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妖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不足的原因及强化策略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不足的原因及强化策略

来源:易妖游戏网
继续教育研究 2011年第9期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不足的原因及强化策略 陈钦勇 (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重庆400074) 摘要: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弱化。原因如下:教 学理念陈旧落后,包括教学内容固定划一、教学方式“机械灌输”、实验学时开设不足;考核模式陈旧僵化,包括考核重知识 储备轻应用能力,重闭卷笔试轻操作测试,重终结评价轻过程诊断。为强化创新人才培养:一是要更新教学理念,包括扩展 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二是创新考核模式,包括强调操作测试、实施过程诊断、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核。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不足;强化策略;教学理念;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9—134—03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现状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弱化的原因 (一)教学理念陈旧落后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进步日 新月异,未来“创新型”社会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过 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更要求他们具有掌握获 取知识的能力与本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与开拓 1.教学内容固定划一。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 的不断扩大,如何监控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高 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大的背景 下,部分高校与主管部门在教育理念上就特别强调 培养目标的量化考核,特别强调评价标准的客观精 密,进而特别强调教育教学上的“依纲扣本”。在这 种思想的支配下,高校对课程统一设置大纲,统一选 意识,以便适应发展着的世界形势,从容面对新的问 题与新的情况。所以,强化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 养目标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要求与历史的必然,更 是一个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逐步从 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如 何监控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实现大纲规定的 基本培养目标与教学任务,成为各高校与主管部门 日益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 用教材,规定必须传授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规定 必须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甚至规定各个平 行班的课程进度;为了加强教学管理,高校还实行教 学督导制度,督导员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授课情况,对 超出大纲与教材范围的讲授质疑和提出建议。 以上做法的确有效避免教师“上课时重数量不 重质量,讲课时重兴趣不重大纲” 等现象的发生, 贯彻与实施,淡出了部分高校特别是二三类高校的 视野,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盲点。 部分高校培养方案僵化过时,未能为培养创新 人才留足空间;教师非大纲范围不讲,学生非大纲范 围不看,教师非教材内容不谈,学生非教材内容不 学;部分教师甚至把大学教育“中学化”,搞大学的 “应试教育”,不敢越雷池(大纲与教材)半步 j。在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过程被动消极,学习 兴趣不浓,必然其思维的发散与求异,泯灭其创 新精神与开拓意识,也必然教师教学水平的发 挥,不利于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 养。 经广泛调研、深人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创新人才 保证了基本培养目标的实现,但冲淡了教师的教学 热情,扭曲了大学精神,异化了教育目标;同时抑制 了学生的创造激情,禁锢了学生的开拓意识,助长了 学生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学习风气,必定不利于学 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2.教学方式“机械灌输”。由于深受赫尔巴特传 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过分 注重理论体系与结构的周密与完备,在教学内容的 选择上,过分注重基础知识传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过多使用讲授与讲演法,在教 学手段的选择,多是“黑板+纸笔”。教学过程缺乏 对现象观察,问题发现过程的组织与引导,学生缺乏 相应感性认识支撑与解决问题的欲望;理论讲授枯 培养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理念陈旧与课程考核 模式僵化。 燥干瘪,缺乏启发与诱导。 3.实验学时开设不足。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特别强调在“做中学”,因为做的过程不仅有利于训 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激发持久的学习动 力,更有利于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发现 问题,理解问题,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 思路与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发散与求异,激 发学生创新精神与开拓意识。当前我国高校,或是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理念上过分注重理论知识 的传授;或是由于学校规模迅速膨胀,实验设备与相 应师资短缺;或是实习基地不足,普遍实验学时过 短,实验开出率不高。