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妖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的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的评估报告

来源:易妖游戏网
.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 危害评估报告

第1版

生效日期:2017年8月16日

莱芜市中医医院检验科

.

.

目 录

第一章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3 第二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9 第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12 第四章 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16 第五章 流感病毒的危害评估报告 ························································································· 20 第六章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22 第七章 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24 第八章 脑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26 第九章 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31 第十章 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34 第十一章 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37 第十二章 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40 第十三章 禽流感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 44 第十四章 肠道病毒71型危害评估报告 ·················································································· 47 第十五章 汉坦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 50 第十六章 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53

.

.

第一章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

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评估我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按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

二、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防护的一般要求 1.吸烟危害评估及防护

(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2)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

(3)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2. 实验区内食用食物、饮料及其它危害评估及防护

(1)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

(2)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3.使用化妆品危害评估及防护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4. 实验中眼睛和面部的风险评估及防护

(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 (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 (3)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5. 实验中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一般要求

(1)应穿着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服装,工作服应干净、整洁。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

(2)采血员和其他需要接触病员的工作人员,在接触病员时需穿实验服或工作服。 (3)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

.

.

(4)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 6. 实验中足部防护的一般要求

在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所以最好穿皮革或其它防渗漏的合成材料的鞋。

7. 实验中头发和饰物的风险评估及防护 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入工作区。头发不得垂肩,应与离心机、切片机等正在运转的器械保持一定距离 8. 实验中胡须的风险评估及防护

蓄有胡须的男性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上项(7)的规定。 9.洗手的要求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 10.用口移液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用口液移可导致多种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

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液移,应使用助吸器具。 11.锐利物品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谨慎处理针头、解剖刀、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专用锐器盒内,在完全装满之前或48小时之内更换。 12.隔离措施的要求

接触患者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医院的隔离措施。 13.工作环境的要求 (1)“清洁”区和“非清洁”区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由主任选择并确定“清洁”和“非清洁”工作区,在清洁区和非清洁区之间设“缓冲室”。被指定为“清洁”的区域,则应努力保持清洁,如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电话、视频显示器终端、键盘、门柄及其它经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触摸的物品的污染,要求工作人员在触摸设备(如计算机键盘及电话的保护罩等)前取下手套,制定仪器设备和工作面的常规消毒和清洁制度和对严重污染的紧急处理措施办法。

被指定为“非清洁”的区域,允许戴手套接触所有物品(如电话、门柄、计算机终端和其它物品),所有这些物品的表面都认为是不清洁的。未戴手套的人员如果使用该区域内的电话、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应该戴上手套,或在使用后立即彻底洗手。

“清洁”和“非清洁”区都应保持整洁。实验台至少应每天清洁、消毒一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消毒。在处理溅溢的样品或严重污染的工作面时,应戴上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相应合适的清洁剂清除所有的溅溢物。

(2)冰箱、冷冻柜、水浴和离心机应该定期清洗和消毒(时间由实验室主任来决定),在发生严重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进行清洗、消毒时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防护服。

(3)外衣:外衣(实验服、工作服、和围裙)应悬挂在远离散热器、蒸汽管道、供暖装

.

.

置、以及有明火的地方,不要挂在压缩气瓶或灭火器上,也不要挂在门的玻璃隔板上,妨碍视线。“清洁”的和“非清洁”的个人防护服要分开存放。 (4)垃圾处理:每天至少清理垃圾一次。

(5)装饰:不得在电灯、灯座或仪器上进行装饰,更不要使用电子装饰物、蜡烛、圣诞树等有引起火灾危险的装饰品。

(6)为便于清洁消毒,实验室内不应有织物装饰的用具或椅子。

(7)个人物品:实验工作区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如钱包、外套、皮靴、咖啡杯、运动服、预包装的食品和药品等。

(8)实验室内应配备应急设备,如应急洗眼装置,酒精等消毒用品。 (9)实验室应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装置。

(10)实验室内应安装防蚊蝇装置,应定期投撒灭蟑螂、老鼠的药物。

(11)用后的废弃物品:实验工作区内的用后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具危险性的液体如酸或碱性液体应放在视平线以下。较大的废弃物容器应靠近地面存放。

(12)出口通路: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或设备。安全门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堵塞。

注意:无论任何时间、何种原因都不得阻塞通往灭火器、火警箱、防火毯、安全淋浴或出口的道路。

14.使用玻璃器具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操作玻璃器具时应遵循下述安全规则: (1)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

(2)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试管上的塞子,粘紧的试管可用刀切开分离。 (3)接触过传染性物的玻璃器具,清洗之前,应先行消毒。

(4)破裂的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应丢弃在有专门标记的、单独的、不易刺破的容器里。 (5)高热操作玻璃器具时应戴隔热手套。

(6)在不影响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使用玻璃器具。

15. 使用离心机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估 估 皮肤 极少 粘膜(眼结膜) 可能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极少 经血(、极少 经血(虫媒极少 口) 切割伤) 介) (1)气溶胶: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在最低水平。 (2)操作: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才能启动。

(3)传染性物品: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的离心头或转头中进行。

(4)为防止气溶胶飞溢,应在离心停止30分钟后打开离心物。 (5)清洗:按照消毒隔离制度要求清洗离心机。

(6)平衡: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以保证离心的顺利进行。

.

.

16.采集血样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估 估 皮肤 极少 粘膜(眼结膜) 极少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极少 经血(、可能 经血(虫媒极少 口) 切割伤) 介) 盗窃 可能 化学腐蚀 极少 放射 无 (1)每天早晨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抽血台面及其它物表,并开紫外灯消毒至少30分钟,并做好记录。

(2)工人每天早晨更换消毒液,包括浸泡锐器、止血带的消毒液和手消毒液。 (3)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

(4)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严禁使用包装破损,超过有效期的一次性用品。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6)无菌物品如棉球需每天更换,开启后使用不得超过24小时。

(7)工作人员需对锐器如采血针采取高度预防措施,用过的采血针需浸泡在含有消毒液的厚壁容器中。

17. 标本(血清、血浆、全血、尿)上检验分析仪检测过程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估 估 皮肤 极少 粘膜(眼结膜) 可能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极少 经血(、极少 经血(虫媒极少 口) 切割伤) 介) 盗窃 可能 化学腐蚀 无 放射 无 (1)为了避免液滴和气溶胶和扩散,实验室仪器加样、加液,清洗等过程应在封闭罩内进行的。

(2)实验中使后的比色盘,反应杯等废弃物应当收集在封闭的容器内,集中处置。 (3)在每一步完成后应根据操作指南对对仪器进行消毒。血液、体液污染物表时,应立即消毒。

(4)工作人员要戴手套进行操作。

18. 标本(血清、血浆、全血、尿、粪)手工检测过程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估 估 皮肤 可能 粘膜(眼结膜) 可能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可能 经血(、可能 经血(虫媒极少 口) 切割伤) 介) 盗窃 可能 化学腐蚀 可能 放射 无 (1)每天早晨做好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工作。 .

.

(2)工作人员要戴口罩、手套进行操作。

(3)实验中使用的竹签用后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

(4)废弃的标本连同试管、盖帽要用1000mg /L“84”消毒液浸泡,由工人统一清洁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5)实验中使用的吸头、一次性塑料杯用后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 (6)标本污染物表时,应立即消毒。

(7)离心时,发生试管破裂或标本溅出,由操作者负责用有效消毒剂对离心机内部进行及时消毒处置。

19.微生物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基因扩增试验活动的危害评估及防护 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感染途径 危害评估 估 估 皮肤 可能 粘膜(眼结膜) 可能 呼吸道 可能 消化道(经手-可能 经血(、可能 经血(虫媒可能 口) 切割伤) 介) 盗窃 可能 化学腐蚀 极少 放射 无 (1)每天早晨开紫外灯消毒空气至少30分钟,同时做好各物表、仪器的清洁消毒工作。 (2)实验人员要戴手套、帽子进行操作。当估计会出现微生物和危险物溅出时要戴好眼罩或面罩。

(3)操作中使用的接种环、镊子等金属物品要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灭菌。

(4)可能产生致病性微生物气溶胶或出现溅出的操作如涂片、接种时,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并使用个体防护设备。

(5)实验室内的各种标本、菌种、培养基和其它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前必须灭活(高压、浸泡),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的密闭容器中。

(6)操作过程中发生菌种污染物表时,应马上采取措施进行物表消毒。

(7)当发生致病性微生物气溶胶污染时,应马上进行人员疏散,通知负责人到现场进行指导消毒。

(8)对菌种的保存应严格遵守菌种保存制度,严禁擅自保存各种国家法定传染病菌株或毒株。

(9)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前要去除手套,确认无污染或污染已排除,后方可洗手离去。 (10)微生物、PCR实验室要设置纱窗、挡鼠板。

三、特定实验活动危害评估(见以下章节之各种病原体的危害评估)

四、工作人员素质

本实验室共有技术人员20名,其中申请进入BSL-2实验室20名。学士学位3名,3名曾经从事微生物学实验,3名曾经从事无菌实验室活动经历,5名技术人员学习过生物安全手册并通过定期培训及考核成绩合格,经体检无现患严重疾病,本实验室除HBV携带者1名无其他患传染性疾病的技术人员,健康状态良好。 五、评估结论

本次评估本实验室共19项可能潜在危险的实验活动,在实验操作实验施过程中在无控制措施情况下可能产生的高危害度5项,中度14项,低度0项;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实验危害较大可能发生的有0项,可能发生5项,较少可能发生14项;这些危害造成高度严重后果的5项,后果严重性中度的14项,后果严重性低度的0项。根据拟采取的预防控

.

.

制措施后依然存在的残留风险为高度0项,中度0项,低度危害19项。

.

评 估:瑞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评估人:

审 核:瑞昌市人民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人:

2016年4月28日

.

第二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特异性地侵犯CD4+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受损。临床上初始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感染者,继续发展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和艾滋病综合征,最后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成为AIDS,病死率极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治愈该病的方法。 1. 病原学

1.1 HIV是单链RNA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包括HIV-1型和HIV-2型,两者均能引起AIDS。但多数AIDS乃由HIV-1型引起。HIV既有嗜淋巴细胞性又有嗜神经性,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也能感染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1.2 HIV的抵抗力: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25%以上浓度的酒精即能灭活病毒,70%的效果最好;0.2%次氯酸钠、5%~8%甲醛及有机氯溶液等均能灭活病毒。但对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在实验室条件下,HIV在干燥环境中很快失去活性,在厚血块中可存活十几天,在干燥的玻璃上可维持几天。美国CDC证明干燥环境中的HIV浓度在几小时内降低90%~99%。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前者的传染性最强,后者在流行病学上意义更大。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乳汁、唾液、泪水等均能检出病毒。

2.2 传播途径:世界公认的传播途径有三种,即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 2.3 人群易感性:各个年龄均可感染,但同性恋和性乱交者,静脉毒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血、血制品或器官移植者,父母是HIV感染者的儿童,受感染

.

.

的危险性比较大,属高危人群,发病年龄主要为40岁以下的青状年。 3.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较长,HIV-1侵入机体后2~10年左右可以发展为AIDS,HIV-2所需的时间更长。HIV感染人体后分为Ⅰ、Ⅱ、Ⅲ、Ⅳ四期,HIV对CD4+T淋巴细胞有特殊的亲嗜性,发病与HIV含量、毒力、变异及CD4+T淋巴细胞数量、功能和机体免疫状况有关。临床上可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免疫缺陷,往往以淋巴结肿大、厌食、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起病,逐渐发展至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性肿瘤、精神神经障碍而死亡。 4. 实验模式及危害因素分析

4.1 HIV抗体和抗原检测:最常用的样品是血液,包括血清、血浆和全血。HIV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血液传播,在进行采样和检测等过程中,都可能接触到血液,因此对于未知样品的检测具有潜在危险性;而对于直接接触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血液和体液时,实验危险性较高,更应注意个人防护。

4.2 HIV核酸检测:样品有全血、血浆、组织和其他分泌物,有时还包括生物制品,此类标本具有潜在危险性,对于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样品,实验危险性较高。

4.3 HIV病毒培养:培养物中含大量的HIV,对于实验人员具有相当高的传染危险性。应该在P3实验室内进行操作,同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5.安全保障措施 5.1 个人防护

5.1.1 高标准的个人保健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皮肤受损、生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皮肤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敷料覆盖。

5.1.2 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5.1.3 进入实验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如果接触物传染危险性大,则应戴双层手套和防护眼镜。

.

.

5.1.4 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脱去隔离衣并洗手。

5.1.5 严禁在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吸烟和化妆。 5.1.6 减少实验室内利器的使用。 5.2 带入和带出实验室的物品

5.2.1 对所有带入实验室的物品都应进行检查。含有测试样品的包裹应在安全柜或其他适当的装置内打开。

5.2.2 将HIV测试样品转送其他实验室时,应防止对人员和环境的污染。护送样品的人应明确接收地点和接收人,实验室负责人或其指定的人员应及时确认样品已送达指定的实验室,被转入安全位置并得到妥善处理。 5.2.3 污染或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在带出实验室前应进行消毒。 5.3 消毒方法

5.3.1 废弃物缸:10%(V/V)次氯酸钠(含10,000ppm有效氯)。 5.3.2 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和仪器表面:70%乙醇。 5.3.3 溢出物:10%次氯酸钠(V/V)。

5.3.4 污染的台面和器具:40%甲醛水溶液,也可以用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

.

