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春风》学习要点
一、解题: 提到春风大家都不陌生,不过本文所写的春风是指一定地域X围内的春风,即我国北方的春风。它和朱自清先生在《春》里所描写的那个春风的特点迥然不同。
二、走近作者: 林斤澜: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市文联专业作家。1923年6月1日出生,某某某某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9年后到市文联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书——戏剧集《布谷》。以后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一般取材于农民或知识分子。文章讲究构思立意,风格清新隽永,独树一帜。短篇小说《某某姑娘》因在题材和写法上新颖独到,曾引起读者注意。1962年春,由老舍主持,市文联举行了三次“林斤澜创作座谈会”,专题讨论他作品的风格特色。“”后写了一系列以某某农村为背景的短篇小说,1987年结集为《矮凳桥风情》出版,一时为人传诵。他以浓缩的结构、突兀跌宕的情节,白描出一系列人物形象。其作品还有《春雷》(小说集,1958)、《飞筐》(小说散文合集,1959)、《山里红》(小说集,1962)、《林斤澜小说选》(小说集、1980)、《石火》(小说集,1982)、《小说说小》(理论集,1985)、《满城飞花》(小说集,1987)以及一些报告文学等。其代表作品还有《新生》《茶馆》等。 林斤澜写得好,他看人入木三分,文笔却不温不火。他的文章中有中国人的一种东西,就是很忠厚,但也很聪明,但不是那种傻傻的老实,是一种通透后的善良。
三、走进文本: (一)背景资料:
林斤澜老先生经常活跃在故乡的江南和工作的两地之间,对江南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着不一样的情怀和感受。故采用对比手法,把江南的春风与的春风进行对比,写出了对北国春风别样的体会和深思。
1 / 6
word (二)文本解析:
本文采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北国春风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的特点。
文章共11个自然节,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地采用“人的话”和“南方人的感受”写出了春天的短暂。“春脖子短”,“有名无实”,言语中透着埋怨和不满,对北国春风的不喜欢溢于言表。
第二自然节中那最激烈的意见更是不遮不掩地吐露对春风的反感之情。“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百遍……”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想象,漫天飞舞的尘土,呼啸的寒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的诸多不便。人们对它毫无欣赏之意,觉得它满是缺点。“脏”成了春风的代名词。人们对它几乎是恨之入骨,骂之连天。有风时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国的春风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令人生畏。对春风、春天更多的是埋怨。 第三节过渡,并确认人们对春风的抱怨。
第四自然节一开头就把思绪引向了对江南春天的怀念。首先是对“老窖名酒”般的暮春美景的描绘,进而引出对江南春风的描述。“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像柳丝的飘拂”,“像细雨的滋润”,把春风轻柔、温和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
第五自然节用一个问句“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春风,多方位审视春风。从此对北国春风的态度转入褒的阶段。
第六自然节紧接着就通过叙述自己下乡时的观察,从正面和侧面具体来描写春风的特点。从其路径、声势写春风的来势凶猛。它携带着温暖的气流一路走来。它所经过的地方,积雪融化了,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不见了。从这些现象中你可见北国春风的强大力量。下面又用几个富有个性化的动词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写出了春风旺盛的活力。至此,春风的特点已深入到读者心中,但作者又惟恐形象不够或生动不足,在第七自然段中又用“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响起来了”,并且还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这种变化。例: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第八自然节,又写麦苗、山桃等植物的变化和农民的活动,以此来衬托春天的来临和春风的作用。
2 / 6
word 第九自然节写北国的山民也喜欢强有力的、来势凶猛的春风,就连它那偶发脾气的扬沙掀尘也喜欢得不得了。
第十自然节又把北国春风和南方的春风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这种喜爱之情。
课文就是这样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把对春风的喜爱之情渐渐拉起,最后用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这个反问句将这种感情推到了极至。
(三)难句解析:
1、春脖子短。
这句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北方春短的特点。把春天比作人(动物)的脖子,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2、“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这几句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江南春风的温和、怡人的特点写了出来。
3、“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了。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这一句采用象声词,真真切切地写出了在春风的运动下,河湖解冻,树木复苏的景象。“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这一句说明风的力量大,具有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是这种力量唤醒了生命。
4、“乍暖还寒,最难将息”。
此语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声声慢》,意思是初春时节,忽冷忽热,很难照顾自己。老百姓“春焐秋冻”的说法,讲得也是这种道理。
3 / 6
word
5、“喜欢得不行时”。
这是方言,意思是“非常喜欢”。
6、“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
这是用牛角、牛尾的距离比喻区域X围非常小,而天气迥然不同,说明南方下雨非常容易,只要有点云就可以下雨了,几乎天天能看到雨。
(四)写法探究:
作者怎样表现北国春风的特点的?
1、采用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在第 6段:一夜之间,春风来了,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间接描写春风的语句是:通过河冰开裂、麦苗返青、山桃鼓苞和人们的田间活动来反映春风粗犷、苍劲、难以遏制的气势。
2、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文章中有多处对比衬托,多次把江南、江北的春风进行对比。 (2)(4)自然节是一组对比,(10)(11)自然节也是对比。用江南春风衬江北春风的有力、凶猛。
3、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4 / 6
word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赞美北国春风,却从人们对北国春风的抱怨、痛斥写起,“春脖子短”,“起风、起风,刮土、刮土,眼睛都睁不开,桌子一天擦百遍。”极力诉说春风带给人们的漫天飞舞的尘土,黄沙飞扬,浑黄的天空,以及呼啸的寒风等天气带给人们的不便,使人们对它恨之入骨,叫苦不迭,怨声载道。把春风写得那么令人生厌,令人憎恨。后来笔锋一转,转入对春风的另面的具体描写。见雪雪融,见冰冰化,唤醒万物,给人带来生机、带来活力。这样的春风怎能不令人怀念呢?
四、课后习题解答:
(一)林斤澜单写春风,朱自清春草、春雨、春花都写,你读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明确:林斤澜单写春风,是想通过描写春风的摧枯拉朽、唤醒生命来表达对北国春风的怀念。朱自清写春,写了春草、春雨、春花、春风、迎春等几个画面,意在表达春光的美丽和春给人们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二)说说《春风》里哪些语句给了你惊喜。
明确:当读到课文第6自然节时,这里连用的几个动词,扑、漫、插、灌和排比句式,写出了春风的凶猛、粗犷、有力的特点。使我不由想起“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勾起了我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词句品味、积累。
1、“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的。
5 / 6
word 用“老窖名酒”这样的口语比喻雅致的经典名句,请细加品味其独特的趣味。
明确:这一比喻,让我体会到了江南的春天像一位深居简出的美丽少女,像大家闺秀,其聪明、活泼的形象人见人爱。这个比喻富有韵味。
2、春风呼哧哧地,帮助呼哧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
这样的表达你见过吗?“好不痛快人也。”是现代人常用的口语吗?这使你想起了什么样的心情和姿态?
明确:这样的例子在北方个别人们的口语中时常见到。如某人非常高兴,常说成:“高兴得不行了”。这种用法表达的意思是“非常怎么样”,“很怎么样”。这里的意思是:非常痛快,非常舒畅。
3、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房架子摇晃,本来是有点危险的,读者却没有危险的感觉,请体会作者特别的情趣。
明确:这不是直接写春风,而是通过其他事物的表现来间接地反映春风来势不可阻挡的情势。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