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妖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来源:易妖游戏网
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关键词] 种群 增长率 增长速率 “S”型曲线 “J”型曲线

[摘 要] 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内容,在近三年的浙江理综卷中都有一道选择题考到,其中关于“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问题,成了学生和一些老师理解的难点所在,本文就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进行对比谈点自己的拙见。

(07年全国理综卷Ⅰ的第3题)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D)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D答案也是正确的,依据是必修第二册课本75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假定种群的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按一定比例下降,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保持稳定,那么,将种群的这种增长方式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就会呈‘S’型曲线。”

其实这种观点就是把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两个概念混淆了,本文就种群增长率和种群增长速率的概念进行对比谈点自己的拙见。

1、从概念上区分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是一个百分比,无单位;而种群增长速率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dN/dt,有单位(如个/年等)。 例如,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数量No(个)增长到末数量Nt(个),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分别为:

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o)/No×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o)/t(有单位,如个/年)

2、从具体的曲线图中区分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2.1 “J”型曲线中的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中,由于条件比较理想,种群呈连续增长的趋势。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则这个种群在0~t年间的种群增长曲线图应为图一(见下图),呈“J”型增长。

若把“J”型增长曲线转换成相对应的种群增长率曲线,即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率,则按照种群增长率

t+1tt

的概念分析,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N0λ)/N0λ×100%=(λ-1)×100%,保持不变,画成曲线图如图二(见下图)。

若把“J”型增长曲线转换成相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即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速率,则种群增长速

t+1t

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 (N0λ- N0λ)/1年,由于每年的基数不同,故种群每年增长的个体数是不同的,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故种群增长速率(相当于“J”型曲线的曲线斜率)逐渐增大,画成曲线图应为图三(见下图)。

2.2 “S”型曲线中的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仍以某种动物为例,在自然界中,由于环境条件是有限的,种群不可能按“J”型曲线增长,而是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种群密度的上升,生存斗争加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则这个种群在0~t年间的种群增长曲线应为图四(见下图),呈“S”型增长。

若把“S”型增长曲线转换成相对应的种群增长率曲线,即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率,则按照种群增长率的概念分析,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开始虽然单位时间种群增长绝对数量不多,但由于起先初数较小,两者的比值还是较大的,故种群增长率较高,而后来尽管单位时间内种群增加绝对数增加了,但由于前一年的基数即初数也大了,故两者的比值反而比上一年有所下降,到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增加,即末数-初数接近于0,种群增长率也就逐渐接近于0,到达环境容纳量时为0,画成曲线应为图五。

若把“S”型增长曲线转换成相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即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速率,则按种群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分析,由于开始时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绝对数(即末数-初数)较小,故种群增长速率也较小。根据逻辑斯蒂曲线(“S”型曲线)分析,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绝对数最多,故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曲线的斜率最大)。随后,当种群数量超过K/2时,种群数量增加趋缓,种群增长速率又有所下降,到种群数量为K时,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故种群增长速率为0,画成曲线图应为图六(见下图)。

所以07年全国理综卷Ⅰ的第3题的D答案说“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度逐步降低是错的,应是先增后减的。

按照以上分析,02年广东高考卷第25题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原题是:

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4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D)

A B C D

由供选答案D可知,出题者是把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概念混淆了,与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必修第二册2006年6月第三版)中有关种群数量增长率的理解相悖。

在实际生产实践中,种群的增长曲线可能更复杂,因为有的生物世代重叠,有的则世代不重叠,其对应的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也就不同了,因此,我们在具体分析时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种群数量变化学习中的几个误区分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在生物群落的演替、种群变化的预测以及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是生物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出现以下误区,现分析如下:

误区一 把种群“J”型增长公式中的“λ”当成种群增长率

误区分析:由种群“J”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变化公式:Nt=N0λt=Nt-1λ推导出λ=Nt/Nt-1,由于“λ”在“J”型曲线中是一定值,进而认为“λ”就是种群增长率。错因在于对“增长率”理解不够。

正确理解:所谓增长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数量的比例。公式可表示为:

种群增长率=(Nt-Nt-1)/ Nt-1=Nt/ Nt-1-1=λ-1

公式变形可得,“λ=1+种群增长率”,由于“J”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故λ不变。显然,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误区二 把种群增长率等同于种群增长速率

误区分析: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都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改变造成的,前者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数的比例,后者则是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由于考生只关注造成两率的改变部分(即种群数量增加值),忽视参考依据的不同(前者为初始时间种群数量,后者为造成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时间)而导致错误。