.

第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偶尔可由牛型或非洲型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该病具有传染性强,散播面广,不分地域均可发生。结核病可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感染,但其主要传播途径是以空气为传播因子的呼吸道传染,而排菌的肺结核病人传染性更大,是传播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 tract infection)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染途径(routes of infection),飞沬传染(droplet infection)为最常见的方式。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飞沬核(droplet nuclei)< 10μm时可被吸人呼吸道,健康人可因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受感染。

危害程度分级

微生物按其是否致病、致病力强弱、危害人体的严重性、传染性的大小、临近人群的抵抗力、有无免疫制剂和特效治疗药物等综合评价,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危害等级。结核分枝杆菌属于3级危险。

3级危险(对个体具有极大危害,对群体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指有特殊危险的致病菌。感染后症状较重,并可能危及生命,或者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发病后不易治疗的微生物。

实验室感染的原因及预防

(一)技术操作可能导致的感染及其预防措施。

1. 接种:应使用无弹力的铂丝接种环,结核菌接种后接种环火焰灭菌易崩散,酒精灯烧灼时要特别注意。

2. 混匀:吸管吸吹菌液时不要产生气泡,应沿容器壁排出。 3. 研磨:最好使用组织研磨器,乳钵易产生气溶胶。

4. 移液:吸管上端的棉花松紧要适度,吸液时要从管底吸取,吹出时要轻缓,不要全部吹净,以免产生气泡,形成气溶胶。

5. 开封:要避免压力和气流的急剧变化。

6. 离心:离心管套底垫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离心头,加盖。 7. 注射: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使用注射器。

8. 搬运:室内移动要避免滑落,移出室外要有坚实密闭的外包装。 (二)技术保障

1. 双人原则,不允许单人操作1、2类病原。

2. 入口处应有危险警示标识,并标明所操作的微生物的种类。

3. 培训考核上岗,掌握相关技术操作要领,熟悉规章制度,适应工作环境。 4. 完备的管理措施,技术操作规范。

5. 良好的工作行为可降低生物危害风险。 实验室中的分枝杆菌及分枝杆菌气溶胶

.

.

结核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分枝杆菌检验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潜在感染源标本和各种危险物,特别是许多操作易产生分枝杆菌气溶胶。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核(1-5微米)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肺泡,可以黏附在肺泡内生长繁殖。因此,首先要对实验室中生物危险物产生的途径和存在的地点有充分的认识,以便明确生物安全防护的环节。

(一) 分枝杆菌存在的地点

1、各种临床标本,通常是痰,胃或支气管灌洗液、脑脊液、尿液等。 2、被污染的操作台、器械、仪器、试剂等。

3、收集的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等。 4、细菌学实验室的部分区域。

(二) 产生分枝杆菌气溶胶

1、实验室内可疑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的采集。 2、样本的制备和涂片的火焰固定。 3、分离培养或接种培养物。 4、用火焰烧灼接种环。 5、使用移液器混合培养物。

6、培养管或培养瓶中含有培养物的滴落物。 7、溢出的分枝杆菌悬浮液。

8、高速混合含有分枝杆菌的液体。

9、转移液态培养物和上清液,或培养液、上清液的倾倒。 10、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的破碎。 11、用做原代培养所需的组织匀浆。

安全防护

(一)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任何时侯都要警惕分枝杆菌气溶胶的产生。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后方可上岗。

(二) 实验室应严格非实验人员进入,减少实验室内外交叉生物污染。完成实验工作离开实验室,要关好门窗。

(三) 进入实验室应避免携带非必需物品。

(四) 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着工作服,操作时应穿戴防护隔离衣、口罩、帽子和手套,长发者应将头发装束在帽子内。

(五) 实验过程中绝对禁止吸烟、饮食等,不要以手抚头面部等。

(六) 试验前须开启紫外线灯对实验室和操作区域进行照射消毒1小时以上;试验结束后,立即开启紫外灯进行照射消毒2小时以上。

(七) 任何试验的开始和结束后,操作人员要用70%酒精浸泡双手或仔细擦后,用清洁剂或清水洗净。

(八) 每次试验结束后,必须清理好实验台,并用70%酒精液或3-5%石炭酸擦洗实验台面。

(九) 实验室中的生物危险品要根据检查项目和性质不同,局限在相应的试验区间,不得随意将其带到其它的实验室。

(十) 实验室内任何微生物的样本,废弃物都必须经高温高压灭菌后,方可按一般垃圾处理。

安全保障

(一) 首先各级实验室应按等级要求完善实验设施,如简易安全柜内的抽气

.

.

排风功能、紫外灯消毒功能,生物安全柜维护与除菌滤膜定期更换等。

(二) 实验室采集病人痰标本时应在户外进行,避免因病人咳漱造成室内气溶胶污染。

(三) 普通实验室应注意气流方向,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强气流变化而产生气溶胶(如﹕涂片、染色过程中)。

(四) 细菌的分离培养、菌种开封、转种、研磨、稀释等操作,各级实验室均应在简易安全柜或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五) 使用接种环进行操作时,接种环应在工作灯的内焰中燃烧,以避免菌液或菌块飞溅。

(六) 稀释菌液时,吸管、针管要缓慢插入试管或烧瓶底部,小心操作避免产生气泡或气溶胶。

(七) 使用注射器加样时,用过的针头切勿再重新入套或拔开注射器与针头,应直接放入锐器收集器,以免划破皮肤造成接种感染。

(八) 菌株库要设专人管理,并按照国家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办法执行。

(九) 进行毒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毒菌区以外区域,避免由于粗心扩大污染范围。

(十) 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设备、仪器,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擦洗后再以紫外灯近距离长时间消毒。

(十一)实验中发生意外污染情况,应立即通知主管人员并做好处理污染物和相应区域的准备,不得擅自采用其它禁止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十二)实验室主任应制定规章和程序,只有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入实验室特殊要求(如,经过免疫接种)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

(十三)操作致病性微生物时,实验室入口处应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显示以下信息:有关病原、生物安全级别、免疫接种要求、研究人员姓名、电话号码、在实验室中必须佩带的个人防护设施、出实验室所要求的程序。

(十四)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人员特别制定的标准操作程序或生物安全手册中,应包括生物安全程序。对于有特殊风险的人员,要求阅读并在工作及程序上遵照执行。

(十五)实验室主任保证实验及其辅助人员接受适当的培训,包括和工作有关的可能存在的风险、防止暴露的必要措施和暴露评估程序。

(十六)实验室所用任何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应确保具备足够的有适当防护水平的清洁防护服供使用。还应穿戴其它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镜、面具、头部面部保护罩等。

(十七)处理样本的过程中易产生高危害气溶胶时,要求同时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生物安全柜和/或其它物理防护设备。如可产生含生物因子的气溶胶,应在适当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

(十八) 实验用鞋应舒适,鞋底防滑。应用皮制或合成材料的不渗液体的鞋类。在从事可能出现漏出的工作时可穿一次性防水鞋套。在实验室的特殊区域(例如有防静电要求的区域)或BSL-3和BSL-4实验室要求使用专用鞋(例如一次性或橡胶靴子)。

结核病实验室废物处理 一、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目的:

(一) 将操作、收集、运输、处理及处置废弃物的危险减至最小;

.

.

(二) 将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 二、实验室污物处理及消毒

(一) 实验室含有生物危险物的临床标本及被污染的一次性用品,试验完成后,应在操作台或实验区域内以紫外灯近距离照射消毒 2小时以上,再经高压消毒后方可丢弃或焚烧。

(二) 可重复使用的实验用品及器材,完成实验后,应在操作台或实验区域内经紫外灯近距离照射消毒2小时以上后,再交有关人员进行高压消毒和煮沸洗刷。

(三) 实验用的试管、吸管、注射器,须装在加盖不漏的容器内,经高压灭菌后取出。

(四) 培养物或实验室垃圾,在丢弃前必须经高压消毒和紫外灯近距离长时间照射处理。不允许积存垃圾和实验室废弃物。已装满的容器应定期运走。在去污染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通常在实验室区内。

(五) 实验室废弃物应置于适当的密封且防漏容器中安全运出实验室。有害气体、气溶胶、污水、废液应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要求。

(六)实验过程中,如标本或含标本的前消化处理液被打翻污染了操作台或地面,应以吸满70%酒精的卫生纸覆盖污染区,15分钟以后卫生纸方可移去。 (七) 实验室内未经消毒的污水,禁止直接排入公共排水系统,更不允许混入居民生活垃圾。

意外事故的处理

(一) 如果发生意外,必须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人员,并在有关人员的指导监督下对出事现场进行处理,绝对禁止未经报告而私自对出事现场给予非规范的处理。

(二) 实验过程中,如污染物溅落到身体表面,或有割伤、刺伤、烧伤、烫伤等情况发生,应立即停止实验工作进行紧急处理,更换被污染的实验服,皮肤表面用消毒液清洗,伤口以碘酒或酒精消毒,眼睛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三) 如果发生菌液溢出,含菌种的培养管破碎等,造成中 、小面积污染,可用比污染面积大25%以上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边缘用脱脂棉围住,向纱布倾倒5%苯酚溶液或70%的酒精,浸泡2小时以上(其间适量加溶液防止干燥),再经紫外灯近距离(1米内)照射2小时以上;被污染的器械、容器等立即浸泡于70%酒精中2小时以上,实验完成后再进行高压消毒处理。

(四) 如果发生气溶胶污染或大面积污染,应立即停止实验并关闭实验室,对污染区域进行紫外灯照射消毒过夜;第二天对污染区进行24小时封闭空气熏蒸消毒(乙醛消毒法﹕5ml乙醛+2g高锰酸钾/m3空间)。

(五) 绝对禁止使用的事故处理方法﹕

1. 任何有可能造成污染面积扩大的去污方法,如使用70%乙醇或甲酚皂液擦洗被污染的区域。

2. 直接用火焰对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染地面、操作台、器械等进行烧灼处理。 3. 使用消毒效果未经证实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4. 使用低浓度的消毒剂和紫外灯进行短时间、长距离的照射。

.

.

第四章 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病情严重,有剧烈吐泻、脱水、微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不及时常易死亡,属甲类传染病。过去将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霍乱弧菌所致的感染称为霍乱,由爱尔托生物型(EI Tor biotype)所致者称副霍乱。鉴于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在形态和血清学方面几乎一样,两种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因此,分别命名为霍乱和副霍乱并无必要,而统称为霍乱。世界第五、六次大流行与古典生物型有关,第七次则由印尼地方流行的爱尔托生物型所致,延续至今未止。而1992年于印度及孟加拉等地流行的霍乱,已证实是新血清型所致,该菌定名为0139。现已波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我国及欧美等地,似有形成第八次流行之势。

【流行病学】

病人与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典型病人的吐泻物含菌量甚多,每ml粪便可含107~109弧菌,这对疾病传播起重要作用。轻型病人易被忽略,健康带菌者不易检出,两者皆为危险传染源。潜伏期带菌者尚无吐泻,恢复期带菌者排菌时间一般不长,两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居次要地位。本病主要借水传播,污染的食品和手以及苍蝇等,对传播疾病也起一定作用。

男女老幼均对本病易感。在新感染区,成人比儿童易受感染;在地方流行区,儿童发病率较成人为高,后者对感染的抵抗力随着对霍乱弧菌抗体滴度的升高而增加。病后丙次发生严重感染者少见。实验感染霍乱弧菌的志愿者,对第二次感染的具高度抵抗力,其时间至少可维持3年。古典霍乱弧菌初次感染的免疫力能(100%保护力)较埃尔托弧菌者(90%保护力)为强。霍乱患者虽然对新感染的保护免疫可达数年,但对霍乱毒素和细菌的肠抗体仅维持一致数月。

【危害程度分级】

微生物按其是否致病、致病力强弱、危害人体的严重性、传染性的大小、临

.

.

近人群的抵抗力、有无免疫制剂和特效治疗药物等综合评价,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危害等级。霍乱弧菌属于3级危险。

3级危险(对个体具有极大危害,对群体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指有特殊危险的致病菌。感染后症状较重,并可能危及生命,或者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发病后不易治疗的微生物。

【实验室感染的原因及预防】

(一)技术操作可能导致的感染及其预防措施。

1. 接种:应使用无弹力的铂丝接种环,结核菌接种后接种环火焰灭菌易崩散,酒精灯烧灼时要特别注意。

2. 混匀:吸管吸吹菌液时不要产生气泡,应沿容器壁排出。 3. 研磨:最好使用组织研磨器,乳钵易产生气溶胶。

4. 移液:吸管上端的棉花松紧要适度,吸液时要从管底吸取,吹出时要轻缓,不要全部吹净,以免产生气泡,形成气溶胶。

5. 开封:要避免压力和气流的急剧变化。

6. 离心:离心管套底垫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离心头,加盖。 7. 注射: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使用注射器。

8. 搬运:室内移动要避免滑落,移出室外要有坚实密闭的外包装。 (二)技术保障

1. 双人原则,不允许单人操作1、2类病原。

2. 入口处应有危险警示标识,并标明所操作的微生物的种类。

3. 培训考核上岗,掌握相关技术操作要领,熟悉规章制度,适应工作环境。 4. 完备的管理措施,技术操作规范。

5. 良好的工作行为可降低生物危害风险。 【安全防护】

(一)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后方可上岗。

(二) 实验室应严格非实验人员进入,减少实验室内外交叉生物污染。完成实验工作离开实验室,要关好门窗。

(三) 进入实验室应避免携带非必需物品。

(四) 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着工作服,操作时应穿戴防护隔离衣、口罩、帽子和手套,长发者应将头发装束在帽子内。

(五) 实验过程中绝对禁止吸烟、饮食等,不要以手抚头面部等。

(六) 试验前须开启紫外线灯对实验室和操作区域进行照射消毒1小时以上;试验结束后,立即开启紫外灯进行照射消毒2小时以上。

(七) 任何试验的开始和结束后,操作人员要用70%酒精浸泡双手或仔细擦后,用清洁剂或清水洗净。

(八) 每次试验结束后,必须清理好实验台,并用70%酒精液或3-5%石炭酸擦洗实验台面。

(九) 实验室中的生物危险品要根据检查项目和性质不同,局限在相应的试验区间,不得随意将其带到其它的实验室。

.