学生眼高手低,只会简单套用 原理、公式,面对复杂的问题情境,束手无策,缺乏利 用现有条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下 培养出来的人才必定“先天营养不足,后天发育不 良” 。 (二)考核模式陈旧僵化 考试历来是监控教育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 -T--段,但当前高校僵化的考核模式阻碍了实用人才 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考核目标,重知识储备轻应用能力。相当数 量的教师主要瞄准教材甚至授课内容的知识密集点 进行“照本宣科”式命题,并多采用填空、选择、简答、 判断等客观性试题为主。这种考试仅能考察学生对 书本知识的识记、保持、再现与理解等低层次认知目 标,对分析、综合与应用等高层次认知目标考核较 少,更难以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与灵活求异品 质。正如清华大学有一位教授所说:“高校组织的考 试就是知识搬家,从书上搬到大脑,再从大脑搬到考 卷。” 2.考核方式,重闭卷笔试轻操作测试。调查显 示:课程考试中闭卷笔试方式占90%以上,其他考试 方式很少。普遍存在着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 试形式多,口试形式少,其他诸如设计、制图或模型、 个人研究项目、实验(践)能力测试、上机操作等更 未被有效使用。每一门课程都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 知识与能力,每一种知识与能力都有其最适合的测 试方或者需要几种测试方式的巧妙组合,这种千人 一面的考核方式难以促进学生动-T-能力的培养,难 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3.考核过程,重终结评价轻过程诊断。目前,大 部分课程是“一考定终身” J,考生成绩仅有期末卷 面分数构成,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如课堂提问、课 程作业、中期测验等阶段性情况不予考察。无针对 性诊断测验,未能对学生出错率高的共性问题进行 总结,未能对学生在教材重点、难点的掌握等方面确 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考试仅 仅发挥着甄别优劣、区分高下的评价功能,根本没有 发挥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诊断与反馈功能。 三、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教学内容,在“依纲扣本”的前提下适当“超纲 越本”。没有大纲的依据的授课根本无法避免主观 性与随意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无法 实现。因此,授课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与教材,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知识与技能的范 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 求;掌握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确定各章、 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严格执行大纲与教材,传授大纲与教材规定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有大约1/3的教学内容分布 在大纲与教材之外,特别是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 异,大纲与教材是相对滞后的,教学要尽量反映学科 发展的新成果、新思想,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 这些内容的讲授,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展学生解 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主动的查询与检索文献的 习惯,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铸造学生的创 新品质与创新能力。 2.教学方式,在“传授结果”的前提下适当“抛出 问题”。《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 授知识,解答问题,指点迷津似乎是为师者亘古不变 的职责,而且是继承前人知识经验,增强自身修养本 领,解决当前困惑与疑问的一条便捷而有效的途径, 正如《劝学》中所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 所学也。” 可社会的发展常常使我们面临新的情况与问 题,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飞速变幻的情况面前捉 襟见肘,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学习与 研究的能力,具备探索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 能力。所以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 还要在适当的时机,抛出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教师首先在课堂教学上要尽量以问题为 中心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尝试在不同知识范围里,以 问题为中心,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采用不同 途径去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其次,对虽非 最优的解决方案,只要解决问题有新思路,解决方法 有创新点,解决途径有新突破都应及时给予鼓励与 肯定。再次,在教学具体过程上要尽量体现“启发 式”的教学思想,多采用谈话、讨论法,“苏格拉底方 法”等,也即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直接告诉 结果,而是通过逐步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回 答,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通 过以上做法,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 长,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 造精神与开拓意识 。 3.学时分配,在“理论先导”的前提下强化“实践 教学”。高校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在保证理论学时的 前提下,一定要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 留足学时,为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积极采取措施 购置必要实验设备,引进高素质的实验教师,为实践 教学创造条件;积极构建产、学、研平台,建立充足的 】35 实习基地,保证实践环节课程的开出率;实行实验室 全天候开放制度,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程,鼓励 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大赛,为学生自觉锻炼实 践动手能力营造良好氛围。 (二)创新课程考核模式 笔者通过对当前高校整个考核模式的深入剖 析,提出“三维一体”的考核模式,即在考核中闭卷 笔试与操作测试平行、终结评价与过程诊断并举、知 识储备与应用能力兼顾。 1.闭卷笔试与操作测试平行。根据考核性质, 对高校开设的课程进行分类,研究每类课程适合的 考核方式的组合状况,并确定每种考核方式在该类 课程中成绩比例与实施时间。 如对公共基础课程,实行平时作业+期末的形 式,以促使学生x,J-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对理论性较 强的专业课采取口试+笔试的形式,以诊断考生对 重点、难点的把握状况;x,j- ̄强的专业课采取实 践考核-I-课题设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两 课类课程则采用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报告的形式, 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重庆交通大学已对全校性课程进行分类并 初步形成了“1+1”的考核模式,且已在建筑设计类 课程与“高等数学”课程中进行试点,取得较好的效 果,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终结评价与过程诊断并举。“三维一体”的课 程考核模式,要求对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与能力采 用多种方式、固定时段,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考核, 以期减少“一考定终身”的偶然误差,避免“一卷下结 论”的失之偏颇。通过考试,全面探测学生的分析问 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全程记载学生在学 习过程的表现,使得考试过正成为检查教师教 学效果的有力工具,成为引导学生学习过程的强大 动力。 为此,除了要实行终结性评价考试——期末考 试,还要实施形成性考核与诊断性考核。授课教师 可以采用单元测验、课程设计、学科知识竞赛等多种 方式进行进行形成性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对学生 进行反馈并将其纳入期末考试成绩,使得学生从被 动接受评价转变成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激发 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诊断性考试侧重考察教学 中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难点、疑点,深入挖掘考诊断试 数据蕴涵的宝贵信息,通过对数据系统分析与整理、 反馈,让学生清楚自己对各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缺 陷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激起学习的兴趣与动 力。 3.知识储备与应用能力兼顾。根据布卢姆的教 学目标分类理论,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可分为知识、领 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其中知识、 领会是低等认知目标,是知识的简单累积与储备;运 136 用和分析、综合和评价则是中等与高等认知目标,指 从低到高的应用能力目标 j。 要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考核中就不能仅仅 面向对学生知识、领会等知识储备目标进行考察,还 要侧重x,l-运用和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应用能力目标 进行考察。在命题中采用填空、名词解释等题型考 察学生x,l-:X:纲规定的基本常识、事实、数据与概念识 记与再认;采用判断、单项选择等题型考核学生是对 现象的肤浅理解与简单推断;还要采用问答、计算、 作图、证明等题型考察学生根据已知的法则、原理, 识别问题情境,解决现实问题的运用能力;采用辨 析、多项选择等题型引导学生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分 解材料,使结构要素之间关系明确、条理清晰的分析 能力;更要采用综合性题目、案例分析题目考察学生 对所学知识整体的各个要素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以 适应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采用论述题,评价题考察 学生是否对事物本质能够深刻地理解,并具备作出 科学判断与推断的评价能力。 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更新课程考核模式,推进课 程教学与考核75- ̄;内容的转变,优化课程课程教学 与考核环节的管理,引导考生树立动手动口的实践 操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 发学生开拓进取的观念与灵活求异的思维品质,满 足经济社会对实用人才与创新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艾军.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高校教师继续 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1,(2):44. [2]陈晟.浅谈高校“教考分离”制度的建设[J].福建 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3):l15. [3]田斌.论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优越性与运行机制 [J].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3):90. [4]赵振军.世界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与教考分离 [J].泰安师专学报,1999,21(3):1l2. [5]王志跃.高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析[J].扬州大学 学报:高教研究版,20o8,12(6):85. [6]郑庆文.产婆术教学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J].教学 与管理,2007,(3):112. [7]张燕.教育目标分类学2001版对我国教学改革的 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7):l6—20. 【基金项目:201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 究项目“新形势下高校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编号:103253)】 【陈钦勇: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考试中心主任, 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考试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研 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