重兄 长的子弟 ,出门则是忠于君主的臣民。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的社会 ,而且百姓也愿意忠心耿耿地为君主效力 。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 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因此 ,圣贤施教 ,当各因其材 。教育百 姓的方法归纳 为五种 :“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 私淑艾者。此五者 ,君子之所教也。”(《孟子·尽心上》)就是说道德教育中 ,有像及时 的雨水一 样滋润万物的 ,有成全 品德 的 ,有培养才能的 ,有解答疑惑 的,还有 以自己的善行来正己正人的 ,这 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通过道德教育 .孟子试图将道德规范根治于人 民的内心之 中。这样 ,民心就会归服 ,人民就会认同并且 自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
除此之外,孟子的民本思想还表现在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他说:“国君进贤,……左右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孟子认为,对这样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这个观念,显然包容有民主性的
因素。
因此可以说孟子也是中国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是先秦的民粹主义思想家。而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民贵君轻”对现在的中国社会还是有不可估量的教益!我们今天学习“十七大”报告,会看到大量的“以人为本”、“民生建设”、“社会和谐”等阐述。这是我们时代的强音。党的理论自然可以超越古人;在实际工作中,譬如防台组织转移人群正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继孔子之后,孟子以其深刻锐利的思想展现于世,从而成为孔学的后继,儒家的代言,他的作用不仅仅在当时不可估量,在随后的历代王朝中,乃至当今都能让人有一种历历在目的感觉,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朝灭亡教训,与民生息,其时,贾谊提出闯之于政也,民不学无术的观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之策被采纳。同样,在明末清初时期,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都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并使其大放异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民本思想深深影响了历代的进步思想家们。在近代,随着“西学东渐”的加强,西方的民主思想对国民的影响也日益深入,同时,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当时的仁人志士接受西方的民主思想提供了思想来源,并为以后的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当今时代,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孟子的民本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执政党的执政理念。
参考文献: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
徐复关:中国孝道思想的形成
李振刚:智者的叮咛——先秦诸子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