.

(十) 实验室内任何微生物的样本,废弃物都必须经高温高压灭菌后,方可按一般垃圾处理。 【安全保障】

(一) 首先各级实验室应按等级要求完善实验设施,如简易安全柜内的抽气排风功能、紫外灯消毒功能,生物安全柜维护与除菌滤膜定期更换等。 (二) 实验室采集病人标本时要格外注意。

(三) 普通实验室应注意气流方向,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强气流变化而产生气溶胶(如﹕涂片、染色过程中)。

(四) 细菌的分离培养、菌种开封、转种、研磨、稀释等操作,各级实验室均应在简易安全柜或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五) 使用接种环进行操作时,接种环应在工作灯的内焰中燃烧,以避免菌液或菌块飞溅。

(六) 稀释菌液时,吸管、针管要缓慢插入试管或烧瓶底部,小心操作避免产生气泡或气溶胶。

(七) 使用注射器加样时,用过的针头切勿再重新入套或拔开注射器与针头,应直接放入锐器收集器,以免划破皮肤造成接种感染。

(八) 菌株库要设专人管理,并按照国家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办法执行。

(九) 进行毒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毒菌区以外区域,避免由于粗心扩大污染范围。

(十) 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设备、仪器,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擦洗后再以紫外灯近距离长时间消毒。

(十一)实验中发生意外污染情况,应立即通知主管人员并做好处理污染物和相应区域的准备,不得擅自采用其它禁止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十二)实验室主任应制定规章和程序,只有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入实验室特殊要求(如,经过免疫接种)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

(十三)操作致病性微生物时,实验室入口处应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显示以下信息:有关病原、生物安全级别、免疫接种要求、研究人员姓名、电话号码、在实验室中必须佩带的个人防护设施、出实验室所要求的程序。

(十四)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人员特别制定的标准操作程序或生物安全手册中,应包括生物安全程序。对于有特殊风险的人员,要求阅读并在工作及程序上遵照执行。

(十五)实验室主任保证实验及其辅助人员接受适当的培训,包括和工作有关的可能存在的风险、防止暴露的必要措施和暴露评估程序。 (十六)实验室所用任何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应确保具备足够的有适当防护水平的清洁防护服供使用。还应穿戴其它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镜、面具、头部面部保护罩等。

(十七)处理样本的过程中易产生高危害气溶胶时,要求同时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生物安全柜和/或其它物理防护设备。如可产生含生物因子的气溶胶,应在适当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

(十八) 实验用鞋应舒适,鞋底防滑。应用皮制或合成材料的不渗液体的鞋类。在从事可能出现漏出的工作时可穿一次性防水鞋套。在实验室的特殊区域(例如有防静电要求的区域)或BSL-3和BSL-4实验室要求使用专用鞋(例如一次性或橡胶靴子)。

.

.

【实验室废物处理 】

一、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目的:

(一) 将操作、收集、运输、处理及处置废弃物的危险减至最小; (二) 将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 二、实验室污物处理及消毒

(一) 实验室含有生物危险物的临床标本及被污染的一次性用品,试验完成后,应在操作台或实验区域内以紫外灯近距离照射消毒 2小时以上,再经高压消毒后方可丢弃或焚烧。

(二) 可重复使用的实验用品及器材,完成实验后,应在操作台或实验区域内经紫外灯近距离照射消毒2小时以上后,再交有关人员进行高压消毒和煮沸洗刷。

(三) 实验用的试管、吸管、注射器,须装在加盖不漏的容器内,经高压灭菌后取出。

(四) 培养物或实验室垃圾,在丢弃前必须经高压消毒和紫外灯近距离长时间照射处理。不允许积存垃圾和实验室废弃物。已装满的容器应定期运走。在去污染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通常在实验室区内。

(五) 实验室废弃物应置于适当的密封且防漏容器中安全运出实验室。有害气体、气溶胶、污水、废液应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要求。

(六)实验过程中,如标本或含标本的前消化处理液被打翻污染了操作台或地面,应以吸满70%酒精的卫生纸覆盖污染区,15分钟以后卫生纸方可移去。 (七) 实验室内未经消毒的污水,禁止直接排入公共排水系统,更不允许混入居民生活垃圾。 【意外事故的处理】

(一) 如果发生意外,必须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人员,并在有关人员的指导监督下对出事现场进行处理,绝对禁止未经报告而私自对出事现场给予非规范的处理。

(二) 实验过程中,如污染物溅落到身体表面,或有割伤、刺伤、烧伤、烫伤等情况发生,应立即停止实验工作进行紧急处理,更换被污染的实验服,皮肤表面用消毒液清洗,伤口以碘酒或酒精消毒,眼睛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三) 如果发生菌液溢出,含菌种的培养管破碎等,造成中 、小面积污染,可用比污染面积大25%以上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边缘用脱脂棉围住,向纱布倾倒5%苯酚溶液或70%的酒精,浸泡2小时以上(其间适量加溶液防止干燥),再经紫外灯近距离(1米内)照射2小时以上;被污染的器械、容器等立即浸泡于70%酒精中2小时以上,实验完成后再进行高压消毒处理。

(四) 如果发生气溶胶污染或大面积污染,应立即停止实验并关闭实验室,对污染区域进行紫外灯照射消毒过夜;第二天对污染区进行24小时封闭空气熏蒸消毒(乙醛消毒法﹕5ml乙醛+2g高锰酸钾/m3空间)。

(五) 绝对禁止使用的事故处理方法﹕

1. 任何有可能造成污染面积扩大的去污方法,如使用70%乙醇或甲酚皂液擦洗被污染的区域。

2. 直接用火焰对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染地面、操作台、器械等进行烧灼处理。 3. 使用消毒效果未经证实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4. 使用低浓度的消毒剂和紫外灯进行短时间、长距离的照射。

.

.

第五章 流感病毒的危害评估报告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具有“变异”特性,不断产生新的亚型。可引起人或家禽的流行性感冒。这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具有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的特点。在人群中,它的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多发于青少年,恢复快,具有一定季节性。而禽流感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季节性不强,来源常不明。20世纪曾有4次流感大流行。流感流行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名列各传染病之首。流感是第一个实行全球监测的传染病。

病人和病禽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也存在通过水源、密切接触、垂直传播、蚊虫传播等多种途径。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时间短,而流感病毒变异性大,但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人在一生中可多次患流感。

流感病毒在外界的抵抗力弱,在56℃30分钟条件下易被灭活,在室温下传染性很快丧失,100℃1分钟即被灭活,但在0~4℃能存活数周,在 -20℃真空干燥条件下可长期保存。对紫外线和化学有毒剂敏感。病毒暴露于通常使用的各种消毒剂和固定剂后,病毒即失去感染性。

流感极易传播,因此发现有流感病人,应及早隔离和治疗。流感流行期间尽可能避免人群集聚,注意房屋通风,提倡在公共场所戴口罩,病人的口鼻腔分泌物及污染物应随时消毒。疫苗接种对预防流感有一定效果。保持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能起预防作用。流感是一自限性疾病,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来减轻症状。用抗菌素防止细菌继发感染产生的并发症。 1.实验模式

1.1 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

流感病毒大量存在于病人痰液、咽拭子和病禽尸解脏器中。分离流感病毒时,可用鸡胚,最好用SPF鸡胚,但一般只采用尿囊腔接种;也可用狗肾细胞(MDCK)。 1.2流感病毒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HI法)或微量中和法。

.

.

必须采集双份血清,疾病发作时头3天立即采集(急性期血清),发病后2-3周采集(恢复期血清),在同一条件下进行HI测定,在恢复期血清HI抗体滴度比急性期的高4倍或以上,就可加以确诊。 1.3 流感病毒抗体检测

可用免疫荧光法和ELISA。 1.4 流感病毒核酸检测

逆转录PCR 2.实验中危害因素分析

流感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也存在通过水源、密切接触、垂直传播、蚊虫传播等多种途径。操作具有高致病性的甲性H5和H7两亚型毒株必须在P3实验室内进行操作。特别是一些甲性流感毒株(H5N1,H9N2)通过何种途径传染人至今不清楚,因此采集标本时,须做好一定的个人防护。

流感病毒易发生基因重配,易形成新的亚型,但型间无交叉免疫。 3.安全措施

3.1严格按实验室使用和安全操作技术规程及各个实验项目的操作技术规程操作。

3.2加强个人防护。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口罩、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3.3强化离心、移液等环节的标准操作。

3.4抗体检测用血清标本可先以56℃30分钟处理。

.

.

第六章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梅毒螺旋体学名为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是梅毒病的病原体。

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idum)1905年由法国科学家Schaudinn 与Hoffmanu发现并报告的。梅毒螺旋体(如图)是小而纤细的螺旋状微生物,长度为5-20nm,平均约8-10um,直径小于0.2nm,有6—12个螺旋;肉眼看不到,在光镜暗视野下,人们仅能看到梅毒螺旋体的折光性,其活动较强。在其前端有4-6根鞭毛样细纤维束,其末端呈卷曲状。在未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时,螺旋是规则的。因其透明不易着色,又称之为苍白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是厌氧菌,在体内可长期生存繁殖,只要条件适宜,便以横断裂方式一分为二的进行繁殖。梅毒螺旋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弱,对化学药品也很敏感,在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和一般的消毒剂(如升汞、石碳酸、来苏水、酒精、1∶1000的高锰酸钾液等)很容易将它杀死,阳光照射和干燥环境都能很快使它死亡。梅毒螺旋体在人体外生存一般超不过1~2个小时。在缺氧的环境下它能生存数天,在潮湿的衣服上也能存活数小时,在血库中一般能存活24小时。梅毒螺旋体不耐高温,40℃~60℃时2~3分钟就能死亡,100℃时则即刻死亡。可以针对其弱点将梅毒螺旋体消灭。如将衣物放于阳光下曝晒,放在干燥的环境中储存;将用具煮沸消毒或用化学用品消毒,都能杀灭梅毒螺旋体,阻止它的传播。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苍白螺旋体)引起,患病后病程漫长,早期侵犯生殖器和皮肤,晚期侵犯全身各器官,并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病变几乎能累及全身各个脏器。梅毒通过性行为可以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可以由母亲传染给胎儿,危及下一代。极少数患者通过接吻、哺乳、接有传染性损害病人的日常用品而传染。在性传播疾病中,梅毒的患病人数是低的,但由于其病程长,危害性大,应予重视。 微生物学检查

(一)检查螺旋体

采取初期及二期梅毒硬性下疳、梅毒疹的渗出物等,用暗视野或墨汁显影,如查见有运动活泼的密螺旋体即可诊断。 (二)血清学检查

1.非螺旋体抗原试验:是用正常牛心肌的心类脂(Cardiolipin)作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的反应素。国际上常用性病研究实验室(UDRL)的玻片试验法;该法是一种简单的玻片沉淀试验,试剂及对照已标准化。另外,还可用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其抗原是U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和特异性与UDRL相似。反应素在第一期梅毒病变出现后1~2周就可测出,第二期阳性率几乎达100,第三期阳性率较低。本试验所用抗原是非特异的,检测的抗体时应排除假阳性反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多次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2.螺旋体抗原试验:抗原为梅毒旋体,以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该试验特异性高,目前常用下述两种方法。

(1)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为间接荧光抗体法,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常用于梅毒的早期诊断。

.

.

(2)梅毒螺旋运试验(TPI):用来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抑制螺旋体活动的特异性抗体。用活梅毒螺旋体(Nichol株)加病人新鲜血清,35℃培养16小时,同法作正常血清对照,然后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活动的螺旋体数目,如试验标本活动的螺旋体数目小于或等于对照血清标本内的40%,即为阳性。 安全保障措施 1、个人防护

⑴ 高标准的个人保健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皮肤受损、串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皮肤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敷料覆盖。

⑵ 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⑶进入实验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如果接触物传染危险性大,则应戴双层手套和防护眼镜。

⑷ 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脱去隔离衣并洗手。 ⑸ 严禁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吸烟和化妆。 ⑹ 减少实验室内利器的使用。

⑺ 离心:离心管套底垫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离心头,加盖,离心时要戴好防护眼镜。

2、带入和带出实验室的物品

⑴对所有带入实验室的物品都应进行检查。含有测试样品的包裹应在安全柜或其他适当的装置内打开。

⑵ 污染或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在带出实验室前应进行消毒。 3、消毒方法

⑴ 废弃物缸:10%(V/V)次氯酸钠(含10,000ppm有效氯)。 ⑵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和仪器表面:70%乙醇。 ⑶ 溢出物:10%次氯酸钠(V/V)。

⑷污染的台面和器具:40%甲醛水溶液,也可以用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

.