正确理解:种群增长速度,即种群增长速率,是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增加值,若用V表示增长速度,t为统计种群数量变化的时间,Nt-Nt-1为t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值,公式可表示为:

V=(Nt-Nt-1)/t

种群增长速度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根据种群增长率的公式可知:种群增长率与种群的起始数量呈反相关,与增加值呈正相关。即种群数量增加值不变时,种群起始数量越大种群增长率越小,反之,种群增长率越大;若统计时间相同,对一个种群而言,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度呈正相关,与初始数量的大小呈反相关,若增长速度不变,种群初始数量越大增长率越小,反之,种群增长率越小。由于种群初始数量的大小不同,增长速度快的增长率不一定大,增长速度小的增长率也不一定小,即不能把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等同起来。

误区三 把过种群增长曲线一点切线的斜率视作增长率

误区分析:由于讲“J”型曲线时,又特别强调了种群数量的增长率,由于缺乏对曲线的细致分析,导致误区形成。

正确理解:如图1所示,过A点作A点的切线AB,并过A、B两点的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由图可知,BC为种群数量增加值,AC为群数量增加所用时间,因此过A点切线的斜率(BC/AC)应该是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增长速度,而不是种群增长率,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率应该是BC/OD。

误区四 认为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的K/2时的增长率是种群的最大增长率

误区分析:如图2所示,曲线中K/2点的斜率是最大的,因将该点切线的斜率当成增长率而出错。 正确理解:K/2时,不是增长率最大,而是增长速度最快。 误区五 把增长率或增长速度最大视作种群数量最大

正确理解:种群增长率或增长速度最大时,种群数量增加较快,并未有达到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实际上,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种群增长率或增长速率变为0。

种群数量变化学习中的几个误区分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在生物群落的演替、种群变化的预测以及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是生物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出现以下误区,现分析如下:

误区一 把种群“J”型增长公式中的“λ”当成种群增长率

误区分析:由种群“J”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变化公式:Nt=N0λt=Nt-1λ推导出λ=Nt/Nt-1,由于“λ”在“J”型曲线中是一定值,进而认为“λ”就是种群增长率。错因在于对“增长率”理解不够。

正确理解:所谓增长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数量的比例。公式可表示为:

种群增长率=(Nt-Nt-1)/ Nt=Nt/ Nt-1-1=λ-1 公式变形可得,“λ=1+种群增长率”,由于“J”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故λ不变。显然,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误区二 把种群增长率等同于种群增长速率

误区分析: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都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改变造成的,前者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数的比例,后者则是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由于考生只关注造成两率的改变部分(即种群数量增加值),忽视参考依据的不同(前者为初始时间种群数量,后者为造成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时间)而导致错误。

正确理解:种群增长速度,即种群增长速率,是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增加值,若用V表示增长速度,t为统计种群数量变化的时间,Nt-Nt-1为t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值,公式可表示为:

V=(Nt-Nt-1)/t

种群增长速度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根据种群增长率的公式可知:种群增长率与种群的起始数量呈反相关,与增加值呈正相关。即种群数量增加值不变时,种群起始数量越大种群增长率越小,反之,种群增长率越大;若统计时间相同,对一个种群而言,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度呈正相关,与初始数量的大小呈反相关,若增长速度不变,种群初始数量越大增长率越小,反之,种群增长率越小。由于种群初始数量的大小不同,增长速度快的增长率不一定大,增长速度小的增长率也不一定小,即不能把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等同起来。

误区三 把过种群增长曲线一点切线的斜率视作增长率

误区分析:由于讲“J”型曲线时,又特别强调了种群数量的增长率,由于缺乏对曲线的细致分析,导致误区形成。

正确理解:如图1所示,过A点作A点的切线AB,并过A、B两点的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由图可知,BC为种群数量增加值,AC为群数量增加所用时间,因此过A点切线的斜率(BC/AC)应该是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增长速度,而不是种群增长率,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率应该是BC/OD。

误区四 认为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的K/2时的增长率是种群的最大增长率

误区分析:如图2所示,曲线中K/2点的斜率是最大的,因将该点切线的斜率当成增长率而出错。

正确理解:K/2时,不是增长率最大,而是增长速度最快。

误区五 把增长率或增长速度最大视作种群数量最大

正确理解:种群增长率或增长速度最大时,种群数量增加较快,并未有达到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实际上,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种群增长率或增长速率变为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