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妖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来源:易妖游戏网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编号:

(2)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3)学分/学时:3/48

(4)先修课程: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

(5)适应专业:城市规划

(6)课程简介: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一方面,它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另一方面,它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是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这门课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①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模式、城市规模分布;②掌握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职能分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③了解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城市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 绪论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四、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时为: 2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2)分析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3)介绍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4)分析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2、教学要求

【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了解】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难点】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第二节:城市地域;第三节: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时为:2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城市概念及标准:介绍城、市、镇的概念及定义城镇的标准。

(2)城市地域。介绍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3)介绍我国的市、镇建制标准前后经历过的几次变动;我国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城市概念及标准,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掌握】我国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了解】我国的市、镇建制标准前后经历过的几次变动。

【一般了解】城、市、镇的发展历史。

【难点】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节: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第五节:技术进步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时为:4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分析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介绍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的10种城市类型。

(3)介绍城市地理位置概念、类型,城市的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4)分析中心镇型城镇、交通型城镇、专门化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5)分析技术进步与城市发展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信息技术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信息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城市的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掌握】中心镇型城镇、交通型城镇、专门化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了解】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的10种城市类型。。

【难点】城市的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城市化定义;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与测度;第四节:郊区化;第五节:逆城市化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分为:6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介绍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解释,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讨论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2)分析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3)介绍城市化的类型,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4)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人口分布演化过程,美国郊区化及其机制分析。

(5)逆城市化、内城衰退与市区重建,城市蔓延与边缘城市。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城市化的类型,城市化的近域推进,逆城市化。

【掌握】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内城衰退与市区重建,城市蔓延与边缘城市。

【了解】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解释,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美国郊区化及其机制分析。

【难点】:城市化的近域推进,逆城市化。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学生自学)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第二节: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分为:4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分析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部分的方法,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分析城市职能的概念,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职能。

【掌握】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部分的方法,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难点】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部分的方法。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第二节: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第三节:城市规模发展的讨论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分为:4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城市首位律,城市金字塔,位序-规模法则。

(2)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3)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城市首位律,城市金字塔,位序-规模法则。

【掌握】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了解】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难点】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一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第二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第三节: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第四节 从生长极到核心边缘理论;第五节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分为:6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空间扩散。

(2)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提出的背景,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解释、要点。

(3)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斯梅尔斯的验证,斯金纳的验证,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

(4)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生长极理论,核心-边缘模式。

(5)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类型,城镇密度,城市经济区。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空间扩散,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掌握】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解释、要点。

【了解】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提出的背景,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

【难点】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空间扩散,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分为:2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的特点。

(2)分析为什么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3)分析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4)介绍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城镇体系的概念,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掌握】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

【了解】城镇体系的特点。

【难点】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

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城市土地的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第二节: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第三节 地租、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分为:4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城市地理位置的选择,城市地下空间,地基承载力,城市地形、气候、植被。

(2)城市土地的概念、特征;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3)地租的基本理论;我国的土地制度;地租、土地制度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城市土地的概念、特征;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掌握】城市地理位置的选择。

【了解】我国的土地制度。

【难点】地租、土地制度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第二节 城市中心商务区;第三节 城市开发区;第四节 城中村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分为:6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的发展、计划经济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2)CBD的界定、特征、功能类型与分类,CBD的内部结构与空间结构模式,CBD的演变与发展机制。

(3)城市开发区的概念 ;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开发区的区位特征

(4)城中村的概念与类型;城中村的地域特征及成因;城中村的改造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同心环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CBD的界定、特征、功能类型与分类,CBD的内部结构与空间结构模式。

【掌握】城市地理位置的选择,CBD的演变与发展机制。

【了解】城市地下空间,地基承载力,城市地形、气候、植被。

【难点】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CBD的演变与发展机制。

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第一节: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社会空间;第三节:城市感应空间分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分为:4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赫夫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2)城市社会空间: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社会区分析,因子生态分析。

(3)城市感应空间分析:感应、环境和行为,居民构想图(城市意向图),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居民构想图。

【掌握】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赫夫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社会区分析。

【了解】感应、环境和行为,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

【难点】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赫夫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社会区分析。

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第一节: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第二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分为:2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

(2)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可持续的交通、可持续的生态、可持续的社会。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及其原因。

【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

【了解】可持续的交通、可持续的生态、可持续的社会。

【难点】城市社会问题。

五、参考教材: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3]陈鹏.中国土地制度下的城市空间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4]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5]郭永盛, 王庆.自然地理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6]许学强, 朱剑如. 现代城市地理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7]胡序威. 区域与城市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审定人:

批准人:

日 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