.

第七章 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危害

评估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SARS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 1、形态结构

冠状病毒粒子呈不规则形状,直径约60-220nm。病毒粒子外包着脂肪膜,膜表面有三种糖蛋白:刺突糖蛋白(S,Spike Protein,是受体结合位点、溶细胞作用和主要抗原位点);小包膜糖蛋白(E,Envelope Protein,较小,与包膜结合的蛋白);膜糖蛋白(M,Membrane Protein,负责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新生病毒出芽释放与病毒外包膜的形成)。少数种类还有血凝素糖蛋白(HE蛋白,Haemaglutinin-esterase)。冠状病毒的核酸为非节段单链(+)RNA,长27-31kd,是RNA病毒中最长的RNA核酸链,具有正链RNA特有的重要结构

特征:即RNA链5’端有甲基化“帽子”,3’端有PolyA “尾巴”结构。这一结构与真核mRNA非常相似,也是其基因组RNA自身可以发挥翻译模板作用的重要结构基础,而省去了RNA-DNA-RNA的转录过程。冠状病毒的RNA和RNA之间重组率非常高,病毒出现变异正是由于这种高重组率。重组后,RNA序列发生了变化,由此核酸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也变了,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随之发生变化,使其抗原性发生了变化。而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结果是导致原有疫苗失效,免疫失败。

冠状病毒成熟粒子中,并不存在RNA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Viral RNA polymerase),它进入宿主细胞后,直接以病毒基因组RNA为翻译模板,表达出病毒RNA聚合酶。再利用这个酶完成负链亚基因组RNA(sub-genomic RNA)的转录合成、各种结构蛋白mRNA的合成,以及病毒基因组RNA的复制。冠状病毒各个结构蛋白成熟的mRNA合成,不存在转录后的修饰剪切过程,而是直接通过RNA聚合酶和一些转录因子,以一种“不连续转录”(discontinuous transcription)的机制,通过识别特定的转录序列(transcription regulating sequences, TSR),有选择性的从负义链RNA上,一次性转录得到构成一个成熟mRNA的全部组成部分。结构蛋白和基因组RNA复制完成后,将在宿主细胞内质网处装配(assembly)生成新的冠状病毒颗粒,并通过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完成其生命周期。 2、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

冠状病毒感染在世界各地极为普遍。

到目前为止,大约有15种不同冠状病毒株被发现,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有些可使人发病。

冠状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感染(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该病毒对温度很敏感,在33℃时生长良好,但35℃就使之受到抑制。由于这个特性,冬季和早春是该病毒疾病的流行季节。冠状病毒是成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儿童感染率较高,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很少波及下呼吸道。另外,还可引起婴儿和新生儿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

.

.

是水样大便、发热、呕吐,每天可拉10余次,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水样便,极少数情况下也引起神经系统综合征。

病毒的生长多位于上皮细胞内,也可以感染肝脏、肾、心脏和眼睛,在另外的一些细胞类型(例如巨噬细胞)中也能生长。目前人类冠状病毒还没有合适的可作研究用的动物模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是指各种医学科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包括新药筛选)研究),因此对冠状病毒的分离工作难度很大,需用人肝脏细胞、气管及鼻黏膜细胞,经器官培养才能分离得到。增殖病毒也要用上述材料,亦很困难。

冠状病毒的血清型和抗原变异性还不明确。冠状病毒可以发生重复感染,表明其存在有多种血清型(至少有4种已知)并有抗原的变异,其免疫较困难,目前尚无特异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3、传播途径

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口液、喷嚏、接触传染,并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高峰在秋冬和早春。病毒对热敏感,紫外线、来苏水、0.1%过氧乙酸及1%克辽林等都可在短时间内将病毒杀死。 4、预防及安全措施

对其预防有特异性预防,即针对性预防措施(疫苗,疫苗的研制是有可能的,但需要时间较长,解决病毒繁殖问题是其难题)和非特异性预防措施(即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措施,如保暖、洗手、通风、勿过度疲劳及勿接触病人,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等)。

⑴严格按实验室使用和安全操作技术规程及各个实验项目的操作技术规程操作。 ⑵加强个人防护。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口罩、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⑶强化离心、移液等环节的标准操作。 ⑷抗体检测用血清标本可先以56℃30分钟处理。

.

.

第八章 脑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简称乙脑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呈球状,核酸为单链RNA,外层具包膜,包膜表面有血凝素。低温条件下,能自下而上较长时间,在动物、鸡胚及组织培养细胞中均能增殖。幼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蚊子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当人受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在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肝、脾等吞噬细胞内增殖,并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而引起炎症。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重症者可周身高烧、抽痉不止、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消灭蚊子孳生地,并扑灭越冬蚊和新生成蚊是预防乙脑的关键。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和传染源,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应对猪进行预防注射,可有效地降低乙脑发病率。人体接种疫苗可提高对乙脑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对预防乙脑也有良好效果。乙脑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早期住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本病毒首先(1953年)在日本从患者脑组织中分离获得,因此称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所致疾病在日本称日本乙型脑炎(JBE)。1950年以来,我国对该病进行了大量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为了与甲型脑炎相区别,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我国夏秋季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除、、青海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发生,年发病人数2.5万,病死率10%,大约1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乙脑病毒为球形,直径40nm,内有衣壳蛋白(C)与核酸构成的核心,外披以含脂质的囊膜,表面有囊膜糖蛋白(E)刺突,即病毒血凝素,囊膜内尚有内膜蛋白(M),参与病毒的装配。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11kb,自5′至3′端依次编码结构蛋白C、M、E以及非结构蛋白NS1—NS5,病毒RNA在细胞浆内直接起mRNA作用,翻译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在胞浆粗面内质网装配成熟,出芽释放。

(二)敏感动物与细胞

乳鼠是常用的敏感动物,脑内接种乙脑病毒后3~4天发病,一周左右死亡,脑组织内含大量感染性病毒,是分离病毒、大量制备抗原的可靠方法。 BHK细胞系、C6/36细胞系及鸡胚成纤维细胞是常用的敏感细胞,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圆缩、颗粒增多、细胞脱落等CPE。在培养上清中含有传染性病毒,胞浆内胞膜上可检出特异性抗原。细胞培养增殖病毒简便易行,已取代动物培养用物制备疫苗、诊断抗原,以及研究病毒复制机理、筛选抗病毒药物等。 (二)抗原特性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代分离的毒株之间未发现明显的抗原变异。E糖蛋白上有中和抗原表位和血凝抗原表位,可诱发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

.

和血凝抑制抗体,在感染与免疫中重要作用。用单克隆抗体做交叉血凝抑制试验证实E糖蛋白上有与黄病毒属成员广泛并叉的属特异性抗原,也有仅与圣路易、墨里谷、西尼罗脑炎病毒交叉的亚组物异性抗原,以及仅乙脑病毒具有的种特异性抗原。不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已用于研究乙脑病毒抗原结构与功能以及鉴定新分离的毒株,解决了常规免疫血清特异性低的问题。

乙脑病毒囊膜糖白具有血凝特性,能凝集鹅、鸽、雏鸡红细胞,在pH6.2~6.4条件下凝集滴度高。病毒血凝素与红细胞结合是不可逆的,但这种病毒与红细胞形成的复合物仍有感染性,加入特异性抗体可抑制这种血凝现象。 (三)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乙脑病毒对热抵抗力弱,56℃30分钟灭活,故应在-70℃条件下保存毒株。若将感染病毒的脑组织加入50%甘油缓冲盐水中贮存在4℃,其病毒活力可维持数月。乙醚、1:1000去氧胆酸钠以及常用消毒剂均可灭活病毒。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适宜pH8.5~9.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我国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为三带喙库蚊。蚊感染病毒后,中肠细胞为最初复制部位,经病毒血症侵犯唾液腺和神经组织,并再次复制,终身带毒并可经卵传代,成为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在热带和亚热带,蚊终年存在,蚊和动物宿主之间构成病毒持久循环。在温带,鸟类是自然界中的重要贮存宿主。病毒每年或通过候鸟的迁栖而传入,或病毒在流行区存活过冬。有关病毒越冬的方式可为:①越冬蚊再感染鸟类,建立新的鸟—蚊—鸟循环;②病毒可在鸟、哺乳动物、节肢动物体潜伏越冬。实验表明,自然界中蚊与蝙蝠息息相关,蚊将乙脑病毒传给蝙蝠,受染蝙蝠在10℃,不产生病毒血症,可持续存在达3个月之外,当蝙蝠返回室温环境3天后,出现病毒血症,构成蚊—蝙蝠—蚊的循环;③冷血脊椎动物为冬季贮存宿主(如蛇、蛙、蜥蜴等),可分离出病毒。 家畜和家禽在流行季节感染乙脑病毒,一般为隐性感染,但病毒在其体内可增殖,侵入血流,引起短暂的病毒血症,成为乙脑病毒的暂时贮存宿主,经蚊叮咬反复传播,成为人类的传染源。特别是当年生仔猪最为重要,对乙脑病毒易感,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故在人群流行前检查猪的病毒血症和蚊带毒率,可预测当年人群的流行程度,并通过猪的免疫预防,可控制本病在猪及人群中的流行。

当带毒雌蚊叮咬人时,病毒随蚊虫唾液传入人体皮下。先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等处的细胞中增殖,随后有少量病毒进入血流成为短暂的第一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随血循环散布到肝、脾等处的细胞中继续增殖,一般不出现明显症状或只发生轻微的前驱症状。约经4~7日潜伏期后,在体内增殖的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成为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症状,若不再继续发展者,即成为顿挫感染,数日后可自愈;但少数患者(0.1%)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增殖,引起脑膜及脑组织发炎,造成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毛细血管栓塞、淋巴细胞浸润,甚至出现局灶性坏死和脑组织软化。临床上表现为高烧、意识障碍、抽搐、颅内压升高以及脑膜刺激症。重症患者可能死于

.

.

呼吸循环衰竭,部分患者病后遗留失语、强直性痉挛、精神失常等后遗症。 (二)免疫性

人受乙脑病毒感染后,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及部分顿挫感染,仅少数发生脑炎(0.01%),这与病毒的毒力,侵入机体内数量及感染者的免疫力有关。流行区成多数都有一定免疫力,多为隐性感染,10岁以下儿童及非流行区成人缺乏免疫力,感染后容易发病。

本病病后4~5天可出现血凝抑制抗体,2~4周达高峰,可维持一年左右。补体给合抗体在发病2~3周后方可检出,约存在半年。中和抗体约在病后1周出现,于5年内维持高水平,甚至维持终生。流行区人群每年不断受到带病毒的蚊叮咬,逐渐增强免疫力,抗体阳性率常随年龄而增高,例如北京市20岁以上成年人90%血清中含有中和抗体。因此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但近些年来乙脑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值得重视。 三、微生物学诊断

乙脑早期快速诊断通常采集性期患者血清或脑脊液特异性lgM ,也可做RT—PCR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核酸片段,一般6个小时内可初步报告结果。常规血清学试验,(H1、CF、NT)需取双份血清,同时做对比试验,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 4倍时,有辅助诊断意义,可用于临床回顾性诊断。由于乙脑患者病毒血症期短,直接检出病毒抗原或分离病毒阳性率低,较少用于诊断试验。 (一)特异性lgM检测

乙脑病毒感染发病早期即产生特异性lgM ,病后2~3周达到高峰,故单份血清可做出早期诊断。可使用:① lgM 捕捉ELISA法(见23章); ②2ME—NI法,血凝抑制抗体存在于lgM及lgG中,将早期单份血清分成二份,一份用2巯基乙醇(2ME)处理,以破坏lgM ,另一份不处理,然后同时做HI试验,若处理血清抗体滴度比未处理的下降≥4倍,则为lgM 阳性; ③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法,用荧光素标记的抗u链血清,检测已与细胞抗原片结合的lgM,根据特异性荧光颗粒,判断血清标本中的lgM存在。 (二)常规血清学试验

1.血凝抑制试验 对乙脑诊断而言,本法特异性较低,但敏感性高,简便易行。常用于病毒的初步鉴定,确定有无乙脑病毒存在。检测血清标本中的HI抗体,多采用2ME—HI法。

2.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抗体仅存在于lgG 中,病后出现迟,消失快,适用于诊断近期感染。

3.中和试验 抗体存在于lgG、 lgM中,出现早,维持久。中和试验特异性和敏感性都高,但操作繁杂,需用大量动物或组织培养管,需时较久,不适于临床诊断常规使用,而在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鉴定上有价值。 (三)病毒分离与鉴定

取病尸脑组织研磨成10%悬液,接种1-3日龄乳鼠脑内,待发病频死时,取脑悬液,用单克隆抗体做中和试验鉴定病毒。也可接种敏感细胞(如C6/36细胞系)分离病毒。 四、特异防治

.

.

(一)特异预防

现用的乙脑灭活疫苗是用地鼠肾细胞培养增殖,甲醛灭活制成,初次免疫时,皮下注射2~3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免疫力维持半年左右,保护率达66-90%。我国已筛选出乙脑病毒减毒株,用地鼠肾细胞培养制成减毒活疫苗,只需皮下注射一次,安全有效,目前正作现场观察。疫苗接种对象是10岁以下儿童和来自非疫区的军民。流行区当年饲养的仔猪接种乙脑疫苗,以杜绝传染来源,也可使猪健康成长。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二)特异治疗

目前乙脑治疗仍采用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有报道用病毒唑、干扰素、恢复期血清等治疗,可能减轻病势,但已出现脑炎症状者,则无治疗效果。我国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高中和活性乙脑单克隆抗体,经系统动物实验治疗证明安全有效,95年经卫生部批准进入 Ⅰ、Ⅱ 期临床试验,是一种特异免疫治疗制剂。

第二节 森林脑炎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简称森脑病毒)由蜱传播,在春夏季节流行于俄罗斯及我国东北森林地带,故称苏联春夏脑炎病毒(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 virus)。本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以发热,神经症状为特征,有时出现瘫痪后遗症。

森林脑炎病毒呈球形,直径为30~40nm,衣壳二十面体对称外有包膜,含血凝素糖蛋白,核酸为单正链RNA.抗原结构与中欧蜱传脑炎病毒相似,可能为同一病毒的两个亚型。森脑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抵抗力似乙脑病毒,但嗜神经性较强,接种成年小白鼠腹腔、地鼠或豚鼠脑内,易发生脑炎致死。接种猴脑内,可致四肢麻痹。也能凝集鹅和雏鸡的红细胞。

本病毒储存宿主蝙蝠,及哺乳动物(刺猬、松鼠、野兔等),这些野生动物受染后为轻症感染或隐性感染,但病毒血症期限有长有短,如刺猬约23天。蜱是森脑病毒传播媒介,又是长期宿主,其中森林硬蜱的带病毒率最高,成为主要的媒介。当蜱叮咬感染的野生动物,吸血后病毒侵入蜱体内增殖,在其生活周期的各阶段,包括幼虫、稚虫、成虫及卵都能携带本病毒,并可经卵传代。牛、马、狗、羊等家畜在自然疫源地受蜱叮咬而传染,并可把蜱带到居民点,成为人的传染源。

本病毒的致病性与乙脑病毒相同,非疫区易感人被带有病毒的蜱叮咬后,易感染发病,另外因喝生羊奶(羊感染时奶中有病毒或被蜱类污染)而被传染,约经8~14天潜伏期后发生脑炎,出现肌肉麻痹、萎缩、昏迷致死,少数痊愈者也常遗留肌肉麻痹。居住在森林疫区的发生脑炎,出现肌肉麻痹、萎缩、昏迷致死,少数痊愈者也常遗留肌肉麻痹。居住在森林疫区的人,因受少量病毒的隐性感染,血中有中和抗体,对病毒有免疫力。病愈后皆产生持久的牢固免疫力。 分离病毒及血清学检验方法与乙脑相同。在疫区内调查森脑病毒时,可将小白鼠、小鸡、地鼠或猴关在笼内,置于森林中地上,引诱蜱来叮咬而传染,动物

.

.

感染后虽可能不发病,但可根据测定血中有无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加以验证。 预防此病,可给去森林疫区的人接种灭活疫苗,效果良好。在感染早期注射大量丙种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可能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此外,应穿着防护衣袜,皮肤涂擦邻苯二甲酸酯(Orthophenyldimethylphthalate),以防被蜱叮咬。

.

.

第九章 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淋病的病原体即奈瑟菌,是1879年由Neisseria首次分离出的淋病双球菌,因此淋病双球菌又称为奈瑟氏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s)。淋病双球菌呈肾形,两个凹面相对,大小一致,长约0.7微米,宽0.5微米。它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革兰染色阴性,最适宜在潮湿,温度为35℃,含2.5-5%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常存在多核白细胞内,椭圆或球形,常成双排列,无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对外界理化条件的抵抗力差,最怕干燥,在干燥环境中1--2 小时即可死亡。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都易致死。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很弱。

一、分类

1、男性淋病 急性前尿道炎的最早症状为尿道口红肿、发痒及轻微刺痛,继有稀薄粘液流出,引起排尿不适。24小时以后症状加剧,红肿发展到整个YJ头及部分尿道,分泌物由稀薄转变为深黄色的脓液,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行动不便,入晚YJ常有痛性勃起。少数病例有微热及疲乏症状。两侧腹股沟淋巴结亦可受到感染而引起红肿疼痛,甚至化脓。

2、女性淋病 女性淋病包括尿道淋病及生殖道淋病两个方面,女性患者由于尿道短,故泌尿道症状往往不明显,而常以白带增多,下腹痛等生殖道症状为主。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宫颈、尿道、尿道旁腺、子宫内膜及输卵管。因此临床诊断时除尿道分泌物涂片外,更主要的应做阴道子宫颈涂片,否则容易漏诊。10-20%妇女伴有盆腔炎、继发不育或宫外孕等妇科疾病。 3、附性腺炎 男性淋病患者的炎症扩散到后尿道时,可出现急性前列腺炎、精囊炎和附睾炎,除排尿刺激症状加重以外,还可出现急性尿潴留及会阴部疼痛,部分患者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4、妇女阴道炎 由于小孩阴道是由柱状上皮所包围,极易被淋病双球菌感染,会阴部红肿,阴道及尿道有绿色分泌物,排尿疼痛,有时累及肛门。

5、新生儿眼炎(淋病性结膜炎,gonococcal ophthalmia)新生儿自孕妇阴道感染,出生后2~3天出现症状,眼睑水肿、发红,有脓性分泌物,一旦延误治疗,则角膜呈蒸汽状,可能穿透角膜,导臻失明。因此淋病孕妇的新生儿应该用银滴眼预防。

二、传染方式

1、通过性接触传染:主要是通过性交或其他性行为传染。男性淋病少部分是由性交接触引起的,女性淋病也可由性交直接感染,也可由其他方式感染。淋病患者是传染源,性接触是淋病主要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快,而且感染率很高,感染后3-5天即可发病。也可通过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服、被褥、便盆、医疗器械而间接传染,特别是幼女常通过间接途径而被感染;新生儿可通过患淋病孕妇的产道而被感染,引起淋菌性结膜炎。非淋是指除了淋球菌以外的细菌感染,感染人群中以青壮年为主。

.

.

2.非性接触传染(间接传染):此种情况也较多,主要是接触病人含淋病双球菌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如沾有分泌物的毛巾、脚布脚盆、衣被,甚至于厕所的马桶圈等均可传染,特别是女性(包括幼女),因其尿道和生殖道短,很易感染。新生儿经过患淋病母亲的产道时,眼部也可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眼炎,妊娠期妇女淋病患者可引起羊膜腔内感染,包括胎儿感染。 成人特别是男性淋病20%-30%属于性交传染。目前,我国以暗娼为主要传染源。调查资料表明,在淋病患者中男女一次性交感染率为22%-35%;男女双方感染率是男性易于传染给女性。一次性交男性传染给女性的感染率为50%-90%,女性传染给男性的为25%-50%,感染率与性交次数成正比。男性与女性病人性交感染率平均为19%-25%,2次为35%,3次为49%,4次为57%。

人类是淋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主要侵犯粘膜,尤其对单层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所形成的粘膜有亲和力。感染后淋菌侵入男性前尿道、女性尿道及宫颈等处,由于其表面的菌毛含有粘附因子,因而粘附到柱状上皮细胞的表面进行繁殖,并沿生殖道上行,通过柱状上皮细胞的吞噬作用而进入细胞内繁殖,导致细胞溶解破裂,淋球菌遂被排至细胞外的粘膜下层。淋球菌内毒素及淋菌表面外膜产生的脂多糖与补体结合产生一种化学毒素,能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和吞噬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化脓和疼痛。当细菌进入尿道腺体和隐窝后,腺管开口及隐窝被阻塞,潜藏的细菌成为慢性淋病的主要病灶。

三、实验室检查

(一)涂片检查:

取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涂片对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单纯淋菌性前尿道炎患者,此法阳性率在90%左右,可以初步诊断。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阳性率仅为50-60%,且有假阳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培养法检查女病人。慢性淋病由于分泌物中淋球菌较少,阳性率低,因此要取前列腺按摩液,以提高检出率。

咽部涂片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不能诊断淋病,因为其他奈瑟菌属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另外对症状不典型的涂片阳性应作进一步检查。 (二)培养检查:

淋球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佐证,培养法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男性、女性病人都是较敏感的方法,只要培养阳性就可确诊,在基因诊断问世以前,培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选淋病的唯一方法。目前国外推荐选择培养基有改良的Thayer-Martin(TM)培养基和New York City(NYC)培养基。国内采用巧克力琼脂或血琼脂培养基,均含有抗生素,可选择地抑制许多其他细菌生长。在36℃,70%湿度,含5%-10%CO2(烛缸)环境中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培养后还需进行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培养阳性率男性80%-95%,女性80-90%。

.

.

(三)抗原检测

1.固相酶免疫试验(EIA):可用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淋球菌抗原,在流行率很高的地区而又不能作培养或标本需长时间远送时使用,可以在妇女人群中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2.直接免疫荧光试验:通过检测淋球菌外膜蛋白I的单克隆抗体作直接免疫荧光试验。但目前在男女二性标本的敏感不高,特异性差,加之实验人员的判断水平,故该实验尚不能推荐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四)基因诊断

1.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 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所用的探针有:质粒DNA探针,染色体基因探针和rRNA基因探针。

2.淋球菌的基因扩增检测 上面讲述的探针技术检测淋球菌的方法,虽然比培养方法在灵敏度,特异性和方便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多数情况下需要标本的淋球菌浓度很高,PCR技术和连接酶链反应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淋球菌的灵敏性,它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简便的优点,可以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极微量的病原体。

3.临床基因诊断淋球菌的注意事项 目前临床检测淋球菌的基因诊断方法主要采用PCR方法。PCR方法与LCP方法比传统的培养法在灵敏性和特异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时间也大大缩短。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PCR方法与LCP方法在淋球菌的检测将会成为常规的检测方法。

(五)药敏试验:在培养阳性后进一步作药敏试验。用纸片扩散法做敏感试验,或用琼脂平皿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用以指导选用抗生素。

(六)PPNG检测:β-内酰胺酶,用纸片酸度定量法,使用Whatman I号滤纸PP-NG菌株能使其颜色由蓝变黄,阳性为PPNG,阴性为N-PPNG。 四、安全措施

1、严格按实验室使用和安全操作技术规程及各个实验项目的操作技术规程操作。

2、加强个人防护。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口罩、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3、强化离心、移液等环节的标准操作。

.

.

第十章 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

一、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

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石炭酸、5%来苏,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当每公顷地区发现1至1.5只以上的鼠疫死鼠,该地区又有居民点的话,此地爆发人间鼠疫的危险极高。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因肺鼠疫可通过飞沫传播,故鼠疫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三种鼠疫类型可相互发展为对方型。

.

.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三、实验室检查

对第一例病人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曾有鼠间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区史;有接触可疑动物或类似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各型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是确定本病最重要依据。对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细菌学检查,对疑似鼠疫尸体,应争取病解或穿刺取材进行细菌学检查。血清学应以双份血清升高4倍以上作为诊断依据。 1.常规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109/L以上。初为淋巴细胞增高,以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减少。 (2)尿尿量减少,有蛋白尿及血尿。

(3)大便肠炎型者呈血性或粘液血便,培养常阳性。

2.细菌学检查 采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进行检查。

(1)涂片检查用上述材料作涂片或印片,革兰氏染色,可找到G-两端浓染的短杆菌。约50~80%阳性。

(2)细菌培养检材接种于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血培养在腺鼠疫早期阳性率为70%,晚期可达90%左右。败血症时可达100%阳性。

(3)动物接种将标本制成生理盐水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白鼠皮下或腹腔内,动物于24~72小时死亡,取其内脏作细菌检查。

(4)噬菌体裂解试验用鼠疫噬菌体加入已检出的可疑细菌中,可看到裂体及溶菌现象。 3.血清学检查

(1)间接血凝用F1抗原检测患者或动物血清中F1抗体。F1抗体持续1~4年,故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诊断。

(2)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标本。特异性、灵敏性较高。

.

.

(3)其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沉淀试验可测定F1抗体,灵敏性高,适合天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四、预防

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服用。

.

.

第十一章 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本病又称为肠热病(enteric fever)。但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系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全器官,而并非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 【病原学】

伤寒沙门菌,又称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组。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周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孢,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个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能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C后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饮水余氯可迅速致死。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i'’)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但这些并非保护性抗体。由于“O”和“H”抗原性较强,故常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诊断,亦可用以制备伤寒菌苗供预防接种。 “i'’抗原见于新分离(特别是从病人血液分离)的菌株,能干扰血清中的杀菌效能和吞噬功能,是伤寒杆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但其抗原性不强,所产生的“i'’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较低且为时甚短。当病原菌从人体中清除后,“i'’抗体滴度迅速下降,故“i'’抗体的检出虽对本病的诊断无多大帮助,但有助于发现带菌者。伤寒杆菌在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开始即可从粪便排菌,从病程第1周末开始经尿排菌,故整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尤以病程的2—4周内传染性最大。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原有慢性肝胆管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等)的伤寒病人易成为慢性带菌者,约1%—4%患者在肠道和胆囊中隐藏伤寒杆菌达数月或数年之久。

(二)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等传播。其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亦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食物污染也可引起本病的流行,而散发病例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多。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极少。

(四)流行特征 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可散发、地方性流行或暴发流行。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因为水源污染而暴发流行,

.

.

发达国家则以国际旅游感染为主。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最多。其中以儿童和青壮年居多。局部地区流行的伤寒耐药菌株有所增加,耐药谱也在逐渐扩大。除耐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嗯唑、氨苄西林外,少数菌株对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二)细菌学检查 ①血培养是确诊的论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第7~10病日阳性率可达90%,第三周降为30%~40%,第四周时常阴性;②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③粪便培养,从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④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但应避免粪便污染;⑤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三)免疫学检查

1.肥达氏试验 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即肥达反应阳性者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检查中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共5种,目的在于用凝集法测定病人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病程第1周阳性反应不多,一般从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渐增高,至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有少数病人抗体很迟才升高,甚至整个病程抗体效价很低(14.4%)或阴性(7.8%~10%),故不能据此而排除本病。

Widal试验已沿用近100年,60年代曾有人对其特异性提出异议,认为其结果存在着混乱模糊的情况,非伤寒发热性疾病Widal's试验也呈阳性结果,如各种急性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性疾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均可出现阳性结果。Perlnan等认为无菌的结肠细胞和肠杆菌可能有共同的抗原,结肠粘膜损害所产生的抗结肠抗体与沙门菌菌体抗原起交叉反应,因此对肥达氏反应结果的判定宜审慎,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还应强调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的对比,有人提出应用流行菌株抗原与国际菌株相比,阳性率可提高,建议用当地流行菌株取代国际标准菌株,以提高流行区域伤寒诊断的阳率。

2.其他免疫学检查

(1)被动血凝试验(PHA):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致敏红细胞,使之与被检血清反应,根据红细胞凝集状况判断有无伤寒特异性抗体存在,国内外报道阳性率90%~98.35%,假阳性率5%左右。鲍行豪等曾报道LSP-PHA对伤寒血培养患者的检出率为.66%,早期病人90.02%,临床确诊者为82.5%,且主要检测的是特异IgM抗体,故可用于早期诊断。

(2)对流免疫电泳(CIE):本方法可用于血清中可溶性伤寒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操作简便,便于基层推广,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不同作

.

.

者报道为24%~92%,主要受采集血清时间的影响,发病初期最易测出,故可用于伤寒的早期诊断。

(3)协同凝集试验(COA):利用金葡菌的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2)对流免疫电泳(CIE):本方法可用于血清中可溶性伤寒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操作简便,便于基层推广,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不同作者报道为24%~92%,主要受采集血清时间的影响,发病初期最易测出,故可用于伤寒的早期诊断。

(4)免疫荧光试验(IFT):Doshi等用伤寒杆菌菌体Vi悬液作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140例血培养阳性的伤寒患者134例(95.7%)阳性;394例对照者仅4例(1%)假阳性,目前有关本法的报道尚少,伤寒疫苗预防接种和其它沙门氏菌感染是否会影响本试验特异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的基本原理是用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既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用ELISA法检测伤寒患者Vi抗原,灵敏性达1ng/ml,高于CoA法9100ng/ml,并可检测到1∶1024稀释后尿液中的Vi抗原。国内、外用ELISA检测过临床标本中的Vi抗原,V9抗原,LPS,H抗原等,敏感性在62.5%~93.1%,因检测抗原的不同而异,多数在80%以上。杭州鲍行豪等应用ELISA同时检测IgM和IgG抗体,LPS-IgM-ELISA的敏感性为91.38%,特异性为99.02%,LPS-IgG-ELISA分别为93.1%和98.02%,在伤寒的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中,ELISA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高,是公认较好的一种诊断方法。 (四)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DNA探针(DNA Probe) DNA探针是用DNA制备的诊断试剂,用于检测或鉴定特定的细菌,方法是用一段已标记的特定的DNA片段(探针)与标本中已变性的细菌DNA杂交,通过测定是否发生杂交反应来达到检测目的,由于此探针是以细菌专有的特异性基因片断制备,故特异性很高。用DNA探针对培养所得的伤寒杆菌进行检测,敏感性需标本中达1000个细菌才能检出。DNA Probe的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一般用于菌种鉴定及分离。

2.聚合酶链反应(PCR) PCR方法是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它能在数小时内在体外将目标基因或DNA片段扩增到数百万倍,检出率较DNA探针高100~10000倍,国外Jae HS等用PCR方法扩增伤寒的鞭毛抗原编码基因,敏感度能检出10个伤寒菌,特异性为100%,PCR方法因其高度敏感,易出现产物污染,所以控制PCR方法的假阳性及假阴性,是提高准确度的关键。 【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在实验室操作上对于有高风险的人员,如免疫缺陷者,要严格进入。对于针头和锐器要有警示,要用专门存放锐器的容器盛装。在个人防护上,要求穿隔离衣,出实验室时应将隔离衣脱下;在可能接触病原时要戴一次性使用的手套,但不要戴手套接触清洁表面(如电话等),脱去手套后要洗手;在BSC外面进行操作时,要进行面部保护,如套口罩、眼罩、面罩等。要有泡手消毒缸和洗眼台,还要有高压消毒器。

.

.

第十二章 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人类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非

甲非乙型和丁型病毒之分。甲型肝炎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酸为单链RNA。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具有双层外壳结构,外层相当一般病毒的包膜,核酸为双链DNA。对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目前正在研究之中。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甲型肝炎,这种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其病毒通常由病人粪便排出体外,通过被污染的手、水、食物、食具等传染,严重时会引起甲型肝炎流行。如1988年1月,上海市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流行性甲型肝炎,主要原因是人们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乙型肝炎主要通过注射、输血等方式进行传播。

为防止甲型肝炎的发生和流行,应重视保护水源,管理好粪便,加强饮食卫生管

理,讲究个人卫生,病人排泄物、食具、床单衣物等应认真消毒。为防止乙型肝炎的传播,在输血时应严格筛除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献血者,血液和血液制品应防止乙型肝炎抗原的污染,注射品及针头在使用之前应严格消毒。 一、肝炎病毒的分类: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HBVDNA的短链不含开放读框,因此不能编码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可查见3种颗粒:①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②管状颗粒,长约100~700nm,宽约22nm;③直径为42nm的

.

.

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状颗粒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含表面抗原,大球形颗粒即病毒颗粒,有实心与空心两种,空心颗粒缺乏核酸。 HBV在体外抵抗力很强,紫外线照射,加热60℃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苯酚,硫柳汞等)均不能使之灭活,在干燥或冰冻环境下能生存数月到数年,加热60℃持续10小时,煮沸(100℃)20分钟,高压蒸汽122℃10分钟或过氧乙酸(0.5%)7.5分钟以上则可以灭活。

黑猩猩及恒河猴是对HBV易感的实验动物。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 HBV的抗原复杂,其外壳中有表面抗原,核心成分中有核心抗原和e抗原,感染后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HBsAg存在于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颗粒和管状颗粒。于感染后2-12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内测到,一般持续4~12周,至恢复期消失,但感染持续者可长期存在。HBsAg无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在HBsAg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数星期或数月,可自血中测到抗—HBs,抗HBs出现后其滴度逐渐上升,并可持续存在多年。抗-HBs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近期感染者所产生的抗-HBs属IgM,而长期存在血中的为抗-HBsIgG。

HBsAg有“a”、“b”、“y”、“r”、“w”等多种抗原决定簇,其中“a”是共同的抗原决定簇,“d”、“y”和“r”、“w”为主要的亚型决定簇。HBsAg有8种亚型和2种混合亚型,以adr,adw,ayr,及ayw为主的4种亚型。各亚型的地理分布不同,adr亚型主要分布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adw亚型主要见于北欧,美洲及澳洲,ayw亚型主要在非洲,中东和印度,ayr亚型罕见。在我国的主要是adr亚型,但广西的东北部则主要为adw亚型,,及内蒙则有ayw亚型为主。亚型的测定对流行病学调查,预防研究有一定意义。

乙型肝炎前S抗原及前S抗体

前S1及前S2蛋白具有与HBsAg不同的抗原性。完整的HBV颗粒含有S蛋白及前S2蛋白,而缺陷病毒颗粒则无前S2蛋白。血清中出现前S1、前S2抗原是HBV活动性复制的标志。前S2蛋白具有较S蛋白更强的免疫原性,含有前S2蛋白的HBsAg诱生的抗-HBs,其滴度明显高于不含前S2蛋白的HBsAg所诱生者。前S2蛋白具有聚合人血清蛋白白受体(PHSAR)的功能,能使HBV与聚合人血清蛋白结合,以致免疫系统不易识别,且可通过肝细胞膜上的PHSA-R而吸附于肝细胞膜上,从而侵入肝细胞。

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内,复制后被释至胞浆中,由胞浆中形成的HBsAg包裹,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后释放入血。血液中一般不能查到游离的HBcAg。血中的Dane颗粒经去垢剂处理后可以查到其核心部分的HBcAg和DNA聚合酶。

抗-HBc,在HBsAg出现后2-5周,临床症状未出现肖,即可由血内测到。早期出现者主要是抗-HBcIgM,以19S五聚体IgM抗-HBc为主,其滴度迅速上升并保持高滴度,至HBsAg消失后,抗-HBcIgM滴度即迅速降低。抗-HBc

.

.

IgM一般在血内维持6-8个月,是近期感染的重要标志;但在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血中亦可测到,主要是7-8S单体IgM抗-HBc。抗-HBcIgG出现较迟,但可长期存在。抗-HBc对HBV感染无保护作用。血清中抗-HBcIgM阳性表明体内有HBV复制,且有肝细胞损害;若抗-HbcIgG阳性且滴度高,伴以抗-HBs阳性,则为乙型肝炎恢复期;若抗-HBcIgG呈低滴度,抗-HBcIgM阴性,而抗-HBs阳性,则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HBVDNA聚合酶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内,是一种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其功能与修补及延伸双链DNA的短链有关。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常伴有HBV增殖。在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内,血清ALT升高之前,血清DNA聚合酶活力即已升高,因此,DNA聚合酶活力测定具有早期诊断意义。急性肝炎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若HBVDNA聚合酶活力仍持续升高,是肝炎转为慢性的征兆。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体-(HBe)

HBeAg是以隐蔽形式存在HBV核心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其编码基因相互重叠,是HBcAg的亚成分。在感染HBV后,HBeAg可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于血中,其消失则稍早于HBsAg。HBs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者的血液中,通常伴有肝内HBVDNA的复制,血中存在较多Dane颗粒和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因此,HBeAg阳性是病毒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指标,传染性高。急性肝炎患者若HBeAg持续阳性10周以上,则易于转为持续感染。 抗-Hbe在HBeAg消失后很短时间内即在血中出现,其出现表示病毒复制已减少,传染降低。但抗-Hbe阳性者的血清中仍可查到少数Dane颗粒,且在患者肝细胞核内可检出整合的HBVDNA片断。抗–Hbe在临床恢复后尚可持续存在1-2年。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具有脂质外壳的RNA病毒,直径50-60nm,其基因组为10kb单链RNA分子。HCV的基因编码区可分为结构区与非结构区两部分,其非结构区易发生变异。HCV与HBV及HDV无同源性,可能是黄病毒属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病毒。本病毒经加热100℃10分钟或60℃10小时或甲醛1:100037℃96小时可灭活。HCV细胞培养尚未成功,但HCV克隆已获成功。HCV感染者血中的HCV浓度极低,抗体反应弱而晚,血清抗-HCV在感染后平均18周阳转,至肝功能恢复正常时消退,而慢性患者抗-HCV可持续多年。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一种缺陷的嗜肝单链RNA病毒,需要HBV的辅助才能进行复制,因此HDV现HBV同时或重叠感染。HDV是直径35-37nm的小园球状颗粒,其外壳为HBsAg,内部由HDAg和一个1.7kb的RNA分子组成。HDAg具有较好的抗原特异性。感染HDV后,血液中可出现抗-HD。急性患者中抗-HDIgM一过性升高,以19S型占优势,仅持续10-20天,无继发性抗-HDIgG产生;而在慢性患者中抗–HDIgM升高多为持续性,以7-8型占优势,并有高滴度的抗–HDIgG。急性患者若抗-HDIgM持续存在予示丁型肝炎的慢性化,且表明HDAg仍在肝内合成。前已知HDV只有一个血清型。HDV有高度的传染性,及很强的致病力。HDV感染可直接造成肝细胞损害,实验

.

.

动物中黑猩猩和美洲旱獭可受染,我国已建立东方旱獭HDV感染实验动物模型。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为直径27-34nm的小RNA病毒。在氯化铯中不稳定,在蔗糖梯度中的沉降系数为183S。HDV对氯仿敏感,在4℃或—20℃下易被破坏,在镁或锰离子存在下可保持其完整性,在硷性环境中较稳定。HDV存在于替伏末期及发病初期的患者粪便中。实验动物中恒河猴易感,国产猕猴感染已获成功 二、安全保障措施 1、 个人防护

⑴ 高标准的个人保健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皮肤受损、生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皮肤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敷料覆盖。 ⑵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⑶进入实验室应戴手套。如果接触物传染危险性大,则应戴双层手套和防护眼镜。 ⑷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脱去隔离衣并洗手。 ⑸ 严禁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吸烟和化妆。 ⑹减少实验室内利器的使用。 2、带入和带出实验室的物品

⑴对所有带入实验室的物品都应进行检查。含有测试样品的包裹应在安全柜或其他适当的装置内打开。

⑵将测试样品转送其他实验室时,应防止对人员和环境的污染。护送样品的人应明确接收地点和接收人,实验室负责人或其指定的人员应及时确认样品已送达指定的实验室,被转入安全位置并得到妥善处理。

⑶污染或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在带出实验室前应进行消毒。 3、消毒方法

⑴废弃物缸:10%(V/V)次氯酸钠(含10,000ppm有效氯)。 ⑵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和仪器表面:70%乙醇。 ⑶溢出物:10%次氯酸钠(V/V)。

⑷污染的台面和器具:40%甲醛水溶液,也可以用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

.

.

第十三章 禽流感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禽流感病毒(AIV)属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

科,分甲、乙、丙3个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一些亚型也可感染猪、马、海豹和鲸等各种哺乳动物及人类;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则分别见于海豹和猪的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5个H亚型(H1~H15)和9个N亚型(N1~N9)。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研究表明,原本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H5N2、H7N7、H9N2),可经6~9个月禽间流行的迅速变异而成为高致病性毒株(H5N1)。 一般来说,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存在受体特异性差异,禽流感病毒是不容易感染给人的。个别造成人感染发病的禽流感病毒可能是发生了变异的病毒。变异的可能性一是两种以上的病毒进入同一细胞进行重组,如猪既可感染人流感病毒,又可能感染禽流感病毒,每种病毒都具有8个基因片段,从理论上讲,可以形成256个新的重组病毒;二是病毒基因位点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⑸

洹?983年4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曾暴发H5N2型病毒引起的鸡和火鸡低致病性禽流感,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到同年10月份,同样的H5N2型毒株突然由低致病性变成高致病性,造成禽类大量死亡。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十二烷基硫酸钠、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65°C加热30min或煮沸(100°C)2min以上可灭活。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病毒对低抗温抵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h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禽流感病毒可在水禽的消化道中繁殖。 (一).传染源

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另外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许多家禽都可感染病毒发病:火鸡、鸡、鸽子、珍珠鸡、鹌鹑、鹦鹉等陆禽都可感染发病,但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也易感染,并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大量死亡。各种日龄的鸡和火鸡都可感染发病死亡,而对于水禽如雏鸭、雏鹅其死亡率较高。

除野禽,如天鹅、燕鸥、野鸭、海岸鸟和海鸟等外,还从以下多种鸟中分离

.

.

到流感病毒;燕八哥、石鸡、麻雀、乌鸦、寒鸦、鸽、岩鹧鸪、燕子、苍鹭、加拿大鹅及番鸭等。据国外报道,已发现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达88种,而鼠类不能自然感染流感病毒。

不同品种的家禽感染禽流感的几率不同,但目前尚未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与禽的性别有关,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也可通过鸡蛋传播。

高致病性禽流流在禽群之间的传播主要依靠水平传播,如空气、粪便、饲料和饮水等;而垂直传播的证据很少。但通过实验表明,实验感染鸡的蛋中含有流感病毒,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所以,不能用污染鸡群的种蛋做孵化用。

病毒可以随病禽的呼吸道、眼鼻分泌物、粪便排出,禽类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发病。被病禽粪便、分泌物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禽舍、笼具、饲养管理用具、饮水、空气、运输车辆、人、昆虫等都可能传播病毒。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以及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在感染水禽的粪便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并通过污染的水源泉由粪便-口途径传播流感病毒。目前还没有发现人感染的隐性带毒者,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人类对禽流感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禽流感病毒中缺乏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除非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否则它很难侵犯人类,导致人与人间传播。人禽流感的发生,目前只可能是因接触的病禽而感染。人感染病毒的几率很小。 (三).易感人群

一般认为任何年龄均具有易感性,但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四).流行特征

禽流感是世界范围分布的,1994年、1997年、1999年和2003年分别在澳大利亚、意大利、中国、荷兰等地爆发,2005年则主要在东南亚和欧洲爆发。除鸡群中的禽流感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外,没有其他明显的规律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蔓延引起世界关注。我国气象专家对疫情地气候特征的分析表明,禽流感“不喜”睛热天气。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病禽粪便是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有专家认为,候鸟的迁徙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天气气候条件作为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其变化或异常通常会对一些疾病的发生、加重或缓解起一定作用。专家认为,禽流感病毒喜欢冷凉和潮湿,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病毒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冬末春初,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忽高忽低,对控制和预防禽流感的发生将是不利的。另外,随着气温的回暖,候鸟将会向北迁徙,候鸟传播病毒的范围将会扩大,对控制禽流感发生也将是不利的。 WHO认为,病鸡粪便中的H5N1禽流感病毒株会散布在空气中,并被风带走而传播禽流感。从日照时数看,分析材料显示,日照较少的地区易发生禽流感。这与农业专家提出的禽流感病毒在阳光下只能存活24~28h,一般多在冬春两季

.

.

流行,在5~10月份就基本平复的观点是一致的。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进行传染,借助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吸附可宿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上。又借助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N)作用于核蛋白的受体,使病毒和上皮细胞的核蛋白结合,在核内组成RNA型可溶性抗原,并渗出至胞质周围,复制子代病毒,通过神经氨酸本作用,以出芽方式排出上皮细胞。一个复制过程的周期为4~6h,排出的病毒扩散至附近细胞,产生炎症反应,临床上出现发热,肌肉痛和白细胞减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

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黏膜的上皮细胞,引起上皮细胞增生、坏死、黏膜局部充血、水肿和浅表溃疡等卡他性病变。4~5d后,基底细胞层病变可扩展到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支气管周围组织,引起黏膜水肿、充血、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微血管栓塞、坏死、小动脉瘤形成和出血等,引发全身毒血症样反应。少数重症进行性肺炎除细支气管炎症变化外,可有肺泡壁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单核细胞浸润和透明膜形成,以及肺出血等,引起诸多并发症。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毒力较强,引发的传染性变态反应(IV型变态反应)是导致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证(ARD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严重并发症的根本原因。

(四) 禽流感的预防控制措施 1. 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一旦发现禽流感疫情,动物防疫部门立即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从事养殖业及禽类加工处理的所有相关人员都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2. 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当这些人员中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人标本并送至指定实验室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原,同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接触人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套、穿隔离衣。接触后应洗手。 4.要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医院感染和实验室的感染及传播。

5.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 药物预防,对密切接触者必要时可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或按中医药辩证施防。

.

.

第十四章 肠道病毒71型危害评估报告

(一)基本概述

肠道病毒71型(英文名为:Human enterovirus 71)。简称EV71。1957年,新西兰首次爆发大规模疫情并报道。1958年,首次分离出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es)。1959年,有了手足口病(hand -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命名。

人类肠病毒71型于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这些病毒可被培养在恒河猴肾脏细胞(rhesus monkey kidney cell;RhMK)及人胚二倍体细胞(human fetal diploid cell)中。若检体取自病人粪便及组织即以人胚肾二倍体细胞(diploid strain of human fetal kidney cell;HFDK)培养;若为咽喉拭子检体则选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细胞(diploid strain of human fetal lung cell)培养。经由这些细胞培养后纯株化病毒分析,发现会出现典型由肠病毒所致的细胞病变(cytopathetic effect;CPE)现象,由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morphology)及物理化学(physicochemical)特性都与当时已知的其他肠病毒类似,但进行中和抗体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或免疫扩散试验(immunodiffusion test)后,却发现其彼此间并不会有交互作用的现象,因此推测当时所发现的病毒为一种新型的肠病毒,故将该病毒株命名为肠病毒71型。 (二)临床表现

肠道病毒71型感染

EV71主要引起手足口病,还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手足口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EV71感染而引起的两大常见临床症状。 1、手足口病

人们最早发现手足口病的病原是柯萨奇A16(CA16),后来发现柯萨奇病毒A组4型、5型、9型、10型以及B组2型和5型等肠道病毒也可引起手足口病。自1969年首次分离到EV71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此病传染性强,常见全家发病,并可造成局部暴发流行。患者以4~5岁以下小儿多见,成人也可患病,但病情多较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5、6月份为多发。潜伏期2~5日。传播途径不仅是粪-口传播,病毒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人群密集处易发生病毒的流行,幼托机构内的学龄前儿童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感染初期患者表现为低热、流涕、食欲下降、口痛、呕吐、腹泻等。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在口腔病变的同时皮肤可以出现斑丘疹,以手足为多见,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背、指间,偶见于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处,呈离心性分布,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直径约3~7mm,质地稍硬,自几个至数十个不等,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大多数为良性过程,多自愈,但可复发,有时伴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在马来西亚、我国省、新加坡、特别

.

.

行政区、澳大利亚等地暴发的手足口病中,均出现与EV71感染有关的严重中枢感染,甚至发生致死性脑病、肺出血和心肌炎猝死。EV71累及神经系统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2岁幼儿发病率最高。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EV71累及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瘫痪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1岁以下婴儿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变化多样,病情轻重不一,一般表现为阵挛、呕吐、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及情感淡漠等。头颅MRI及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疾病的严重性。 3、神经源性肺水肿

最早描述EV71感染引起的神经源性肺水肿来自1995年美国的一个3岁女孩,大量的病例来源于亚太地区的EV71流行。其症状为起病第1~3天内突然发生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发绀和休克,胸片显示双侧对称性非心源性肺水肿,90%的病例于发病后12小时内死亡。大量尸检和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EV71引起的肺水肿是神经源性的。EV71首先破坏脑干组织特定的具调节功能的结构,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最终导致肺水肿。Chang等的研究还表明,高血糖、白细胞升高和急性松弛性瘫痪共同构成了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高危因素,其机制尚不清楚。

4、其他表现

发热是婴幼儿EV71感染的常见临床症状,患者绝大多数是小于6个月婴儿。急性呼吸道疾病是EV71感染的又一常见临床症状,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1998年我国省的EV71流行中都有报道。它包括一些常见呼吸道症状,如咽炎、哮喘、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病年龄一般为1~3岁,需要住院治疗。急性咽喉炎也是EV71的一个临床症状,在中国特别行政区、中国省和日本地区的EV71流行中都曾有报道。其中1998年我国省EV71流行期间急性咽喉炎患者比例较大,达到10%以上。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病毒从咽部或肠道侵入,在局部黏膜或淋巴组织中繁殖,并由局部排出,此时可引起局部症状。继而病毒又侵入局部淋巴结,并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经血循环侵入网状内皮组织、深层淋巴结、肝、脾、骨髓等处大量繁殖并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可随血流进入全身各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黏膜、心脏等处,进一步繁殖并引起病变。

易感者感染EV71后,出现血管变态反应和组织炎症病变。当病毒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组织炎症较神经毒性作用更加强烈,中枢神经系统小血管内皮最易受到损害。细胞融合、血管炎性变、血栓形成可导致缺血和梗死。在脊髓索、脑干、间脑、大脑和小脑的局部组织中,除嗜神经性作用外,还存在广泛的血管周围和实质细胞炎症。 传染方式

人类是肠病毒唯一的传染来源,主要经由肠胃道(粪-口、水、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飞沫、咳嗽或打喷嚏)传染,也可经由接触病人皮肤水泡的液体而受到感染。在发病前数天,喉咙部位与粪便就可发现病毒,此时即有传染力,通常

.

.

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而患者可持续经由肠道释出病毒,时间长达8到12周之久。潜伏期为2到10天,平均约3到5天。肠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传染病,简称为EV71.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人群对肠道病毒EV71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现EV 71感染的国家之一。1972年肠道病毒71型(EV 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 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日本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以来,该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大规模爆发流行,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死亡病例增多,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1997年4—8月马来西亚共有2628例发病,4~6月死亡2 9例,死者平均年龄1.5岁。 (四)预防治疗 预防是关键

1、就地隔离避免接触。早期发现传染源,凡发现手足口征候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儿所、幼儿园;隔离治疗,分开食宿,用具、玩具应分开;以免感染其他儿童。

2、把住病从口入关,防密切接触。EV71感染主要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食物和物品密切接触传播,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避免粪便、口鼻分泌物污染水与食物,彻底处理好孩子的粪便排泄物,尿布要洗净消毒再用,孩子的奶瓶、食具也要经常消毒。

3、养成卫生习惯。教育孩童、学生自幼养成卫生习惯,改掉吮手指的习惯,远离垃圾及不洁环境;养成游戏后、饭前、便后一定彻底洗手的习惯。大人感染后没有症状,成为隐性传染源,更危险。

4、强化环境卫生。对幼托机构的环境及玩具、公共游泳池等必须严格消毒。注意粪便无害化处理,绝不允许污染用水。

.

.

第十五章 汉坦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汉坦病毒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种有包膜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包括L、M、S 3个片段,分别编码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蛋白。汉坦病毒包括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多不拉伐病毒(Dobrava virus,DOBV),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的无名病毒(Sin Nombre virus,SNV)、纽约病毒(New York virus,NYV)、污黑小河沟病毒(Black Creek Canal virus,BCCNV)、牛轭湖病毒(Bayou virus,BAYV)、安第斯病毒(Andes virus,ANV)以及与人类疾病关系尚不清楚的一组病毒,如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PHV)、泰国病毒(Thailand virus,THAIV)、图拉病毒(Tula virus,TULV)、索托帕拉雅病毒(Thottapalayam virus,TPMV)、哈巴罗夫斯基病毒(Khabarovsk virus,KBRV)、El Moro Canyon病毒(ELMCV)、Rio Segundo病毒(RIOSV)、岛景病毒(Isla vista virus,ISLAV)、Muleshoe病毒(MULEV)、Bloodland lake病毒(BLLLV)、Rio Mamore病毒(RMV)、Topografov病毒(TOPV)等。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型病毒的发现,汉坦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得以飞速发展。1998年3月5~7日,第四届国际HFRS和汉坦病毒会议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召开,与会的世界各国学者和专家交流了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现将会议资料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

智利1995年发现首例HPS病人,1995年10月至1997年7月发病仅8例,1997年10~12月发病20例,涉及全国11个地区,平均发病年龄29.7岁,病死率61%。病毒基因分析表明,发病主要由Andes病毒引起。作者认为,HPS病例的增加与当地汉坦病毒宿主动物数量的增加有关。俄罗斯1978~1996年共发生HFRS91 639例,分布于个行政区中的61个,其中96.4%来自俄罗斯欧洲部分,3.6%来自亚洲部分,年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0/10万和0.6/10万。血清学和基因分型表明,俄罗斯至少存在6种血清型的汉坦病毒:HTN、PUU、SEO、TUL、KRB、TOP。比利时1995年10月至1996年12月发生HFRS 199例,季节分布表现为冬春季的小高峰和夏秋季的大高峰,病人主要为PUU血清型感染。加拿大截止1997年11月共发生HPS 21例,分布于3个西部省份,病死率33%,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国都有携带病毒的宿主动物分布,而HPS发病与接触鼠类的机会有关。日本从17个海港中的16个和3个飞机场中的2个检出宿主动物携带汉坦病毒,作者提出应建立监测体系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检查人群病毒感染率。 2 临床

多项报告对HFRS和HPS的后遗症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两种疾病的恢复病人与健康人比较,分别存在肾脏或肺功能的异常。M.Howard等对患有HPS的孕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患有HPS的孕妇预后与其他HPS患者相同,患有HPS孕妇的胎儿与其他患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孕妇的胎儿差异不大,研究中

.

.

没有发现SN病毒在人类垂直传播的现象。 [编辑本段]

3 病理与免疫反应

HL Van Epps等研究了针对HTN病毒感染的人T淋巴细胞的反应,包括针对核蛋白或G1蛋白的和 T细胞系,部分针对核蛋白的 T细胞系与无名病毒核蛋白有交叉反应,而针对核蛋白或G1蛋白的 T细胞系与无名病毒蛋白没有交叉反应。这种引起不同汉坦病毒病(HFRS和HPS)的毒株,人T细胞系的交叉反应在病理研究和疫苗研制中具有重要意义。F.A.Ennis等进行的另一项研究,从HPS病人血中分离和 T细胞系,有些细胞系识别的区域在不同汉坦病毒株间相对保守,但有些T细胞系不能识别汉坦病毒单一的氨基酸改变,另一些T细胞系能识别关系较远的分离株,如安第斯和普马拉病毒的相应区域。C.Mansilla等对安第斯病毒致死病人尸检结果表明,Andes-HPS和SNV-HPS引起的病理改变和病毒抗原分布相似,但Andes-HPS病例发现有充血性心肌炎和Ⅱ型肺单核细胞活性,并有较多的肝染色。M.Bharadwaj等从Andes-HPS病人气管中检出病毒RNA,认为安第斯病毒可能在人-人间传播。还有报告研究了血组胺和缓激肽、类脂过氧化物、血管加压素、溶酶体、红细胞膜腺苷三磷酸酶等在HFRS病理改变中的作用。S.C.St Jeor等研究了SN病毒在鹿鼠体内的持续感染,感染后几周至几个月内,随着抗体水平的增高,血清中病毒消失,其他组织中病毒减少。Karen L.Hutchinson等研究了BCC病毒在刺毛棉鼠体内的感染,感染后前几周,定量PCR在除血液外的各组织中检出病毒cRNA,以后病毒cRNA减少,感染5个月后只在脑内检出;感染后1周血液中存在感染性病毒,2周时达高峰,3周时显著减少;感染后5个月在肾上腺、肝、肾、睾丸仍可低水平检出感染性病毒;感染后70d内尿中可分离到病毒;感染14d后可检出BCC抗体。杨守敬等的研究表明,HFRS的休克和出血引起的局部缺血可以导致热休克反应,在病人组织中表达72KD和73KD的热休克蛋白,保护组织细胞免于损伤。他们的另一项研究,通过增生细胞核抗原以及细胞中波形蛋白抗体的检测表明,在HFRS组织损伤过程中,存在细胞的再生和DNA的修复,修复程度与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HFRS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病毒性疾病之一。自80年代初成功分离病毒以来,HFRS和汉坦病毒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尤其近年来灭活疫苗的研制成功,为有效预防本病创造了条件。但我们在病原学、实验诊断、免疫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与国外研究尚有差距,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今后研究的深入,对本病认识的逐步加深,才能最终有效控制本病在我国的流行。 4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1993年在美国南部出现了与肺有关的病毒传染。该病症状与成人肺综合症相似。该病被命名为汉坦病毒肺综合症。汉坦病毒肺综合症是目前传染病中最致命的一种。

4.1发病机理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是出血性汉坦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4.2流行病学 4.2.1传染源

.

.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从啮齿动物传给人。 4.2.2传播途径

4.2.2.1. 接触啮齿动物的排泄物。

4.2.2.2. 在啮齿动物群中通过呼吸传播。 4.2.2.3. 人对人的传播。 4.2.3易感性

大多数的人都容易感染该病,尤其是农场主与农民。 4.3临床表现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的症状为发烧、咳嗽、肌肉抽筋并且出现腹痛。12-48小时后,汉坦病毒肺综合症可能恶化,使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呼吸短促并出现肺水现象。

4.4预防措施

4.4.1加强对健康教育与病理检测。

4.4.2目前还没有汉坦病毒肺综合症疫苗。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之一就是消灭啮齿动物。

4.4.3防止与啮齿动物与其排泄物接触。 4.4.4早发现,早治疗。

.

.

第十六章 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

评估报告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为革兰氏阳性,方头大杆菌,需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严,在普通肉汤和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不溶血,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水杨素,琼脂表面生长,菌落灰白色,不透明,边缘不整齐,经扩大观察,表面呈卷发状花纹,暗褐色。肉汤中呈絮状发育,肉汤不浑浊。在机体或含血清和0.75%NaHC03培养基中,于CO2条件下培养,能形成荚膜。在有氧条件下炭疽杆菌可以形成芽孢,成熟的芽孢可游离存在,有极强的抵抗力。在没有进行过抗菌素治疗时,很容易从死于炭疽的动物尸体或病人病灶处分离出炭疽杆菌。 诊断标准

必须根据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全面分析诊断。 (一)临床诊断 1.动物炭疽:动物没有先兆突然倒地死亡,应疑似炭疽,从死亡动物的鼻,口或肛门中流出血性液就应特别警惕可能是炭疽。如果怀疑是炭疽,就不能打开腹腔,以防止溢出的液体污染环境,在耳朵上切一小口或切一片组织进行血涂片。如果错误地将尸体打开,黑色不凝的血和明显增大,出血的脾脏会立即暴露出来,在所有脏器上都可见淤血和出血,肠黏膜常呈黑红色,并有水肿和坏死区。 2.人类炭疽:主要应根据流行病学线索,如病人生活在已被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其次为临床表现,如皮肤炭疽的特点为典型的炭疽痈,或有水肿,有痒无痛。 (二)实验室检查

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等样本中,涂片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杆菌。病人未治疗前按采样要求取上述标本,用适宜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检出革兰氏阳性,呈链状大杆菌,经鉴别实验确定为炭疽杆菌则是确定诊断的依据。(动物实验室检查可参照人的方法) 临床表现

(一)动物炭疽临床表现

由于动物通常是食入了被污染的水,草后感染炭疽,因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胃肠感染。其次通过吸血蝇的叮咬也可引起皮肤炭疽。草食动物常表现为超急性过程,潜伏期2—3天,可见高热,体温升高至40℃ 以上,伴随寒战,呆滞,沉郁,食欲废绝,初期便秘后腹泻,便中带血,尿暗红,间有带血,孕畜流产,最后因呼吸困难,窒息死亡,死后尸僵不全,口腔,鼻腔,肛门等天然孔出血,血呈暗红色,不凝固,尸体很快胀气,分解迅速。

.

.

(二)人类临床表现(以感染途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皮肤型炭疽

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泡,继而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周围组织非凹陷性水肿,疹痕不明显,或直接发生大片水肿和坏死,伴有中度以上发热和该区域的淋巴结肿大。 2.肠型炭疽

急性发病,发热,肿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在危重病人,常因突然不适,接着发生休克,虚脱,数小时内死亡。

3.肺型炭疽

高热,疲劳,全身不适,疾病初期持续2-3天后突然转为急性,病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咳黏液血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锣音,X射线检查主要表现为纵隔阴影增宽,脉速弱,紫绀,随后迅速出现呼吸衰竭,意识丧失、死亡。

流行状况

目前阶段,炭疽对人类仍然构成威胁,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暴发流行。近年来非洲最严重的人间流行发病达万余人。1997年内,澳大利亚,法国的牛群,美国得克萨斯洲的鹿和加拿大北部的美洲野牛暴发炭疽流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30多个省(区)市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这种疾病,甚至引起流行。据不完全统计,1956—1998年我国炭疽累计发病113495例,死亡4168例,病死率3.%,平均发病率0.28/10万。其中有三次流行高峰,1957,1963和1977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54/10万,0.65/10万,0.54/10万。近10年来我国炭疽主要发生在西北,西南的10个高发省(区),占全国总发病数的90%以上,发病频率平均在0.16—10.82/10万之间,这些地区以农牧业为主。 防治原则

严格隔离病畜;

死畜严禁解剖,焚烧或深埋2米以下; 对易感人群接种减毒活疫苗。 治疗:

1 人类炭疽应以青霉素G为首选抗生素;

1.1青霉素G为首选抗生素。成人一般剂量为160-320万u,分2-4次肌注。肺炭宜、败血症型炭疽或脑膜炎型炭疽的病人,剂量增至每日1000万u以上,并行静脉滴注。

1.2不能使用青霉素的病人,或万一出现耐青霉素菌株,首先考虑采用氯霉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然后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的结果,选取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

1.3皮肤炭疽患部可外敷红霉素或金霉素软膏,严禁切开引流或切除,也不可挤压。

1.4抗休克与DIC治疗

.

.

2 同时可使用炭疽抗毒素。 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消毒

1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消毒

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宜使用新配制的含氯消毒剂乳液消毒,可使用二倍量的20%漂白粉,或6%次氯酸钙(漂粉精)与排出物混合,作用12h后再行处理。

2污染表面消毒

污染物体的坚固表面,如墙面、地面,家具等,可喷雾或擦洗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如5%-10%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氧化剂如2%过氧乙酸(每平方米表面8mL)。

3污染毛皮、衣物或纺织品消毒

低价值的污染物品应尽可能焚毁,可耐高压消毒者可用高压来菌器灭菌,无法用高压处理者,可装入密闭的塑料袋内,每立方米加50g环氧乙烷消毒。

4污染水体消毒

被炭疽芽孢污染的水源应停止使用,使用含氯消毒剂使有效氯浓度过200mg/L,待检查不再存在炭疽芽孢杆菌后方可恢复使用。

5污染土壤消毒

土壤被炭疽芽孢污染时应首先查明污染的范围,被污染的土地应避免耕耘、开挖和用于入牧牲畜。土壤表面的污染可按D3.2处理。如果炭疽芽孢污染已渗入土壤之中,应使用20%漂白粉液每平方米10000mL,待漂白粉液渗入地面数小时后,将地表土20cm挖起,坑内每平方米撒入漂白粉干粉20-40g,再将挖起的土壤与20%漂白粉液充分混合,填入挖出的坑中。

6病房终末消毒

病人出院或死亡,病房应以甲醛薰蒸处理。紧闭门窗后,按0.8kg/m2甲醛加热蒸发,次日经通风处理后才能恢复使用。

7消毒效果考核

消毒效果必须通过取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确定,连续三次取样,按A3至A5所规定的程序,不能检出具有完整毒力的炭疽芽孢杆菌时,方可认为已消除了炭疽芽孢杆菌的污染。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vipyiy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